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意义
Tanner(1980)在其对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性格研究中[1],要求他们识别促成他们热衷环保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发现,青少年时代在户外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此Tanner认为只有让孩子们到环境中去认识自然,才能使他们逐渐关心环境。
Palmet(1993)在其对英国全国环境教育协会会员的调查中发现[2],在户外、教育(课程)父母(亲戚)、机构和电视(媒介)等13种因素中,有高达91%的人认为"户外"的影响是引导他们积极和活跃地关心环境的主要因素,这里的"户外"影响包含青少年时代的户外活动和成年后的户外工作以及野生生态环境。
相比之下,教育(课程)的认同率仅59%,亲属(父母)仅38%,书籍仅15%。Palmer(1995)进一步指出户外教育是塑造环境责任感和环境友善行为的最有效手段[3]。户外环境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具体而直接的体验,为此,OpieF,w.J(1989)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合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户外教育活动-如进行乡村的调查,制作校园地图,在工厂、农村、住宅区作污染调查等[4]。户外教育中往往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即亲身参与)获得经验,并实现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从而培养对环境的感知和在环境中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户外教育还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环境视野。
避免从单一学科的角度理解综合的环境问题,从而帮助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和树立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
在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活动[5]涉及户外教育的主要是参观、考察、调查、科研等。环保夏令营是户外环境教育的好形式,由于它能集中各种环保活动于一体,既可以普及环保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技能,促进其参与环保调查和实验研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国内环保夏令营的举办地往往不是固定的,每年都有变化,这既给师生带来新鲜感,但由于对当地的活动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的不熟悉,也给夏令营组织和教师的带教带来诸多不便,加上时间的限制,环境调查研究易流于形式而不深入。尝试建立稳定和开放的野外环境教育基地就有了必要。
二、国内外野外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
在环境教育的发展初期,大多数教育活动是以户外教育的形式进行的[6]。譬如在英国,不少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实地亲身感受和理解环境,如栽种植物、照料动物、记录天气、考察农场和自然保护区或博物馆等。一些学校在偏僻的乡村建立实习基地。
早在197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教育部门就开办了360个叫做"居住中心"的基地,设有青年旅馆和专门的设施供学校作校外实习用。至今英国的中等学校仍然比较注重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他们对环境的理解力和相关技能。
马来西亚野生物部和教育部合作建立的自然学习中心位于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和森林中,学员在护林员的指引下从河道和丛林小道进入中心。活动包括阅读地图、在丛林里用罗盘辨别方向欣赏大自然、学习野外工作技能等。
教师也可以在中心实施自己的环境教育活动计划。尼加拉国家动物园教育中心则制定有专门的教育规划,它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发挥国家动物园和国家水族馆的教育作用:(1)建立和维护一个永久性的教育展览;(2)为动物园的游客提供解说服务;(3)建立供动物园教育规划使用的教育资料图书馆;(4)为动物园职员和学校教师以及公众提供培训,并在动物园以外提供相关教育;(5)与学校和其它涉及环境教育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宣传中心的教育规划;(6)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包括鼓励欣赏和理解动物及其自然习性、促进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尊重、揭示野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证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和各种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等。
香港《学校环境教育指引》[7]提出,学生除了接触家庭和学校环境之外,接触其他不甚熟悉的环境也很重要。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训练学生各种探究环境问题的技能,如观察、测量、记录和绘制地图等,促使学生对环境形成一个较广泛的了解,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
香港教育署西贡郊野学习馆为生物和地理专业的学生提供野外考察和在职教师培训;香港渔农处举行林务工作营、自然护理营,在郊野公园开辟自然学习径,并提供导游,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所属米埔自然保护区和元洲仔自然环境研究中心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包括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游览、观鸟、游戏等,也有高校的学生在保护区进行论文研究工作。
吴祖强(1993)提出利用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8]。他认为保护区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有助于受教育者理解环境的错综复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观代世界政治经济和环境的相互依赖性。为此他提出选择适当的自然保护区建立环境教育基地。
上海提供了45个"绿色基地"向社会开放环境教育[9],包括自然博物馆、污水截流工程、环境监测站废弃物处置场、生态农场、肉禽加工企业等,涉及环保、环卫、农业、园艺、水利、食品加工和林业等领域,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参观学习。综上所述,国外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在目的、功能,选址和设施条件以及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国内也已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天童生态实验站:一个实例
1.地珲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天童生态实验站是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向社会开放的野外环境教育基地,位于浙江宁波郊区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宁波鄞县东南部,距市区28公里,乘车约40分钟,交通便捷,公园所在地三面环山,南向一面为宽谷,公园面积349公顷,主峰太白山海拔653.3米。素有"东南佛国"之称,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天童寺座落其中,该地毗邻阿育王寺和东钱湖,阿育王寺以藏有释家牟尼的舍利而闻名,东钱湖以湖光山色而享誉浙东,是浙东黄金旅游线上重要的一点。此外,该地与著名风景区奉化溪口和普陀山也相距不远。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了天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而使天童成为浙东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难得的一块代表性地区。据统计[10],天童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87%,植物种类丰富,有种子植物149科1064种,蕨类植物24科114种,苔藓植物37科105种;动物种类据初步统计,鸟类24科45种,此外还有角麂、秋鼠、野猪、豪猪、穿山甲、野兔、树狸、蛇和昆虫等。这里可以算得上是浙东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地区。自1983年以来,我系对该地的植被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浙江天童森林公园的植被与区系》一书,系统总结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和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国际生态学会主席宫胁照(AkiraMiyawaki)教授和国际植被学会主席鲍克斯(E.O.Box)教授考察后都认为,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能看到保存如此完好、如此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是十分难得的。
2.环境教育设施和活动
天童实验站建于林地边缘,距天童寺约100米。实验站现有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配有水、电和住宿、厨房、餐厅及卫生设施,其中专业实验室一间.仪器设备齐全,可进行常规环境分析实验、标本制作和生态实验。目前实验站开辟有野外教学样点6个,样地周围设置有围栏,植物悬挂标牌。实验站目前拥有科技人员10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2人,初级1人,是一支富有教学和野外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公园内外自然和人工环境的鲜明对比,为环境教育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教育资源,使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野外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十多年来,我们组织国内外近1000人在这里进行生态环境教育、野外实习和科学交流与考察。
1992年第35届国际植被学大会将此地作为会后考察地。目前中日科学家正以此为基地共同研究华东地区常绿阔叶林以及环境与气候演变。1996年以来,我系分别与中福会少年宫和上海生理学会等在此多次举办青少年环保夏令营,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我校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环境教育项目也把天童生态实验站作为长期的实习基地,1998年举行了第一届培训班,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省市级教研员20余人来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作野外环境教育实习,他们对这里的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要带领中小学生到这里进行环境教育活动。1998年,天童生态实验站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科普教育基地,被纳入上海市科普"四个一"工程。
目前实验站进行的野外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有:大自然寻宝一植物识别、观鸟、昆虫识别、标本制作、生物多样性调查、树木的专访一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森林与城市小气候比较、水质分析和当地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调查、野餐、登山,天童寺怀古、生态旅游一奉化溪口、毛线团一关于食物链的游戏、荒岛拍卖一关于自然资源终极价值的游戏等。
四、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功能
从国内外的经验和实践可知,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功能包括:
1.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开展野外环境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使得人们离机器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抽象的建筑于电视媒体的概念而不是亲身体验。所以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青少年亲近自然。
据1998年"环境与人类"中学生夏令营的反馈,营员们对天童实验站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亲近了大自然,占96%,其次是爬山富有刺激,占57%,再次认为天童的绿色充满活力的,占28%;在最喜欢的活动中登山占78%,在山溪中戏水占36%,大自然寻宝占25%;在问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时,82%的营员认为是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54%的营员认为植物和鸟类繁多也是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反馈充分肯定了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意义,即亲近自然。天童生态实验站开展野外环境教育活动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它具有与城市环境完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它对久居城市的人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城市青少年渴望亲近大自然,而野外环境教育基地提供了他们这个机会。从对最喜欢的活动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特色又放手让营员参与的活动受到欢迎。反馈中营员们喜爱大自然的情感溢于言表。
2.帮助环境教育工作者开展生态学和环境的实地学习,发展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在职培训,帮助其掌握户外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野外实习是环境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由于户外教育对于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价值,通过野外教育基地掌握户外教育的方法就成为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3.通过基地向当地和相邻地区传授和推广适当的生态和环境技术,帮助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透过天童生态实验站与当地林场合作研究林木培育和公园管理的措施。所以野外环境教育基地不仅是一个学习机构,更具有发展性的功能,与当地经济和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应用推广有益的生态技术和方法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是环境教育最终的目的。国外不少环境教育机构都兼有这项功能,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参与和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的机会。这也是基地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和得到支持的需要。
4.进行面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实地研究和教学实习,特别是在与基地自然环境特色有关的领域。这是通常的做法,也是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原型。
五、野外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基本策略
从国内外野外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建立野外环境教育基地是需要的和受欢迎的,而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必要遵循以下的基本策略:
1.要转变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重视户外实践与教育的意义。"户外"为青少年提供初始的环境体验,它对一个人环境观念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发展户外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基础性的方式,而野外环境教育基地是有组织地稳定地发展户外环境教育的好方法。
2.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环境教育野外基地的选址既要有自然环境的特色,又要交通便利、靠近人口密集地区,才能便于吸引牛源[8]。天童实验站既有在上海附近难得的保存完好的大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邻近千年古刹的著名风景旅游区,随着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更为便利。
3.要吸引多元投资,为野外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较好的教育设施。国内环保和教育主管机构已经开始重视野外环境教育的开展,而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也乐意为环境教育投资。
4.要积极发展适合野外教育和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的活动教材和活动设计。国内野外环境教育较为成型的教材和活动还较少。野外活动与城市里进行的环境活动在活动样式和活动内容上有一定区别。如何利用自然生态、结合当地发展状况开发教材值得研究。
5.要注意与当地的机构和设施达成有效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天童生态实验站就是在当地林场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与已有的自然保护、环境保护机构合作,是实现环境教育社会化的需要,也可以人人促进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Tanner,T.ConceptualandlnstructionallssuesinEnviron-mentalEducationToday JournalofEnvironmentalEduca-tion,1980,11(4).20-24.
[2]Palmer,J.A,DevelopmeritofConcernFortheEnvironment
andFormativeofEducators,JonrnalofEnvironmentalEdu-cation,1993,24(3).26-31.
[3]Palruer,J.A.InflueneesonPro-envlronmentalPractlces,from:JoyPlameretc.,PlanningEducationtoCareforthe
earth,IUCN,Switzerland,1995,3-8.
[4]李子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迈向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62-170.
[5]许嘉琳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6-109.
[6]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6-37,133-135,144,206-207.
[7]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学校环境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7.241.
[8]吴祖强.环境教育:争取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支持.李渤生等主编.绿满东亚,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和保护区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493-495.
[9]王华玲.上海"绿色基地"一览.上海环境科学.1998.17(7):42-46.
[10]宋永昌,王祥荣.浙江天童森林公园的植被与区系[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山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