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大连近代建筑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132522
  • 论文编号:el2022030610160130003
  • 日期:2022-03-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以适应性切入点,探讨了近代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方法,同时也尊重了人文环境在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并非一蹴而就,大连目前正从探索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如何在已有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融入大连的地域性特色,或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大连近代建筑适应性保护与再利用的独特性,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1章 绪论


1.3.1 国外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在目前所有的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的过程中,都强调需与法律法规及政府政策相一致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形式的软监管,提供指导意见,如宪章,实践守则,和指导方针。根据近代建筑的重要性,任何关于保护的决定都需要调查适应性再利用的可行性,且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影响。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以及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在过去的 几百年里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这些指导方针旨在提供有关适当方法和必要资格的专业指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历史名城遭到大规模破坏,建筑遗产保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许多遗产建筑遭到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 1945 年成立,旨在保护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动产和不动产。根据国际古迹和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定义,不可移动遗产包括建筑、财产、纪念碑、考古遗址或具有独特建筑重要性的建筑群。通过保护城市建筑的历史,遗产保护可以以可持续的方式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指明连续性。2002 年的《布达佩斯宣言》是这一进步理念的里程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后进一步呼吁可持续原则的集成到遗产保护,维护文化真实性和战略遗产作为一个构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2012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制定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世界遗产公约》框架的政策草案。然而,直到 2015 年,在《世界遗产公约》第 20 届缔约国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政策才正式被纳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进程。这项政策的总目标是利用世界遗产和一般遗产的潜力,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从那时起,遗产开始正式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确定建筑保护和可持续性。已经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建筑保护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和方法;遗址的可持续管理;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机会和政策挑战。然而,许多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一直被西方世界,如欧洲和北美主导,而高密度城市背景下的遗产保护,特别是在亚洲,却仍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


第3章 建筑适应性保护与再利用基础理论


3.1 近代建筑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基础理念

3.1.1 适应保护及再利用

3.1.1.1 建筑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相关术 语的解释:“保护(conservation)是对保护对象及其周边环境所进行的科学合理性的调研、勘察、检测、鉴定、登记、修缮、维修等活动。修缮(preservation)是对文物古迹的一种保护方式,包括日常维护、防护加固、现状修复,重点修整等。维修(refurbishment)是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得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改善(improvement)是对历史建筑所进行不改变其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建设活动。”[13]由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对于状况、结构、价值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所以对于不同的建筑的保护需采取不同手段、方法,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保护。

张松提出“现在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建筑遗产,而忽视城市环境整体。片面的保护使建筑与历史环境相独立,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意向,景观特性正在遭到破坏,缺乏对建筑及周边整体式的保护观念。[15]所以本文采用动态保护的概念与适应性再利用相匹配,动态保护是一种区别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相对的一种保护方式,保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质层面,如建筑本身的结构、构造、技术、细部等,同时也包含与建筑相关的非物质层面的内容,如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周围环境、文化等方面。这种保护方式更为灵活,更为全面,不仅考虑建筑本身,同时也将与建筑相关的内容一同考虑在内,作为一个整体保护起来。旨在在保护建筑历史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的基础之上,通过再利用手段为建筑注入活力,使建筑延年益寿。保护过程不产生最终结果,而是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优化,以便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社会。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第5章 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在大连的探索—以凤鸣街为例


5.1 街区概况

5.1.1 老街背景

凤鸣街始建于 1930 年左右,日本政府为满足殖民扩张的需求,便决定将凤鸣街作为日本侨胞的居住社区,并将街道以花草命名,如山吹町、早苗町、千草町等。当时的日本兴起明治维新风潮,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主张开明开化,而此时一批西方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思想上受到现代主义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但这并不被日本民众所接受,所以这些建筑师将大连作为试验田,在凤鸣街建造了一批将日本和式风格和西式草原式住宅风格相融合的建筑,又称“和式洋风”。(见图 5-1)

建筑学论文参考

1945 年凤鸣街由东向西的建造基本完成,人民广场成为城市中心,为凤鸣街注入了活力,周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学校、医院、文化宫等建筑都遍布在周围。并于 1946 年正式将这条街命名为凤鸣街,凤鸣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在古代与麒麟、龟、龙并称为四大瑞兽,凤凰鸣叫为祥瑞之象征,凤鸣街名字的来源正是取自凤鸣吉祥之意。

2009 年,大连市为实施新城市发展需要,决定拆除部分地区,凤鸣街就位于拆除之列,经历了四年的缓慢拆除之后,如今拆迁计划停滞,但部分地块基本已被夷为平地,部分地块保留还较为完整。凤鸣街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现如今已是一位迟暮老人,她不仅仅是一条百年街区,更是承载了大连被侵略的耻辱的历史,大拆大建无疑会使城市经脉伤筋动骨。


结论

大连城市具有多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城市中的近代建筑见证了大连历史的更迭和城市结构的演变,真实记录历史,使得城市中的近代建筑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风貌,构成独特的地域特色。人们对近代建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观念也从拆除转向了保护及再利用,但这也并非适应城市中所有的近代建筑。对于近代建筑的更新与活化,应在保护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升级及适应性保护与再利用,使其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替代品。

以适应性切入点,探讨了近代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方法,同时也尊重了人文环境在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并非一蹴而就,大连目前正从探索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如何在已有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融入大连的地域性特色,或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大连近代建筑适应性保护与再利用的独特性,是今后的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文献的总结分析,并走访调研大量大连近代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现状后,结合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结合对大连当地建筑和街区的实际案例的分析,最终归于实际,进行凤鸣街的设计实践,对大连近代建筑和街区的适应性保护及再利用得出初步研究成果: 

首先大连的近代建筑是相似的,却又是不同的,通过结合保护及再利用的方式对大连近代建筑现状进行总结,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再利用方式,外观上,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建筑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对破损较严重的建筑可以采用“以新补旧”的手法,将新旧材料区分开来,避免产生混淆;内部空间上,尽量选择对建筑空间结构改动较小的功能进行置换;对于成片的建筑可采用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形式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