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师生座谈会上,他作了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是期待,也是告诫。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致富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直接目标,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利己主义思想也随之滋长起来,利他主义的地位有所下降。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对年轻一代产生巨大影响,一些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虽然“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在宣传层面上受到鼓励,但是,在实践层面,利己主义思潮却在一些人的价值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超越了应有界限,甚至将极端利己主义奉为价值取向,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的负面因素。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又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到什么教育,受到什么影响,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大学生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不断健硕的体态,并不能掩盖其尚不成熟的思想甚至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就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就对当今高校中存在的利己主义现象表示了担忧,他对大学中的“利己主义者”加上了“精致”这一定语:“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钱教授的担忧绝不仅仅限于北京大学,对于大学中存在的这种倾向,如果不及时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纠偏,将会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带来不良影响,应该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从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到近现代的一些哲学和伦理学学者,关于利己主义思想都有大量的研究。我国先哲关于利己主义的相关思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有关“人之本性”的讨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就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论述,这也是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代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此后,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对社会利己现象都有或深或浅的认识,成为现阶段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借鉴。在当代,以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为主,对利己主义和其极端倾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伦理学界知名学者廖申白在其《伦理学概说》中对利己主义进行了明确表述,认为所有的利己主义者无论何时都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己任,他们总是尽可能多地去获取自己的利益,并且以自我利益为导向去指导行动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利己主义,特别是极端利己主义现象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关的学术成果也有了更多积累。综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以将涉及“利己主义”的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部分学者谈到利己主义时的立场是简单的“一边倒”,即或者对于利己主义进行完全的批判,或者对其进行全面肯定和支持,忽略了从利己主义的产生及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张启江就在其《个人主义的魅惑及其利己主义之实质》一文中指出:“利己主义更加鲜明的追求一己私利,如此赤裸的行为价值取向,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唾弃”①。王海明在《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一文中谈到:“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②。这些学者的态度往往容易导致学术观点的对立,在现实中对于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所起的指导作用也相对有限 。
.........
第 2 章 极端利己主义及相关概念解析
2.1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观念。对于这一思想,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均有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学术界对利己主义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从唯我论这一单一角度出发界定利己主义。这一观点在西方较有影响,代表学者主要包括德国的费尔巴哈和法国的托克维尔。他们认为利己主义是过分地维护自我、偏激地爱护自我的理论学说。在国内,以王海明为代表的伦理学家,也从“我”出发,将利己主义概括为“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道德总原则的伦理观”①。这些学者从唯我论的角度出发,将利己主义概括为以自我为核心、以实现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追求自我利益作为至上原则的思想观念。第二,从利益论的角度界定利己主义。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是桑德斯(Steven MSanders),他认为利己主义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利益而不应该牺牲自己利益的学说”②.从利益论的角度出发,利己主义被看成是处理自己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原则,也就是说,利己主义只与人们利益关系有关,当某人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联系时,利己主义才有产生的条件。第三,兼顾唯我论和利益论,对利己主义进行综合性的界定。例如,罗国杰认为,利己主义这种道德原则强调个人至上,把一己私立的得失视为道德上善恶与否的唯一标准③。朱贻庭在其编著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将利己主义定义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学说。”④。这样的界定方式和态度,避免了对利己主义概念进行极端的理解,相对而言更加合理。
.........
2.2 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关系密切,在一些外在表现上,二者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重视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不应该受外在因素损害等等。有时同,人们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经常会混同起来。但是,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存在着差异,具有各自不同的话语指向。利己主义是与私有制的出现相伴生的,而个人主义则是近代资产主义与封建主义斗争的产物。同时还应该看到,个人主义是立足于社会层面,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重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和任何外在因素对个人权益的侵害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伦理原则;利己主义是个体层面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与利他主义相对应的伦理原则,核心观念是讲求一己私利,忽视他人利益。
........
第 3 章 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在大学各阶段中的表现 .............. 12
3.1 大学适应期 ..... 12
3.1.1 学生在大学适应期的特点 ............. 12
3.1.2 大学适应期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 ....... 14
3.2 大学选择期 ..... 16
3.3 大学告别期 ..... 18
3.3.1 学生在大学告别期的特点 ............. 18
3.3.2 大学告别期的极端利己主义表现 ....... 20
第 4 章 当代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原因及危害 ............ 22
4.1 当代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 22
4.2 极端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 ......... 28
第 5 章 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 31
5.1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 31#p#分页标题#e#
5.2 创新党团组织和班集体的积极作用 ......... 33
5.3 把学业与就业作为价值观引导工作的重点 ............... 35
5.4 细致把控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 ............. 37
5.5 引导学生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 38
5.6 重点把握“问题学生”的心理动向 ......... 39
第 5 章 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有着明确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①。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针对学生所出现的极端利己主义倾向,辅导员队伍则应有着担当精神,主动承担起解释纠正的任务,这就要求辅导员们不断更新、创新工作方法和应对策略。而“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双重定位,要求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时既要做到教育和管理,也要保证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根据教育部 2014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职业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功能,这九点细致地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进行了概括,同时也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章将围绕这些内容,探索创新辅导员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极端利己主义倾向,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
5.1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应对当代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表现的工作思路,必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源于华夏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智慧当中,伴随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得以萌生,然而古代中国持续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自然而然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是一国之人的精神与灵魂,将其中有碍观瞻的部分进行澄清,将其中不利于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即使过滤,是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承担的重要任务。而在大学校园中,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辨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都要修读一门诸如《大学语文》的文学课和一门像《应用写作》的写作课,另外要完成至少 5 门公共选修课和 2 门网络通识课,以及鼓励学生多参与“第二课堂”讲座,在这些内容之中,文学文化类课程与讲座占大多数。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讲述内容负责任,自身要对糟粕、极端、自私自利的内容做到坚决的抵制,并且不要忽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对糟粕文化的批判,以及与时代要求和主流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对于辅导员,要在学生课程或讲座的选择与教务方面负责的老师进行配合,对学生进行建议和引导。
..........
结论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活力”二字是新时代的重要标注。富有活力的社会,势必日新月异,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一定也会随之变化,大学生群体当然包含在内。中国社会受前期顽固的封建主义影响和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的滋扰,出现一些极端利己主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高校辅导员在面对这一现实过程中,采取理性且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阻止,切实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保护,是其必要担负起的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他们当中出现了某些极端利己主义倾向,各方都应重视起来。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斜,我们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历史和环境、校园文化和运作机制、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处世哲学等都值得进行反思,具体的纠偏工作,还需要包含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对其致以有效一击。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树”的道理,只有从一开始将柔软稚嫩的小树扶正固牢,才能使其树根稳健、树干挺拔,对于出现极端利己主义倾向的大学生也如是。及时地板正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想,清晰明了地指明正确方向,才能使学生向着正确、阳光的道路成长。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极端利己主义倾向,本文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并综合积累、收集到的实际案例,从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学生组织、学业与就业、日常事务、网络媒介、“问题学生”与心理健康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在工作方法和思路上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兴事物与思想的不断出现,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一定还会不断变异,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与极端利己主义的研究定是需要持续的坚持,期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突破。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