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发生了改变,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而学校作为人才的诞生地,担负着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输送各类高级人才的任务。同样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现阶段,教师应当推动与技术相关的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利用与技术相关的产品,构建“工作坊”、“虚拟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更新专业知识,转变旧观念,而且还要积极开展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教师还要具有不断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1.1.2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研究重点之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能结构、教学理念、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技术被引入到教学中,促使了教学结构的改变,使得教与学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特点,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限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同伴等其他途径,更多的采用数字化学习。教师需要从过去以“知识传授”向“学习能力培养”转变。而在实践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将先进的技术、理念、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教学尝试和探索,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有终身学习的觉悟,自觉学习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学。
.........
1.2 研究意义
1.2.1 为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测评工具,能够清楚的了解目前教师的实际水平。按照测评结果,可以为教师制订可行的培养方案,有目的的进行提升和改进,及时弥补。同时,还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教师人才的选拔、考核,师范生职前培养,教师在职培训提供参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或教研中开展评价研究,使相关评价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更好的完善。
1.2.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机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一,能更容易地接受和判断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能够参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行为表现,来开展自我检视和评价;能够对自己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客观的认识,发现自身在信息化教学中所缺乏的相关能力,清楚个人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采取何种方式。并制定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和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动机,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主题的研究
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关键词,在 CNKI 资源库进行检索,共搜索到 347篇论文,再以该词为篇名进一步检索,最后得到 297 篇论文。以此为样本,利用知网提供的计算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分布,如图 2.1。从图 2.1 计算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该主题词的相关研究关注点主要是能力的内涵界定[3-6]、能力结构界定[2, 7, 8]、现状调查分析[9, 10]、培养策略[11, 12]、培养模式[13]、培训现状[10]、发展制度[14]、影响因素[15, 16]、评价[17, 18]等方面。(如表 2.1 所示)其中,从研究内容看,多数研究集中在能力培养、发展、策略、现状等,而针对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评价研究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有中学学科教师、高校教师、职业学校教师、职前教师(师范生)。从以上相关研究表明,基于不同视角开展了相关研讨,但在内涵、能力结构,不同专家学者各执一词,意见未统一。如:王卫军[19]、陈丽[20]、Smith[3]、Jia-ling lee[21]等人、顾小清[22]、李天龙[23]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展开了研究与分析,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仍缺乏系统的解读和研究,因此要形成系统的能力体系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
2.2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研究
自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以来,学者、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对其概念、内涵展开了相应的研究。由于不同学者的专业研究背景、出发点的差异性,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本质。从信息的视角,认为是对如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进行数字化,符号化表征、呈现的能力,利于教育教学的传播;从技术的视角看,认为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相应的科学技术以及教具或学具、多媒体等设备,解决教学中的疑惑、难点的能力。如,林雯[24]、王为杰[25]。从知识的视角,认为是教师对 TPACK 的应用能力[26],如郭绍青、赵健;从教学过程视角,认为是引入相关技术产品或资源,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的能力。如马若明[2]、李天龙[23]。从价值的视角看,是为达到预期目标,完成课堂中的各项任务,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如王卫军[19]、李娟[12]。
........
3 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1
3.1 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过程.........11
3.2 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理论框架的构建.........11
3.3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19
3.3.1 第一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20
3.3.2 第二次专家咨询结果分析................24
3.4 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验证及权重的确定..............28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证评价研究............44
4.1 研究目的................44
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44
4.3 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证评价过程................45
4.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45
4.3.2 信息化教学能力模糊综合评价........45
4.3.3 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证评价结果........49
4.4 中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差异性分析................49
4.5 提升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议.......53
5 总结与展望......55
5.1 研究总结................55
5.2 研究不足................55
5.3 研究展望................56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证评价研究
4.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评价指标实证应用,检验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即应用该评价指标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测评,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得结果,结合教师情况提供可行的提升建议。问卷由两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说明及测评对象的相关背景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量表,该量表以上述构建的评价体系的观测指标为题项,共 57 项。各题均采用 5 级李克特 Likert 量表,具体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各项分别赋值 5,4,3,2,1,形成了最后的测评问卷,详细见附录八。本研究以四川地区中学教师为测评样本。采用在线与现场两种方法收集,共收集到 90 份样本数据。依下列原则进行再次筛选:1)随意回答的问卷;2)低于120 秒回答时间(经测试该问卷回答时间在 120-160 秒以内);剔除了无关问卷 6份,得到 84 份有效数据,回收率为 93.3%。本次所得的 84 份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 4.1 所示:
.......
总结
首先,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及对相关材料的梳理,以申继亮教授的典型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初步归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 5 个维度,并依此维度提取出关键评价指标以及具体观测指标,共 71 个。其次,编制咨询问卷,前后间隔一个月经过两轮专家调查,筛选和修订了指标及描述,各观测指标的平均值、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在规定范围内,各专家趋于一致,内容效度较好。再编制问卷,调查中学教师对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利用AMOS24.0 软件工具,进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各参数估计值均在参考范围内,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并根据各观测指标的因素负荷量确定了权重,得到了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信息化的专业基础、教学设计、实施与监控、评价和研究 5 个维度及下级指标、观测指标组成。再次,依据构建的观测指标,结合教师实际情况,编制测评问卷,向中学教师发放,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教师展开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水平不高,得分仅为 3.57 分。在各维度分类统计中,除了教师的专业基础维度为 3.8 分较好外,其余维度的得分都未达到 3.7 分。此外,针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进行差异性分析,其结果显示:在教龄、地区两个变量下各维度实际能力水平均表现出差异,性别变量在各维度均无差异。其中,不同职务变量除了在专业基础显著外,其他均不显著;而职称仅在评价能力维度显著,其他维度均不显著。最后,针对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分析,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完善支持服务机制”,“分类培养”,“完善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