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鲁中山区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定性分析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从宏观到微观,从村落到细部,逐层展开;定量分析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通过调研实测与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提出了优化措施,使得冬季室内热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第1章 绪论
1.5.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乡土建筑类似于国内的传统民居,而国外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相对于国内来说,开始较早。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国外最早关于建筑与气候的记录,作者在第六章阐述了气候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为之后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14]。
1950年法国学者Jean Doufus提出,气候区划决定了居住建筑的形式,而不是简单地以国界为依据规范住宅建筑的形式。居住建筑形式的差异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文化所影响,但气候是不同的,它是住宅建筑形态的核心决定因素。1963年美国学者Victor Olgyay的《Design With Climate》是该领域最具开创性的书籍之一,书中探索了气候对避难所设计的影响,确定了四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并解释了每个气候区域对方向,空气流动,场所和材料的影响。作者从生物学,工程学,气象学和物理学中得出原理,并演示了如何将气候管理的分析方法融入到和谐且美观的设计理念中。1965年美国学者Bernard Rudofsky在《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在没有建筑师指导下完成的与环境、气候相融合的建筑,例如剧院以及地下的乡村和城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实践方面,印度学者查尔斯·柯里亚提出的设计理念是“形式追随气候”,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探索适合第三世界的建筑,他的“管式住宅”是生态建筑的典型,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与气候的适应性[15]。1976年,Givoni B在《Man,Climate and Architecture》一书中,系统地评论了气候与人、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16]。1998年,Bruse M等人研究开发了中小尺度微环境模拟的软件ENVI-met,此款软件将建筑室外热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手段[17]。
第3章 鲁中山区气候特征分析
3.1气候定义与影响要素
3.1.1气候定义
气候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意思为倾斜,这是因为太阳光线的倾斜与气候有关。我国古代用圭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一年四季,秦汉就定义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候是五日,一气是三候,一时是六气,一岁是四时,一共是七十二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节气。
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状态,是该时间段内天气的综合体现,这一时间段最小的单位是月,最大的单位是数百年。气候的特征主要是通过研究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日照、风等来实现的。气候以人的感觉为衡量的标准,如冷暖、干湿等。
四周低中间高是山东地势的总体特点,如图3.1所示。山东的山地主要是由泰山、沂山、鲁山组成,这些山体构成了一条分水岭,把全省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山体的四周是平原和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总的来说,山东的地势中南最高,东部次之,西北部最低。而本文所要研究的范围是山东的中部山区,即鲁中山区。
第5章 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分析
5.1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与现状
5.1.1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是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个人因素是热阻和新陈代谢。
温度是衡量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热舒适。空气温度通过辐射和对流两种方式与人体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舒适感知。对于人体适宜的温度不是某一特定的值,而是一个范围,在此范围内,人体都会感到舒适。一般认为,当温度值在十八摄氏度到二十五摄氏度之间时,室内热环境较为理想,人体会感觉到舒适,同时也将此范围作为人体舒适的标准。
相对湿度是除温度外,另一个对室内热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是指空气绝对湿度在饱和的水蒸气下的占比,条件是在同样的温度和同样的压强下。人体的感知并不受相对湿度的直接影响,它影响人体排汗率,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体的适宜感。气温变高,空气湿度的增加将会影响人体的排汗能力,使得热感增强;气温变低,空气湿度的增加将会使得冷感增强。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30%~50%之间,人体会感觉到适宜与舒适。
风速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影响人体的对流换热;另一方面影响人体的排汗效率。夏季,室内气流对人体表面皮肤的蒸发散热有加快作用;冬季,室内气流增强人体冷感。除此之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空气清新,利于身体健康。
5.2鲁中山区传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与模拟分析
5.2.1实测方案与结果分析
选取鲁中山区的一处传统民居,如图5.1所示,进行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分析。该民居为“一”字型合院,正屋三间,平面布局如图5.2所示,四周院墙围合,大门朝南,比较简陋。建筑正屋三间的围护结构主要是由土坯砖与青砖组合而成,墙体的下半部分主要是青砖,上半部分一直到屋檐为土坯砖,墙体的构造也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土坯砖,用石灰进行外表面的处理,厚度可以达到500mm。测试建筑的屋顶形制主要就是硬山屋顶。建筑的门窗都为木结构。冬季的采暖形式主要为火炉加火炕的方式。
在2021年1月23日到1月29日,连续一周的时间,选取图中的六个测试点,对温度与相对湿度进行检测。房间A没有供暖;房间B采用火炉加火墙的供暖方式;房间C采用火炕加火墙的供暖方式。 表5.2为鲁中山区潍坊的天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最高温度为25日、27日、29日的8℃,最低温度为28日的-7℃,天气以多云和晴为主,风向多为西北风,风力多为微风。
第6章 总结
6.1论文的结论
本文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鲁中山区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定性分析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从宏观到微观,从村落到细部,逐层展开;定量分析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通过调研实测与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提出了优化措施,使得冬季室内热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从村落整体到细部构造方面对鲁中山区的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村落层次方面,选址大都背山面水,布局形态为内凹式或外凸式;在院落空间方面,院落空间与宅基地的比例在30%~50%之间,院落空间占比比较大,满足了对气候的适应性,院落基本都是南北轴长于东西轴,影壁以及庭院绿植种类的选择也是对其气候的适应;在单体建筑方面,建筑朝向采用南偏东,建筑空间多为正方或长方围合,净高低、进深窄,建筑的形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山区石头房、囤顶房、圆石头房、窑场民居以及石灰坯房,五种形态是对气候适应的产物;在围护结构方面,主要从墙体、屋顶、门窗等进行了阐述,墙体主要是石墙、土墙和砖墙,屋顶分为双面硬山坡屋顶与囤顶,门窗比较简约,最大特点是北面开小窗或不开窗;在细部构造方面,主要从火炕和火墙方面进行阐述,这是适应鲁中山区冬季寒冷气候的产物。
为了进一步分析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运用实地调研与软件模拟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典例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前期通过实地调研得出,典例传统民居温度的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在房间C和房间A,其值分别为12.1℃和8.6℃,最高值比最低值高3.5℃;相对湿度的最高和最低分别是在房间A和房间B,其值分别为71%和63%,最高值比最低值高8%。而人体的适宜温度为18℃~25℃,湿度为30%~50%,可以看出所测传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不理想。DesignBuilder模拟软件对所测民居进行了简化建模与模拟分析,模拟的作用温度为12℃~15℃,湿度为8%~30%。通过对围护结构的改良和加建阳光房等措施,对建筑模型进行了优化处理。优化后模拟显示的作用温度为15℃~24℃,湿度为12%~50%,数值有了一定的提高,使得冬季室内热环境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