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对日本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70517172910118
  • 日期:2018-05-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998年6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1998年12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日本基础教育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文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和文部省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基础,就当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特点、意义等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到来,日本和其他国家一样,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曾以"教育立国"而著称的日本,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期望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竟争力、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社会。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央教育审议会就针对日本教育中偏重学力、考试竞争过度、学校教育划一、僵化以及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等教育病理,指出,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贯彻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尊重文化和传统。80年代中期,临时教育审议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应向尊重个性、营造"宽松时间"的方向改革:要强调培养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要重视国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并且加深对国际社会的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日本文化和传统的态度。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
  9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将"临教审"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具体化,于1996年8月发表题为《关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指出,教育要在"宽松"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并就课程改革的方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科教育的内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1998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最终审议报告。文部省就是根据这些报告,修订了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将从2002年4月正式实施),并于1998年12月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
  日本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教育改革
  将在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削减学科内容、不硬性限定内容、导入"综合学习时间"、彻底实施学校周五日制等改革措施,体现了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选择权的自由化,可以说是本次改革的一大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基于制度松绑下的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曾根前首相所倡导的"小政府。制度松绑、民营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路线以及80年代临教审的教育自由化论--它们强调个人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则(这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自由伴随着重大的自我责任,而发挥自己的个性就能使他人的个性得以发挥。90年代的自由主义改革基本上是80年代的延伸。所不同的是,80年代依然试图维持教育机会平等以及在家族、学校和企业社会缔结的纽带关系中维持一元化能力主义。虽然当时的教育改革倡导学校课程要设置"宽松时间",但实际上,在父辈"企业战士"和儿童"备考战士"的相互呼应中,"自由时间"仍然被私塾和补习学校等所占领。同时,学校也仍然作为财产再分配、实现社会平等的机构,在政治性和权力性方面持中立立场。也就是说,80年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保留着保守主义、维持现状的痕迹。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后工业社会对复合型、综合型、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的需求,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遭到瓦解。新自由主义政策也从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维持公共性的福利国家论,转向强调家庭、学校和企业构成的自由市民社会共同分担、创建市民公共性的市民自治论--更强调以实现政治权力关系的平等性、认同以阶层分化多元化为前提的异质文化型的市民公共性。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学校、教师及学生被赋予了选择权和自主权。在课程组织和实施上,倡导自由选择、自己负责,典型代表就是"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由于"综合学习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学习指导要领的约束,所以在内容的选材方面可以有利于培养具有政治判断力的市民,也使得潜存于学校课程中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得以显现。因此,与80年代的教育改革相比,日本90年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打破现状的激进主义色彩。
  2、"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战略下的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之际,日本明确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转型,面对来自科技、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诸领域的变化,日本必须改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家庭和社区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力显著下降--欺辱、学校暴力、旷课、青少年不良行为深刻化;教育平等方面的形式主义;片面灌输知识,欠缺培养思考力、创新力和丰富人性的教育与活动;忽视对个性的培养和"心的教育"--等日本教育的弊端,1996年日本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日本面向ZI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转型的性质和价值,即"由追求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转向注重适应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的教育,由公平转向效率,由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转向注重21世纪社会整体转型的需要,由重'知'转向重'智'、重'心'、重创新能力和人才的培养",也体现了日本努力建构、整合、平衡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人和自然、文化、科技以及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改革意图。
  二、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适合儿童的生长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确定了当前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l)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能够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4)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造出有特色的教育,兴办特色学校。
  有关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l)各教育阶段的基本功能。例如,针对小学教育指出,为培养现代国家社会的公民,在小学,应让学生具备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培养其丰富的人性;同时,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文化等各种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自己长处和个性的素质,养成自立意识。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和中等教育的前期,在初中,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在社会中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具有丰富的人性,同时,让学生努力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进一步培养自立意识。
  2)了解学生的现状、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和教育课题,解决现行课程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的社会性发展欠缺问题,社会规范意识低下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深刻化,过度重视知识灌输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等。
  3)让学生掌握"超越时代的永恒的价值观",培养其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尊重人权以及对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热爱,切实掌握国语,学习并重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4)培养能灵活应对社会变化的人。要使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为主的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体验型学习和问题解决型学习。
  5)以学校周五日制的实施为契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构学校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学习,并适合其终身学习和选择的需要。
  6)精选教育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了在"轻松宽裕"中培养生存能力,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原则出发,严选教学内容,转变以知识的量来衡量学生学力的观念。
  对改善学习指导和评价方法。改变从前偏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是否掌握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生存能力"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改进仅从知识的量和学习结果上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过程、学生优点、可能性和进步状况的评价。
  8)根据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善课程管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编制和实施课程的自主权。
  2、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设定"综合学习时间"。新的课程计划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增加"综合学习时间"。"综合学习时间"与各科教学、道德和特别活动相并列,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态度,明确自己的社会方向。综合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社会福利、健康教育等。其主要活动方式为:社会体验、观察和实验、参观和调查、讨论、制作和生产活动等体验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等。在学习形式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或跨年龄段的集体学习等多种不同方式。
  2)削减课时,调整课时比例,缩减必修课,增加学科外课时数,扩大选择学习幅度,允许学校对某些课程在教学时间、学期的安排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创意。
  3)精选和调整教学内容。中小学削减三成课程内容,通过精简、删除部分内容,按年级做重点安排;降低难度、上调部分内容,使课程富有弹性。在适应周五日制学习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突出教育课程审议会强调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和满足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产业社会型学力”转向“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
  二战后,日本为赶超欧美等先进国家,一直致力于产业社会的创建和发展,在7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以培养产业社会建设者为教育目标的"产业社会型学力"。其特点表现为:l)反复练习、记笔记、句型练习、背诵等对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及对知识要领的记忆,在产业社会发挥着很大的效力,它能使学生不厌其烦地反复努力和勤勉地工作,具有忠实地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的能力。2)考试是学习的现实动机。通过层层考试机构的选拔,挤进工薪阶层,并尤为崇尚名牌、大型企业,因此重视学力偏差值及是否出身于名门学校,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衡量学生学力的指标。引教授和学习系统知识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相对于问题解决型能力的培养,"产业社会型学力"注重基础能力的训练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
  随着日本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化、国际化、消费化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全球化的、亟待人类解决的诸多问题,系统的知识积累式的学习方式已不再被认可。产业社会型的学力开始转为新型的"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其最大特点就是关心和理解多文化社会中所有市民或公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学生具有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鉴于过度仰赖现代文明而忽视与自然的交融、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存,势必导致人类社会的异化,因此,面对这种现实危机,"多文化共生共存社会型学力"就必须体现这样一种学习形态,即让学生"接触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陶冶身心,多样化地体验亲手创造有价值的事物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发现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立国的战略思想,即培养学生切实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加强培养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丰富人性的"心的教育",以及培育在国际化急速发展的时代,珍视日本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具有丰富国际感觉的日本人。同时,为使日本人能自立于国际社会需要,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增加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历史和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2、课程改革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倡导新学校教育观。
  教育审议会强调,必须按照儿童发展的需要来考虑课程改革,向所有在学校读书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以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校生活的幸福。对此,日本的最新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也从宏观的视角针对学校的教育运作和实践,提出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基本方针,即"各学校参照法令和本章的诸要求,以儿重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并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儿童身心发展诸阶段的特性,制定合理妥当的教育课程"。新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各学科"必须在培养儿童独自思考问题能力之同时,使其掌握一定基础的、基本的内容,以完善个性教育";同时,为充实、扩展和丰富各学科的学习,特设综合学习时间,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即"独立发现课题,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判断问题,以培养儿童具备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掌握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儿童具有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能够思考自己的生存方式。"为此,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学校生活的全部(不论是课程内学习还是课程外学习),关注孩子的主体性,使学生愉快地成长,满足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相互信赖和学习,使每一个人切实感受自我实现的喜悦,发展其独特的价值;同时,学校课程设置要宽松和富有弹性。
  3、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发展现。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它反映了日本基础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课程观。教育审议会认为,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以及多种学习活动的展开(特别是体验、解决问题和探究学习),将"能力"落实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为此,学科教学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为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道德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并突出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4、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体现了现代课程整体现。
  日本在这次改革中,重新构建和调整了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将原有的由学科、道德、特别活动构成的"三板块",变为"四板块",即学科(基本学科领域)、道德(培养儿童道德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活动(培养儿童适应集体、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活动)、综合学习(体验型、问题解决型的学习活动),并且强调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沟通。
  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教育审议会指出,学校课程是一个整体,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努力使不同的课程类型相互融合和沟通。本次改革在课程体系上的突破表现为设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并采用直接体验和活动学习方式,加强了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由于"综合学习"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以包容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多种难以纳入现有课程门类的横向、综合课题以及分类课程难以完成的教育内容,所以能较好地体现分科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融合,体现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统一,体现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整体教育效果。
  5、课程编制、组织和实施,强调课程的弹性化。
  本次改革在课程编制、组织和实施方面,强调"统一标准与发展地方、学校课程相结合,尊重地方和学校确定课程的自主权,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并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在本地区、本学校的课程计划和实施中,特别是在确定选修课和综合学习内容方面,发挥自主权,灵活配置课时,开发具有本地区和本校特色的课程。为此,改革提倡学校和社区、家庭相互协作,以利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自然、社会体验活动,振兴社区文化和生活文化,加强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课程的弹性化也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享有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自主权方面:“在小学阶段,积极引入课题选择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按年级逐步扩大选择范围;在高中阶段,则以学生的选择为基本,将必修课内容减到最小。”
  6、课程标准融合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技能性教育目标。
  就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而言,不仅强调习得表述文化、规范文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教学性目标,相对于具体、明确且可操作和评价的各年级行为目标,还注重表现性目标和解决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解决性目标重点放在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和高级心理过程上,而不是特定的行为,从而将认知性教育目标、情感性教育目标和技能性目标三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从"知识•理解"、"兴趣•态度" 、"思考•判断"、"观察•资料活用的技能和表达"等四个视角,把握最为根本的基础知识,又将"生存能力"和"心的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解决问题、创新和与他人合作等生存能力,将认知、经验、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统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中。可以说,日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确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