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小学品德课教育教学“回归生活”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12717290619709
  • 日期:2020-01-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①要完成教育新任务,实现教育新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重要平台,学会学习是重要手段。就小学段而言,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品德课”教学中,创设好新型课堂,新型教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兴趣性,形成学习自觉,成为学习主人,实现知行合一。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史,再横看当今社会,我们深切感受到社会文明进步的速度之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正不断推动着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四个自信”已成国人共识。但在看到进步与希望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前进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社会生活层面,不断暴露出的贪污腐败问题、政治立场动摇问题、国家观念淡薄问题、黑恶势力横行问题、坑蒙拐骗犯罪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肆意危害公共安全问题等;在学校生活层面,不断出现的校园欺凌问题、体罚和变相体罚问题、有偿补课问题,部分学生在校内遵规守纪,出门违规违纪等。以上道德问题、法纪问题所涉及的当事人都曾在学校里面进行过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文明与修养的学习,有的甚至考过高分,得过荣誉,为什么一出学校进入社会,一面对现实生活,就背道而驰而玷污文明、危害社会呢?特别是重庆万州公交车事故,令人痛惜、心寒与焦虑,我们从事件的始末分析发现这不是简单几分钟的事情,这也许是多年以来,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与法纪教育乏力的问题,导致出现如此公德缺失、道德沦丧、无视法纪等知行分离行径。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已有不少,但主要关注教育理论与课程教学改革,特别侧重于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研究,具体落实到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还较少,且不够深入。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课程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在教育教学之中增加许多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连的,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也提到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强调在学科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优化教育的育人结构。
澳大利亚的教育也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课程设置以州为标准,凸显地方课程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笔者在实地参访中发现,学校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教育就一直重视兴趣引导和个性培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就可以颁发厨师资格证等。学校里既有实验室也有加工厂,完全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达到学以致用,这种始终将教学实践融入生活的办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育家布鲁纳、夸美纽斯以及杜威等,都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杜威主张:“把教育重心由关注教师教学以及关注教材内容方面转向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论断。认为儿童应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把教育实践和儿童当前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教育模式。”①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现实生活对教育的支撑作用,深刻的阐释了学校教育融入生活的必要性,让我们更为清晰的明白学校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教育过程应“回归生活”。
.........................

2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概述

2.1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
要对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这就需要从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特殊性、“回归”的含义、表征及其特点等进行解读与研判。
2.1.1“小学”的特殊阶段性
本文把研究学段范畴界定在小学,是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是小学生品德修养的关键孕穗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整体上缺少理性的辨别能力,学习行为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引导与生活的启示。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从出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中,认知结构与生活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新的建构,在此过程中相继表现出不同质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言语与概念快速发展,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岁至成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这种能力一直会持续到成年时期。”①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发现问题,思考办法需要与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环境相联系。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该阶段儿童应多做事例与技能性的常规训练。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就教材讲教材,脱离生活去抽象感知,从而让小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这是不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于此,本文选择“小学”阶段进行研究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

2.2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他认为:“教育中最好的学习过程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与儿童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投入学习,实现学习目标。”①同时,杜威也相当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的相关道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停留于知识层面上的讲授,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知道德,并能将道德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去。然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往往只侧重于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性,最终导致学校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分离。基于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尊重儿童在道德体验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他们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逐步提升道德素养。
参照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就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生活层面,正确引导儿童融入生活学习,并学会创造生活,从而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由此看出,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符合杜威的教育理论与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需要与成长需要,并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品德教育教学效果。
...........................
3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调查分析............................... 15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5
3.1.1 调查对象界说............................................ 15
3.1.2 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15
4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原则及策略..................... 23
4.1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原则.................................. 23
4.1.1 坚持品德课改方向,落实“生活化”评价的导向原则.................................. 23
4.1.2 倡导教师自觉参与教改,“回归生活”实施教学的原则................................ 23

4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原则及策略

4.1 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原则
4.1.1 坚持品德课改方向,落实“生活化”评价的导向原则
品德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落实好课程设置,做好品德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规范办学,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学科的权威性在于既能按照教育规律科学的育人,又能尊重学生个性融入生活实践,是成人成才的一门大课程,大学问,不是大家心目中的一门“副科”。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关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 ,其中“社会参与”领域重点指向于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具体的品德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其改革方向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领域的。在品德课的生活德育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小学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研究,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素质等方面健康成长,并有效运用于现实生活与服务于未来生活。但是现实之中,许多学校办学行为与教师教学行为,严重缺乏品德课程目标意识,教学服务意识,导致品德课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我们知道学校评价在办学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围绕课程设置落实不到位、教学方式脱离生活、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进行“生活化”教学评价研究,必然会将品德课教学引向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分页标题#e#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