本文是教育教学论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实验和问卷以巴淡市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不能完全代表巴淡市全体学生,在准确性上还有待评估。因此,在之后的调查过程中,应扩大调查范围,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理,本文的考察范围仅限印尼的巴淡市,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印尼整个国家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经本文调查结果与印尼玛琅市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结果相比较,在语言态度影响因素方面有部分调查结果不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外派的中国老师不得不提前回国,因此一些网络技术欠佳的学校只能就此停止汉语教学。为减少这种不可控的外在环境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培养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各个国家网络较为发达的地区都在进行网上授课。
......
第1章引言
在任教过程中我走访了该地区各所开设汉语课的学校,通过调查了解到各所学校的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待汉语教学的态度也相差甚远。基于上述情况,我对任教地区的学校进行了汉语语言态度的调查,以期从中发现语言态度对汉语教学的影响,并找到语言态度中影响汉语教学的不利因素,以求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以巴淡岛启新学校和慈容学校两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青少年是新一代的国家栋梁,研究青少年的语言态度能体现出某种语言的发展趋势。本文调查对象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两校相同年级里随机选取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从学校、学历、性别、种族、汉语学习时长、家庭情况和HSK考试情况等方面对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如表1-1。表中数据显示此次调查对象中两校学生的人数及比例基本相等。在学历方面,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中学生比例较大,符合青少年的年龄要求。性别、种族、家人是否讲汉语和汉语学习时长这四方面总体比例差距较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言态度。
.......
第2章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是否参加过HSK考试和HSK考试级别是证明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数据资料,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整体汉语水平较高。参加汉语活动次数则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中华文化的重视程度及教学水平,数据显示被试学生中参加过中华文化活动的学生较少。笔者有幸被汉办派往巴淡启新学校任教对外汉语教师。通过走访巴淡岛一些开设汉语课的学校,我发现不同的学校对汉语教学的态度不同,且各校的汉语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巴淡岛各学校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此次调查拟分析的内容有:巴淡岛的汉语教学和汉语使用情况,启新学校和慈容学校的教学宗旨及汉语课程发展历程;两校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及影响因素。
2.2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通过配对变语实验法、社会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巴淡岛启新学校和慈容学校进行汉语语言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并利用SPSS数据分析法整理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语言态度对汉语教学的影响。语言态度是由感情、认知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组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不能直接测量的。语言态度的测量只能建立在对语言使用的研究上,进行间接测量。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献阅读和访问。文献资料对论文的写作有重要的理论引导和铺垫作用。在文章写作前期,我阅读了一些与语言态度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知网和万方等平台查阅了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巴淡岛学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为了解两所对比学校的汉语教学状况和影响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因素,我设计了一些访问问题,用以访问巴淡启新学校和慈容学校的汉语老师及管理者,记录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行数据分
析。因此,在这一评价指标上会出现与其他评价指标不同的测试结果。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海外教学时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向着汉语国际教学方向发展,对国外的本地汉语教师培养日益重要。
第3章巴淡市学生汉语语言态度调查内容.............................................................10
3.1配对变语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10
3.2语言态度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21
第4章影响巴淡市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因素.........................................................25
4.1个人情况对语言态度的影响.............................................................................................25
4.2学习情况对语言态度的影响.............................................................................................27
4.3社会背景对语言态度的影响.............................................................................................30
第5章语言态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34
5.1语言态度对汉语教学水平的影响.....................................................................................34
5.2语言态度对文化教学的影响.............................................................................................35
......
第6章启示与建议
6.1启示
本次语言态度调查研究得出巴淡地区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与汉语水平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同时发现存在汉语语言态度子成分与汉语水平呈非正相关关系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配对变语实验结果显示,在亲和力层面,启新学校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总体低于印尼语的语言态度,这一现象与地位价值层面的研究结果相反。这一问题表明,印尼语作为印尼学生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身份标志,会让印尼学生对此亲近,产生认同感。但在“诚实”这一评价指标上,启新学生给予了说汉语的人较高评价,与其他四项评价指标结果相反。“诚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化在向世界展示和介绍中国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以上问题启示我们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对外汉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榜样。语言态度的地位价值层面有五项评价指标,启新学生在“自信”这一指标上给予了说印尼语的人较高评价,与其他四项评价指标结果相反。这一现象说明启新学生认为说印尼语的人比说汉语的人更自信。这一评价指标较为主观,不如学历和财富客观,评价者会受到情感因素影响。
6.2提升巴淡地区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建议
汉语水平是检验对外汉语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汉语语言态度对汉语水平存在显著影响,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汉语语言态度与汉语语言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要提高巴淡地区的汉语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笔者在本次配对变语实验和社会问卷调查之后,对巴淡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及该地区的华文教育有了一定了解。但本文的研究目的不仅是客观描述巴淡地区的汉语语言态度,而是为了探索如何改善该地区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进而促进该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因此,笔者根据影响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背景因素,对巴淡地区的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前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个人情况是客观存在且不可变的,通过改变学生性别和种族提升汉语语言态度不具可行性。社会背景对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影响程度较大,可针对汉语老师和学校两项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巴淡地区学生汉语语言态度的建议。
.......
第7章结语
因此,在后续研究调查中,应在印尼不同地区进行汉语语言态度调查,将调查结果作综合分析。全国性的汉语语言态度研究,以及国别之间汉语语言态度的对比研究,对提升汉语语言态度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尤为重要。其次,本论文对影响语言态度的背景因素分析不足,文中对影响因素只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没有进行双因素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语言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之后的调查研究应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多因素是否共同对语言态度造成影响。最后,配对变语实验的语料录制人只有女性,没有男性,这一因素可能会对配对变语实验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相信,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章会更加科学、全面,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师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启新和慈容学校也在疫情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授课,但启新学校的汉语老师网课效率低。一方面老师们不熟悉网络授课的软件,另一方面老师们不愿浪费精力学习网络授课的技巧,不愿占用课下时间精心查找备课资源。基于网络授课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及教育部增加对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考察,优化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卑不亢,本着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行事。既要尊重他国文化,又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一个尊重、平等、自信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