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引入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从城市生态与建筑自身两个层面来解析文化中心建筑的复合化设计,提出“功能多元化耦合”、“空间多层级构建”、“流线多类型组织”、“形象地域性表达”的复合化策略,为今后文化中心建筑的发展及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及实践的参考。
第1章 绪论
(1) 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的著作中,作者在美国文化人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名为《文化变迁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的文章中将生态学和文化学的观念相结合,扭转了1950年以前有关人文与科学之间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局面。在此之后,文化生态学将文化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精华相融合,独立成为涵盖文化与生态环境两方面的新型学科。
在斯图尔德的观点中,文化生态学的产生,来自于文化交流与变迁中的过程,同样可以称之为文化适应。换种说法,文化生态学可以定义为,人类产生的文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磨合与交互,包括与其他群体的交流过程,交流的对象一个是自然,另一个是人文。综上所述,文化生态学产生的意义就在于掌握文化产生于文化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化生态学的观念来自于早期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之中,可以将这一学科定义在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后期一部分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该学科也有所涉及。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全球环保意识兴起与信息时代来临的背景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者才吸纳了更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参与,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
第3章 文化生态理论下的文化中心复合化策略
3.1 文化中心建筑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3.1.1 以人为本的群众性
以人为本即将人民群众的需求置于设计的第一位,在设计上呈现城市居民的需要与价值观,即从现象学的角度解释群体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认知,提取城市居民的行为特性,从而在设计中真实的反应文化中心的市民性。文化中心改变的结果是复合化设计为导向,市民使用者参与其中,两者共同作用而最终形成的。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调查了解新时代下市民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一方面要将需求转化为设计语言来实现建筑。设计人员不可脱离实际,一定要依据市民对现有文化建筑的使用现状来分析问题,切实发现现有文化建筑的不足,并以此来推动新兴文化建筑的设计。以“如何实现文化中心的高效率使用?”作为问题导向,高效率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功能使用便捷,空间使用舒适。功能的多样是满足市民需求的根基,市民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将这些需求所对应的功能集合起来,即是最基础的功能复合化;而复合型文化中心的空间舒适则是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与市民个体活动交互所产生的具象结果。无论文化中心哪一方面的复合化,最基本的落脚点始终是人,复合型文化中心也是为了给人提供更好的活动载体。所以说以人为本是复合型文化中心复合化的首要原则。
第4章 济南市钢城区文化中心设计实践
4.1 项目设计背景
4.1.1 区位分析
(1) 时代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9年3月发布的《济南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明确了济南到2050年的发展思路和方向:2050年,济南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些都为钢城区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而钢城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将成为钢城区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
(2) 地理位置
钢城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西两面接莱城区,南部为新泰市,东部为沂源县。1992年11月,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同时设立钢城区。2001年5月,莱芜市经济开发区钢城分区成立。2019年1月16日0时许,济南市钢城区正式挂牌(图 4-1)。
(3) 区域文化
a.钢文化:
钢城区境内有莱钢集团、新汶矿业集团莱芜医院、潘西煤矿、西港煤矿、山东鼎立化工集团等5家省、市属大中型企业,是山东省的重要钢铁、煤炭生产基地,素有“钢铁煤都”之称。以第二产业为绝对主导的鲜明特色使钢城区具有独特的“钢文化”,城市带有浓重的工业色彩。
b.大汶河文化:
大汶河全长208公里,流域面积853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河流之一。因其水流向西,也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倒流河”。大汶河从钢城区穿流而过,与周边山体共同构建了钢城区重要的自然空间,也逐渐形成了钢城区独特的大汶河文化。
4.2 钢城区文化中心的功能复合化
4.2.1 钢城区文化中心在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定位
钢城区文化中心文化设施与相关公共设施及产业的联动将获得效率的倍增,并因鼓励城市公共活动的交融而促进地段环境的持续活力。文化设施的布局与城市绿地、商业、交通等其他公共设施的整合正在创造出新的形态活力。在济南市钢城区南部新城城市设计中,将文化中心与科创中心,服务中心,高铁新区相互串联,使城市各个功能统筹联动,建筑与城市更加复合化,整体化。同时文化中心与南部的南湖公园,植物园等城市绿地的休闲功能相复合,体现了文化中心回归自然本底的健康取向。这种整体思维凸显出文化建筑设计与城市功能密切的关联性,从而对建筑师提出了更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和更加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图 4-11)。
第5章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筑界已有“文态”的提法,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层面的文态空间,由城市层面推及到建筑层面的尚且不多。本文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引入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从城市生态与建筑自身两个层面来解析文化中心建筑的复合化设计,提出“功能多元化耦合”、“空间多层级构建”、“流线多类型组织”、“形象地域性表达”的复合化策略,为今后文化中心建筑的发展及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及实践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