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发展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问题。一方面,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一直处于人才紧缺状态。这是我国毕业生就业流动不合理不畅通的表现之一,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深刻影响了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因此,对毕业生的就业流动状况进行研究,不仅是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助力之一,更能帮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效配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6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 2017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积极拓展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工作,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2010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其中提到,要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引导人才向西部和农村流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①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也是当前就业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经济困难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在《“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中,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行为与选择也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着眼点之一。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具有怎样的就业流动?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其就业流动的选择?如何更好地实现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的有序流动?因此,本研究以我国低收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为研究群体,对其就业流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一是描述当前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流动状况。本研究将样本中家庭人均年经济收入为 5000 元以下的毕业生界定为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人均年经济收入为 20000 元及 20000 元以上的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作为对照,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流动率、流动的收益和成本、流动方向以及流动的月起薪进行统计描述,了解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流动行为。二是深入挖掘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利用计量回归模型,来分析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暂且归纳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家庭和社会资本变量、社会环境和条件变量四类,并对流动收益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流动与收入的关系。三是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流动状况进行统计描述,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特定群体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
第一章 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状况的描述统计
第一节 样本概况
样本主要是 2015 年针对西、中、东部的甘肃、河南、山东三省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涉及三省的 21 所高校,分别是西部地区的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河西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共 7 所,中部的河南工业大学、黄河交通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共 4 所,以及东部的济南大学、临沂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日照工业学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政法大学、烟台大学、烟台职业学院共 10 所,样本总量为 891 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由上表可知,该调查数据中东部样本数据占到 17.5%,中部为 7.3%,西部占比最多,为 75.2%;城乡分布中城镇占到 40.8%,农村为 59.2%;样本中女生占到 40.5%,男生占 59.5%;学历分布中,高职为 4.8%,专科 9.2%,硕士 1.4%,本科占比最多,为 84.5%。可见样本中涉及层次较为全面,范围较广,总数较多,较具代表性。
.........
第二节 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统计描述
根据英国学者菲戈安关于大学生流动的研究,可将大学生流动按其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分为五种流动类型,分别是连续流动、返回流动、前期流动、后期流动和不动。其中大学生的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皆不相同的流动,为连续流动;生源地和就学地不同,而后又返回生源地就业的为返回流动;生源地和就学地不同,并在就学地就业的为前期流动;在生源地就学,但毕业后流动到新的地方就业的,称为后期流动;全程未发生流动的,为不动。假设 A、B、C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地方,则该五种流动类型如下表所示:为便于更明显地发现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流动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家庭人均年收入 20000 元及 20000 元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划归为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群体,与之形成对照。根据菲戈安的大学生流动理论,下面将针对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率、就业流动方向、就业流动的收益和成本以及月起薪进行分析。
.......
第二章 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0
第一节 地区间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0
第二节 省际间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3
第三节 城乡间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36
第四节 简要总结...........37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39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39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40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前瞻........42
第二章 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深入分析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内在发展规律,本文将采用计量回归模型进行研究。
第一节 地区间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菲戈安的相关理论,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可划分为连续流动、返回流动、前期流动、后期流动和不动五种类型,在进行统计时分别赋值“1,2,3,4,5”进行研究,鉴于该研究中的因变量为多分因变量,所以本文将采用多项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地区间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及个人努力、家庭背景三大类。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主要包括民族、婚否、所学学科、生源区域、就学区域等变量,其对照组依次为汉族、已婚、体育学、中部生源和农村生源、中部就学。在第二类人力资本及个人努力中,主要包括学业成绩、是否愿到农村就业、求职中是否找了熟人帮忙三个变量,其中学业成绩是以班里学习成绩排名后 25%作为对照组,后两者分别是以愿意到农村就业和求职中找过熟人帮忙为对照。在第三类家庭背景中,主要包括以下变量:家庭人均年收入(以家庭人均年收入 3000 元至 5000 元为对照组)、父亲母亲学历(以文盲或半文盲为对照组)、父亲职业(以离退休、无业、失业和半失业等为对照组)。对该模型的统计检验结果如下:最终模型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为0.00,低于0.05的水平,因此该模型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统计性,具有统计意义。在拟合优度方面,Pearson 卡方和偏差卡方分别为 0.977 和 1.000,均大于 0.05 的水准,说明该模型对原始数据的拟合通过检验。该模型的三个伪 R 方值分别为 0.504、0.636 和 0.447,表明该模型对原始变量变异的解释程度尚可。
.........
结论
根据对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和多项 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p#分页标题#e#
第一,就业流动率方面,地区、省际间的就业流动中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未发生变化的比例最大,而发生城乡间流动的比例高于未流动的比例,并远远超过高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城乡就业流动率。中部生源的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跨地区就业率最高,西部省份生源的跨省就业率最高,城乡间就业流动率在三大地区中比例相当。
第二,在就业流动方向上,呈现出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中西部生源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来实现就业的趋势,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影响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就业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发现,中部地区生源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流动来实现就业的倾向也相对较大,其中像新疆等拥有国家就业优惠政策支持的省份,由其他省份流入就业的比例很高,说明国家政策在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成效显著。
第三,从就业流动的成本和收益来看,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地区间和省际间就业流动的成本均较高,城乡间就业流动中,农村生源并在农村就业的求职成本高于其他类型,说明农村并非是该类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首选,而是在其做了大量努力后,迫于某种原因返乡就业。交通费和住宿费是求职的主要开支,人情礼品费也占有一定比例,表明人际关系对就业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求职成本与收益的正相关关系尚不明晰。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