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境式词语教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语境理论及其意义
语境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成分。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情况下的含义,而语言含义只有在相关语境中才能确定。“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的情景下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①语境可以被看做是语用学的核心。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脱离相应语境单独存在,看一句话用得是否正确得体,与语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从言语活动的两端看,说、写者要依据语境选词组句来表情达意,听、读者也要依靠语境解析所接收的话语词句。”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语用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构成语境的因素也变得更加体系化和概括化。综合概括来说,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与其相关的文化、自然、社会等因素;狭义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上下文”语境,主要包括词语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第二类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指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所出现的前言后语的情境;情景语境包括交际目的、交际话题、交际关系、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交际场景、交际过程中的附着符号束等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制约着交流的开展,同时它们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言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解释和说明作用。第三类是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客观语境是指与交际主体不相关的客观存在,如在交际过程中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主观语境是指交际者双方的因素,如交际者双方的性情秉性、在交际时的情绪状态等,特别是在交际时的具体心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际活动的展开。第四类是隐性语境和显性语境。王建华认为语境主要分为言外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内语境三大类。言外语境所包含的认知背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属于隐性的。言伴语境和言内语境相对具体,属于显性语境。所以,在一个交际活动中既要结合上下文这样的显性语境,还应该考虑隐形的言外语境。第五类是虚拟语境和真实语境。虚拟语境来源于情景语境,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明确的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对象、交际关系、交际场景、上下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真实语境则着眼于真实存在的语言交流过程之中。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着重强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字词的含义,要求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都能够得到运用,教学方法也不只局限在查词典、抄记词语意思上。“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中低年级词语教学的要求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一)善于发掘利用文本语境............................. 23........................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着重强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字词的含义,要求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中都能够得到运用,教学方法也不只局限在查词典、抄记词语意思上。“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中低年级词语教学的要求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②“新课标”对于中低年级的词语教学的要求,概括来说是理解与积累。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把所学习的词语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词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对词语的理解、运用。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外在表现。理解与运用是词语学习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理解是将新词有组织地加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运用则是促使知识内化,最终养成一种习惯的过程。理解是运用知识的前提,但是理解后必须要得到运用,运用是理解知识的最终归宿,“知”是出发点,“行”是终极点,最终能够到行的地步,才算是知识的完全内化,这个过程必须连成一贯。“新课标”中关于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的要求有:“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③“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④因此,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方法上,新课标都对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将词语教学提升到了表达层面,尤其关注课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含义。从这一层面上,培养学生品味鉴赏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所学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要通过对书面语言的感知、理解、加工、创造,经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活动,实现自我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⑤这就要求老师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把握词语含义,将抽象概念放到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使词语真正进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当学生把认知系统中的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在真正意义上学会了新词。由此可见,“新课标”中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为语境式词语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既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词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又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表达。
...........................
二、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关于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调查的说明
1.调查目的
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的现状,为本次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事实依据。该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现状,包括学生对于词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师对于语境式词语教学认识的访谈,包括教师对于词语教学过程、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内容以及运用等方面的认识。
2.调查对象
微山县实验小学五、六年级共有 10 个教学班,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笔者从这 10 个教学班中,每班随机抽取 20 名学生,共 2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并且分析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然后,又与该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目前词语教学的一些看法,为语境式词语教学寻找现实依据。
.........................
........................
三、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23
...........................
二、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关于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调查的说明
1.调查目的
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的现状,为本次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事实依据。该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现状,包括学生对于词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词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师对于语境式词语教学认识的访谈,包括教师对于词语教学过程、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内容以及运用等方面的认识。
2.调查对象
微山县实验小学五、六年级共有 10 个教学班,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笔者从这 10 个教学班中,每班随机抽取 20 名学生,共 2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并且分析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然后,又与该年级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目前词语教学的一些看法,为语境式词语教学寻找现实依据。
.........................
(二)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现状调查
1.小学高年级学生词语学习情况的调查
笔者对微山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 200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该调查是无记名调查,在调查之前,已经向学生明确本次调查不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学生是在情绪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调查,因此此次调查结果符合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学生的词语学习,笔者将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本次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有联系上下文学习词语的意识,设计了“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一题:
1.小学高年级学生词语学习情况的调查
笔者对微山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 200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该调查是无记名调查,在调查之前,已经向学生明确本次调查不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学生是在情绪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调查,因此此次调查结果符合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学生的词语学习,笔者将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本次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有联系上下文学习词语的意识,设计了“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么做?”一题:
........................
三、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23
1.确立上下文意识................................. 23
2.根据教材提示,把握重点............................. 25
三、小学高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善于发掘利用文本语境
在小学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是评估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形态变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若孤立地去看一个词、一句话,不一定有意义,因此,要根据文章行文上下提供的线索来理解词语。这就要求语文解读要钩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因此,词语学习必须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开展活动。
在小学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是评估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形态变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若孤立地去看一个词、一句话,不一定有意义,因此,要根据文章行文上下提供的线索来理解词语。这就要求语文解读要钩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因此,词语学习必须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开展活动。
1.确立上下文意识
导致词语教学出现呆板、僵化的局面,首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语境意识不足。“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其基本规律就是‘已知的信息统帅、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①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多次强调学生要有运用上下文语境知识来指导自身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树立语境式词语教学的意识。
导致词语教学出现呆板、僵化的局面,首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语境意识不足。“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其基本规律就是‘已知的信息统帅、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①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多次强调学生要有运用上下文语境知识来指导自身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树立语境式词语教学的意识。
第一,教师要对教材了然于心,充分备课。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课文中所有的词语都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的,有些词语可以借助上下文进行理解,有些词语则需要创设相关情境去体会,有些词语则一定需要查阅字典来理解,而有些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语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这就要求老师去细细琢磨。”②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提出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要求,而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这样就容易使语境式词语教学流于形式。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8 课《将相和》一文中,学习“负荆请罪”一词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一句进行理解。在出现新词的地方,课文的前文或下文中已经用具体的语言概括出了词义,这也是联系上下文最直观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中新词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p#分页标题#e#
....................
结语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这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词语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开放,需要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焕发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语境式词语教学为词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并没有适用一切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语境式词语教学虽然有许多积极因素,但也不能解决一切词语教学的问题。例如:利用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就并不适用于全部词语学习,利用情景语境进行词语教学时如何把握教学时机和方式也值得思考与实践,学生的素质与水平是否已经达到了语境式词语教学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实践的。更何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固定下来,势必就会僵化,教学继而就会失去活力。因此,为了让语境式词语教学能够一直充满活力,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语文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运用语境式词语教学并且能够将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最后,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目前流行的词语教学的作用,例如,对小学生进行反复听写,对于小学生尽快掌握字词知识来说,无疑还是快捷、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语境式词语教学的相关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学老师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更加成熟的理论。
参考文献(略)
....................
结语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这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词语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开放,需要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焕发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语境式词语教学为词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并没有适用一切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语境式词语教学虽然有许多积极因素,但也不能解决一切词语教学的问题。例如:利用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就并不适用于全部词语学习,利用情景语境进行词语教学时如何把握教学时机和方式也值得思考与实践,学生的素质与水平是否已经达到了语境式词语教学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实践的。更何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固定下来,势必就会僵化,教学继而就会失去活力。因此,为了让语境式词语教学能够一直充满活力,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语文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运用语境式词语教学并且能够将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最后,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目前流行的词语教学的作用,例如,对小学生进行反复听写,对于小学生尽快掌握字词知识来说,无疑还是快捷、有效的方式。因此,对于语境式词语教学的相关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学老师们进一步思考与实践,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更加成熟的理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