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教育教学论文,本研究作为音乐与心理健康结合的融合课程,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拓展的来看,除了注意力的训练,思维、记忆、情绪控制等等内容都可以和艺术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已有研究中体育学科与心理的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一些文化课的学科融合较少。未来,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以及相关学科的不同性质,比如在美术学科与情绪调控的融合、信息技术学科与创造性思维的融合等等,实现良好的融合渗透,起到 1+1>2 的效果。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独立实施课程时需要注意,音乐游戏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包括乐感、节奏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时最好先学习和观摩一些音乐老师的课程会更为稳妥。在课程实施时,任务难度的设计、乐器的选取等需要提前与音乐老师进行沟通,并在课程进行中不断调整。 若是能够有心理健康与音乐学科的老师共同来完成课程的实施是最为稳妥的方案了。在课堂中,音乐老师可以作为游戏的带领者,心理健康的老师作为观察员,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在课程的具体实操中也能互相提醒,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提出建议,加以调整。
......
引言
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则更加重要。在教学当中,对教师来说,注意是开展和保证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来说,注意是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一项重要保障。许多教师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许多成绩不佳的学生并不是人不聪明,而是难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1]丁锦宏等研究发现注意力对 9~13 岁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学优生和学困生存在注意力上的显著差异。并且注意品质对语数外三门学科有正向预测作用。[2]如前所述,注意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又是注意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在现实中部分课堂部分学生注意力低下的现状一直是学校、教师、教学研究者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研究小学生注意力问题,提升其注意力水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小学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在新课标中界定其课程的价值包括:为学生开发青少年创造性发展潜能;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3]有研究显示音乐学习有助于提升专注力表现,优美柔和的音乐对人体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
1 文献综述
1.1 注意力
以往研究均表明,儿童的注意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研究一致认为儿童的注意发展阶段是首先发展无意注意,其次是有意注意,最后是有意后注意。阴国恩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无意注意的发展先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至 13-14 岁达到顶峰后缓慢下降。针对不同注意品质的研究表明:1、在注意稳定性方面,儿童的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并随年龄不断发展。2、在注意广度方面,儿童的注意广度随年龄增长但增速均[3]。陈惠芳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广度在 4-10 岁发展迅速,11-14 岁逐渐放缓。[4]。侯东风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儿童注意力广度的快速发展阶段出现在 8-10 岁与 12-14 岁两个阶段。[5]。3、在注意分配方面,研究显示,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进入小学后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较幼儿时期有提高。[6]4、在注意转移方面,林镜秋等研究者采用划削测验的方式研究中小学生的注意转移水平,结果发现 11-13 岁学生的注意转移快速发展。
1.2 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大多讨论集中在音乐游戏对于音乐课堂的作用以及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等方面。如邢红认为,音乐游戏在幼儿园中的作用包括: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幼儿创新思维和加强学生自主能动性等。[2]赵珍珍认为音乐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创新灵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3]徐凤兰提出在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形象化演示、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好的老师。音乐游戏的特点首先是具有音乐性,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节奏、旋律、情绪都是音乐游戏中的必要元素。其次是具有游戏性,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设计能够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让孩子们享受课堂。同时还需要有自然性,所有的课程和设计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适应社会,所以游戏的设计和规则的制定要迎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最后还需要有创新性,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操作场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创新。
.......
3研究方法..11
3.1研究目的与假设..........................11
3.2研究思路与过程..........................11
3.3研究对象.......................................12
3.4研究工具.......................................12
4研究结果.........18
4.1定量分析结果...............................18
4.2定性评估结果...............................26
5讨论..........30
5.1课程设计方案讨论.......................30
5.2课程设计对学生注意力干预的效果分析..................................31
5.3研究局限与展望...........................31
.........
6 结论
(1) 音乐游戏注意力干预课程对学生注意力的干预不受性别影响。 (2) 音乐游戏注意力干预课程能有效改善学生注意力水平 (3) 本干预课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研究将小学五年级学生纳入了注意力训练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了注意力干预研究的对象范围,为小学生注意力干预的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音乐游戏进行干预,拓展了音乐游戏的应用范围,丰富了以往注意力干预的训练形式,同时为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
7 教育建议与对策
7.1 音乐游戏之音乐选择的建议
根据本次音乐游戏对注意力训练的干预课程的设计、实施和效果进行反思,对于如何将本次研究的干预课程更广泛更高效地实施,实现音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建议如下: 首先音乐游戏的选择必须符合参与者注意力发展的水平,只有满足这个大前提,一切干预才能有效进行。其次,音乐游戏中,不太适合旋律线过于平坦、节奏点不明显,强弱节奏区分不清晰的音乐,因为旋律线起伏明显,节奏感强,节奏点分明的音乐更能调动起参与对象的各种注意力,尤其是无意注意,且在这一系列的音乐游戏训练里,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中,其相关音乐节奏动作更易习得,这对学生的自信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干预成果自然也就更加具有成效。最后,如果能选到合适旋律的音乐,同时还能是参与对象熟悉的歌曲,那就更加有利于课程的相关操作。
7.2 课程形式的建议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本研究中的干预课程是利用周三周四下课后的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在干预课程开始前与每位同学和家长都进行了详细的情况说明。在推广过程中,这一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社团课等等其他形式开展,但因为课程的特殊性,需要进行人员筛查。因此与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三方面的沟通都必不可少。一方面要消除疑惑,避免大家对于参与课程的同学的误解和歧视,防止增加课程参与者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让大家明白课程的目的和方法,获得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课程结束后,有部分家长和老师反映虽然孩子有了进步,但毕竟两个月的时间有限,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难免出现反复。因此研究者建议可以针对课程设计一个成长记录手册,在课程结束后依然可以保留一些音乐小游戏由孩子自己独立或与家长共同完成,以此来记录成长同时巩固课程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