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教育教学论文,本文立足于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试题展开分析研究,对近十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文言文试题形式、文言文试题对学生文言能力的要求等三个进方面行分析。近十年来高考文言文试题已逐渐由单纯的基础知识、机械记忆的考查逐渐转变到注重理解与应用,全面地考查学生文言知识掌握及运用能力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对学生们的整体阅读水平与文学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研究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最终目的要回归到指导教学实践上来,从查阅资料到完成文章,笔者在探究文言文试题的规律及发现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要求分为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中蕴含的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修养四个部分,在一线调研中了解调研学校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现状。根据对10个教师访谈问题的概括及22个学生调查试题的分析总结出该校高中三个年级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中蕴含的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修养四个方面。
.......
引言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发现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主要从试题内容、考查形式、试题历史演变、命题依据、以及难易程度等五个方面展开,提出相应的文言文教学和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的建议;对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研究是从命题、选文,试题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对某一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述评,发现文言文试题的选文依然以人物传记为主,节选自《二十四史》,分值和题型基本保持不变,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在近几年中也逐步提升文言文中体现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以上文献中,对近十年使用范围较广泛,价值较高的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研究还没有深入进行系统化分析,也少有从全国卷I里挖掘有益的东西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所用。而近十年正是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和高考改革实施的重要时间段,通过最近十年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系统梳理分析既可看出文言文试题的大致特点,也可结合试题变化趋势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点。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之所在。
.....
第一章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分析
第一节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是以近十年来高考全国卷I作为研究主题对其考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其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两个方面;文言阅读选文的分析中主要包括选文出处、选文题材、选文篇幅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不仅决定着试卷上的得分情况,还影响着做题速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做题时间。文言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在近十年(2009--2019)高考全国卷I的每套试题中,文言基础知识占据着84%的分值,其中包括实词、虚词、文言断句、筛选归纳、翻译五种类型。以下主要从实词和虚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二节近十年(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I文言文题型梳理翻译题
在近十年的高考试题中表现形式比较稳定,考查形式是要求学生将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翻译题不仅考查学生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用法,更是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概括整体把握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明确文言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实词的含义与虚词的语法作用,以及文言文句式的考查,比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这四种句式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出现,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化作用最终表现在描述写作手法与文本思想观点的表达方面,与文本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分析近十年真题可知,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具备概率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趋向于全面覆盖。这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得难度大大增加。实词主要是表示具体的事物,词性多为名词、形容词。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实词大都在中学课本中有迹可循。比如2014年出现的“善属文”出自人教版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文《五柳先生传》“博学善属文”2017年考查“臧否”。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①由此可见,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面不仅仅停留在高中三年所学习的知识范围,越来越注重初中及以前的知识的积累。
.....
第三章P县S中学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0
第一节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0
第二节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43
第四章高考试题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47
第一节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47
第二节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50
结语......................................................................................................................................54
......
第四章高考试题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第一节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
大部分一线教师对待文言文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态度,就造成了教师不乐意教,学生没劲学的局面。由于文言文时间久远,记录的事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读起来生涩拗口,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能认为难学就少教或者不教。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以及其深含的教育感化作用,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在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对圣贤的渴慕与对学习的执着。这篇课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其中的文言实词与虚词,高考要考到的文言句式等等,更重要的是马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学生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教师要正确的认识文言文的价值,端正教学态度,深刻认识到其重要内涵。《新课标》强调在文言审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趣味”①,相较于空泛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民族审美趣味”更为准确、具体。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孕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通过汉语言文字典诗文的审美意象、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政治文化制度等零碎地外显出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与古老而典雅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接触与学习。
第二节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
运用讨论法来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行文做事的不同看法,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涉及的问题“你认为对于退秦师这件事,烛之武和佚之狐谁的功劳大?”两位学生作出自己的见解,甲同学认为是烛之武的功劳比较大,因为远去秦国参与说服秦王的人是烛之武,他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乙同学认为是佚之狐的功劳比较大,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的前提是佚之狐对郑伯的举荐。是佚之狐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的退秦师之成功。这样讨论以后,学生会深入思考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秦伯这几位人物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针对文言文的阅读学生要做到自觉自主,有计划地阅读课内外文言文自,不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去了解。深入的与古代圣贤的思想发生碰撞,更容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源泉。将阅读时的想法以多种形式深入探究,比如小组讨论、查阅电子资料、请教老师等等。实现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转变。
.....
结语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因而本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文言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调整,从而推动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一步为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备改善高中一线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本论文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高考试题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兼顾高考全国卷I中文言文分数的提升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使其非但能够在高考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能拥以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