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之教育教学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80411113519176
  • 日期:2019-06-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以东海岛三所小学为个案。依据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东海岛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进行系统分析及开展实践探索。通过对东海岛三所小学学生的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发现: 东海岛农村小学生在生态意识方面存在生态常识水平低、生态责任感不明晰、生态行为自制力不强、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东海岛的生态现状
东海岛在中国雷州半岛东部,历史上为古雷州府辖岛。地势东高西低,东为玄武岩台地,西为海积平原。东端距海滩 2 公里,有海拔 111 米高的龙水岭火山锥,面积 500×500米,为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玄武岩构成,是天然航海陆标。蔚律港和北山港为岛内最大渔港。蔚律附近 6.5 公里岸线,水深 26~40 米,其中 40 米深水航道 650 米。岛内有尚待开发的土地 40 余万亩,地势平坦,标高 4~14 米,为地质坚硬的火成岩基地。地下水日开采量可达 50 万立方米。盛产鱼、盐,有庵里、红旗盐场,海水养殖 以鲍鱼和对虾著称。海滩绵长且洁白。
此外,在民安、东山的海平面上长有大量的红树林,特别是在民安的西湾村一带海面的红树林已成为了候鸟的迁移地。近几年来东海岛大张旗鼓搞钢铁、化石、造纸等工业建设,这为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一直以来,大部分居民海岛上的生活、工业垃圾和污水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严重破坏了海岛生态环境;再加上近年来,对虾及各种海产品的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造成海洋生物的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置,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海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单是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还与长期以来的文化和观念落后有关。海岛人民长期以“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的观念意识,把海岛的资源当成自己永获的福利,而不懂得去保护。同时,农民甚至认为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都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生态意识观念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活污水乱排放、垃圾乱扔、乱砍树木等现象到处可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海岛农村生态自然遭受破坏的现状,必须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改变农民的生态观念,使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就要先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做起,培养他们对生态的优患意识,授予他们保护环境的技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东海岛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意识现状,归纳总结出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地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有助于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合理有效的培养建议及策略。笔者充分考虑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东海岛三所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围绕生态意识的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和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研,随机发放问卷 4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28 份,有效回收率达 99.5%。经过统计发现,海岛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教育途径单一、生态责任感不强”的状态。具体体现如下。
1.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知晓度低
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知晓度可以从对生态常识、生态责任等方面进行考察。笔者就问卷中 2 至 5 题的四道题目,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
(1)生态常识水平低
根据生态常识的界定,笔者结合当地生态资源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以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情况、雾霾情况以及当地红树木和候鸟的了解为代表,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 73.1%的小学生认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恶化,高达 13.8%的学生认为问题不大,也有 7.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污染。但是有很多人还没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全面性和严重性,甚至只片面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污染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没达到全面严重的那种情况。其中只有 65.7%的学生才认识到环境污染包含三个方面,还有 4.9%的学生不知道大气污染的内容。另外,问及当今关注度最高的雾霾的了解情况时,只有 18.7%学生表示明确知道,52.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了解一点儿,而有 28%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海岛农村小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宏观的生态知识了解欠缺,生态常识水平低,并没有因年龄上的差异而造成认知水平上的明显差别,总体认知水平一致。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一)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内容
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的目的是:培育小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正确立场,培育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小学生处于教育的黄金时期,是获取知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虽然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行为能力等还不健全、不完善,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知识快、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形成基础的观念意识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时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终生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可见,小学阶段是生态知识的获取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关键时期。
根据 1977 年第比利斯政府环境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和建议》提出环境教育的具体目的:“(1)促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并关注城乡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方面的相互依赖性;(2)为每个人提供获取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义务和技能的机会;(3)建立个人、群体和社会对待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31]要让小学生生态教育达到以上三种目的,必须从“生态优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六个方面的内容对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进行实践探索。
1.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优患意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过度、盲目的生产活动而造成生态日益加剧的问题从而产生对自己和人类未来的一种理性的忧虑。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极大化的需求是以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我们要增强危机意识,培养生态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海岛农村地区,公民对自然界的干预要强于城市,更应该加强岛民生态优患意识。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我国海域的环境现状、身边东海岛环境现状,即从全人类、国情、岛情向学生讲解目前环境恶化的状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地球村的一员、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和阅读相关的书籍,如:《如何拯救地球》、《频临失衡的地球》、《寂静的春天》等生态著作,让学生从“全球视野”上去认识和审视生态现状,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路径
本研究也对海岛农村小学生获得生态意识的途径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生态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书籍学校,这几个途径占了 83.1%,而通过家庭获得生态知识只占有 5.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生态知识也只有 14.5%.学生喜欢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依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占 49.5%,家长教导占 41.4%,电视公益广告占 34.3%,宣传资料占 23.4%,动漫节目占 20.3%,老师讲授占 64.5%,占比最高,这也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基础。而当调查是否喜欢学校开展生态环境方面的活动时,有高达 83.6%的学生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占 4.9%。在问及老师通过什么课程进行环境教育时,环境教育专门课程占 60.7%,其次是品德与社会占 59.3%,再次是语文课占 46.3%,科学占 15.0%,其它学科占 14.5%。从调查中可见,海岛农村小学生获得生态教育途径广泛,他们更喜欢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家长教导那里获得生态教育,学生在学校中主要靠环境教育专门课程、品德与社会以及语文课中获得生态环境教育,其它学科环境教育渗透不到位。相对于学生更喜欢从家长教导那里获得生态教育方式,而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只占有 5.8%,小学的意愿与实际相差甚远,家庭生态教育不足。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最不喜欢的方式是老师讲授,只占 15%学生选择;科学与其它课程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p#分页标题#e#

..........................
  三、研究小结..........................................28
(一)实践成效.......................................28
1.学生的生态及环保意识逐步增强..................................28
2.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习惯初步形成.....................................28
3.学生的生态和环保知识水平及能力有所提高...................29

 三、研究小结

(一)实践成效
一种良好意识的形成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方能见其雏形,但是小学生的生态意识的提高、卫生习惯的养成、和生态校园环境的构建可以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看到成效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行为表现的观察以及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学校在对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的成效还比较明显,为构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1.学生的生态及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小学教育时期就是相当于播种阶段,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如:学科渗透、绿色校园的创建、绿色校园文化的营造、绿色主题活动的开展等等,把生态文明意识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里。通过对家长、教师的访谈以及学生的习作,发现学生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对我们自身的作用,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做才能医治到这个病瘫的家园,学生们在作文中呼吁人类要摒弃现有浪费资源、透支环境、不尊重自然的“自杀式”作法,重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点,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也有机会享用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的大自然。新民小学六 2 班的小怡在《地球故事》小诗歌中写道:“听!我们的地球在哭泣!看!我们的地球已不再有光环!地球默默无私地为我们献出,可我们却不领情;反而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地球。看那浓浓炊烟!正张牙舞爪地向我们奔来。看那汹涌的洪水正在吞噬着我们的家园。为了那一片蓝天;为了森林郁郁葱葱;为了“你、我、他”。让我们团结起来,让我们的地球不再受伤害吧!让我们能过上美好的一天吧!”觉民小学五一班的一位同学写了一首诗《家》:“让家乡的蓝天永远蔚蓝,让家乡的水永远清澈,让家乡的空气永远清鲜,让家乡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让世界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绿色!”这些思想的绽放都源自于对环境现状的优患意识,对美好家园、绿色家园的追求,再通过后阶段的精心培育和浇灌,这些积极向上的绿色种苗定会茁壮成长,成为海岛绿色崛起的参天大树。
.......................

结语
21 世纪是全世界飞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已成为各国发展的目标。我国自十八大以来特别重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推进,他提出的发展 5 大理念中就包含了“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国家要发展,要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梦,必须着眼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意识,特别是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生态意识更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宏伟目标的关键。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农村小学生中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探讨和研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多方配合,为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发展的需要提供合适、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让生态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
当然,关于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这个课题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本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资料搜索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不可能做到全面、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对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另外,由于个人能力及学校方面的原因末能开发出适切海岛农村小学生的生态课程体系;构建有实效的生态德育活动 。这些工作将是我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态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