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太行陉节点聚落空间形态探讨——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冶底村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5242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4-10-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传统聚落漫长的演进过程之中,自然与人文两大因素不断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在特定时期会有特殊的影响因素产生,从而导致聚落空间形态呈现阶段性发展。

第1章绪论

1.3.1国外研究动态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最基础形态,无论国内国外都有传统聚落留存至今,而国外对于聚落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200多年前乃至于更早,西欧的众多历史学家、建筑师就开始记录欧洲的聚落形式,并对聚落住宅和类型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学者在本土聚落研究方面作出巨大成就,其中,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一书中从聚落物质空间、自然环境、人的行为体验等各个方面对世界各地的聚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其学生藤井明又在《聚落探访》一书中在对大量聚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聚落选址和空间形态等多方面的问题[4]。《威尼斯宪章》在1964年签订,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传统建筑、聚落、街道等留存文化的载体得到国际保护,确定了具体的保护范围与方式,明确提出了乡村聚落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取得了阶段性进展[5]。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和1999年的《巴拉宪章》都在为威尼斯现在进行补充与修正,既明确了怎么保护历史建筑,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又将历史建筑的范围从狭义上的建筑单体扩张到了“地方”,界定标准则由历史信息提升为对文化的传承[6]。在以往的文件中,大多都是对于有形的历史遗产进行保护与调研,而城市与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这一承载着历史演进信息的遗产则少有关注,而以聚落为载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则是在1999年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提出的,宪章承认了“乡土性”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各个地区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乡土性”,将承载着历史演进信息的建筑群和村落也划为了保护对象[7]。

第3章冶底村空间形态演进过程推断

3.1起源——主要资源的转变

(1)历史事件

据村中老人董有富所言,大抵在春秋时期先民开始在皇王山顶定居,因为当时山顶有枣树林,可以作为食物来源,便将聚落命名为枣园(图3-2)。随后在先民对周边的探索中,发现聚落东侧山体中有易于开采的煤矿,可以将大阳地区通过山间小路运送过来的铁矿冶炼铸造成铁器,且小尖山上的山泉汇集成河向西流淌,经过皇王山南侧山脚,使得枣园村搬离山顶,定居于河边生活,聚落重心向东发展(图3-3),传承3000余年至今,因为聚落可以冶炼铁器,又地处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便更名为冶底村,完成了聚落的第一次阶段性发展。

(2)演进推断

根据老人口中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推测冶底村在最初的选址在山顶时考虑了环境因素,山顶远离洪水易发的地点保证安全,山脚下就是冶底河也保证了日常用水的获取,周边有充足的可耕种土地,同时视野开阔,可以轻易的观察到盗匪的接近。但是太行山中绝大多数山地聚落选址都会考虑以上因素,而春秋时期枣园最特殊的选址原因也就是村名的来源,即山顶有易于获取的生活资源。体现了资源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冶底村最初的选址。

春秋时期诸国混战,当时新发明出的铁制武器乃是战争利器,战争之后也可锻造农具提升耕作效率。而炼铁需要铁矿石与燃料,因此冶底村东侧的煤矿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对炼制铁器的需求压过了对枣树的需求,导致聚落迁移到皇王山脚下,方便开采煤矿,而山脚下两河交汇之处自然成为聚落选址的最佳地点,既为聚落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与山脉围合了空间,提供安全保障。

第5章冶底村院落空间特点研究

5.1院落功能

建筑围合了空间,而人们在其中的活动赋予了空间以功能。笔者根据院落所承担的职能,将其分为店铺、民居、前店后院、庙宇四个类型,并将其与院落单元相对比,总结为下表(表5.1)。

建筑学论文参考

店铺指的是整个院落单体全部作为店铺使用的院落,主要由起火留人店、磨坊、骡马店、杂货铺构成,用朱红色表示。店铺现存共15间,多为一进四合院,整体体量较小,分布位置多在聚落主街沿线。

5.2院落形制

首先是院落单元的单元型制,院落由建筑单体与墙体围合而成,其构成方式为院落形制。根据对聚落的调研所掌握的房屋信息,将冶底村的院落单元分为一合院、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与多进四合院这五种类型(表5.2)。

冶底村共有41套一合院,占比7.3%。其院落形制大多是由一栋长方形建筑单体和由墙体、篱笆等空间限定要素围合的前院构成。一合院大多位于老村外围,建筑基地相对狭窄的地方,且建筑修建年代较近,多为建国后营建。其所能容纳的人口也较少,多为一家一户所居住。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第6章结语

本文选取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及其延伸线清化大道与其沿线聚落冶底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与现场调研成果的梳理,总结出古道与聚落的演进背景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已有资料推断其空间形态演进过程,进而利用现存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去印证笔者对于历史演进的推断,最终对聚落空间形态特点和历史演进有了相对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前人已有论断,对比不同条件下的聚落空间,得出以下结论:

(1)冶底村在其发展过程中,资源、商业、文化、生产力四个主要因素在不同时间的刺激。每一个聚落最初的选址都是基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而人类的社会性又使得聚落会尽可能的与外界联系,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接受来自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影响。

首先,春秋时期先民在考察周边地理位置、山势地形、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之后,选址于冶底村北侧山顶枣树林附近,随后又发现了东侧晋普山脚下的煤矿资源,聚落整体改为向东侧山脚下扩张,形成了聚落的第一次阶段性发展。

其次,聚落以人口增长为发展动力,顺冶底河改道方向发展,唐玄宗封禅经过太行陉,带来的封禅文化随古道影响冶底村的信仰,在此阶段,聚落发展缓慢。直到明朝初年,开中制的实行使得社会环境变化,其影响随古道传播至冶底村,导致古道职能转变成为清化大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聚落走上了向外扩张的快车道,开始沿古道呈线性发展,形成了聚落的第二次阶段性发展。

再次,晋商文化讲究由商入仕,每一个经商的宗族都对科举抱有极大的期望,中举的人地位将极大地提升。冶底村董氏家族大肆推广族学,于清光绪年间连中两位举人,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独立于老村之外兴建董家大院、棋盘院等提升宗族凝聚力的院落,形成了聚落的第三次阶段性发展。

最终,时至近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快速提升,可以养活更多人口的同时建设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生育大量人口,也可以快速的建造房屋为这些人口提供住宿。冶底村便因人口快速增长而大量新建房屋,又因建造过快缺乏设计使得新建组团千篇一律、呆板乏味,形成了聚落的第四次阶段性发展。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