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城市既有基础设施复合利用与激活再生设计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65255
  • 论文编号:el2022031319594430000
  • 日期:2022-03-1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城市既有基础设施复合利用与激活再生的过程,受客观作用和主观作用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脉传承、既定空间限制和技艺倾向干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既定空间因素包括服务功能、建造尺度和建构形式,技艺倾向干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和思维意向。除此之外,整个过程还需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和可适性的设计原则。


1   绪论


1.3.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纵观现代建筑学发展历程,关于基础设施的观点自公共空间被重视起就开始层见叠出。例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巴黎瓦赞计划(Plan Voisin)中提出的高架桥与地下体系等多层次交通系统(图 1.14),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设计的曼哈顿市区高速路(multi-pierexpressway)与超级建筑群(图 1.15),等等,都表达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视野下的创新应用。

国外基础设施建筑学相关研究最早发源于美国洛杉矶,正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资源匮乏的洛杉矶被开发成为美国第二大都市。对洛杉矶的基础设施研究,先后衍生为基础设施研究的两个经典观点,即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的“生态观”、卡奇斯·瓦尼里斯(Kazys Varnelis)的“网络观”。班纳姆在《洛杉矶——四种生态的建筑学》①中提出基础设施造成了生态环境片区的划分,赋予城市形态。

而后瓦尼里斯在《基础设施的城市——洛杉矶的网络化生态》②中对班纳姆的观点重新进行了新时代背景下的诠释,认为发展到现今的基础设施不应该是独立的存在,而应是互相串联形成网络化系统。除此之外,还对洛杉矶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三个尺度上的划分,即景观、肌理和物体,分别对应城市级生态系统、地段级要素群落和建筑级设施节点。

随着建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等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包括 TOD 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即公共交通导向开发,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中心发展紧凑型城市。以查尔斯·瓦尔德海姆③(Charles Waldheim)为代表,形成以景观为主导的新派理论,着重强调了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基础设施是联系城市各个系统的网络,用以编织流动的、模糊的、具有生命的城市体系,被称作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3   既有基础设施复合利用与激活再生的研究概述


3.1  既有基础设施的更迭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和建设条件的提升,同时城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自身也开始增设或减量,基础设施之间、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不断交织、渗透和叠合,形成新型的结合组织,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基础设施产生不同形式的更迭模式。将原有的基础设施称为“本体”(图 3.1),新的城市物质空间称为“变体”,根据两者之间的交替方式,既有基础设施的更迭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图 3.2):变体完全占据本体形式和功能(完全替变);变体不占据本体形式和功能(交叉复合);变体不占据本体形式,只占据功能(嵌入激活)。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当原有的基础设施被新的基础设施或其他城市要素覆盖之后,基础设施原本的样态和作用都发生了转变,重新形成了新的城市要素,此类既有基础设施的更迭变化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内;后两种类型则为本文着重研究的部分,两种不同的更迭模式,都为结合部分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而原本位置的结合部分空间即为城市中的“失落空间①”,或被看作“垃圾空间②”,是城市更新中被遗留和忽视的消极空间,也是现代化进程或城市变异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残余,虽然这部分空间造成了城市肌理上的断裂,但在空间创造上仍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资源紧俏的城市中极具利用价值。


5   既有基础设施激活再生设计研究


5.1  既有基础设施激活再生的综合解析

5.1.1  基础设施激活再生的相关概念

再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对既有建筑的修缮过程。早在《营造法式》中就已经对各类建筑的做法,包括用料、尺度和比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限制(图 5.1),这一按模数建造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工匠对损毁构件的快速替换和装配,其中常用的装置或手段有“墩接①”、“拼帮”等等。对建造之后边角余料等废弃物料的收集与储存也有制度的规定,比如著名的“利废②”制度。在激活再生最初的概念里,对破损部分的维护与修补成为再生的出发点,强调对原有建筑的物质价值的存留和延续。

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到如今时代,对于再生的概念也发生了扩展。激活再生不仅只是针对原有对象的物质层面,更是在于精神层面的唤醒,对既有形式的另一种诠释。再生最早是生物学领域的概念,表示在生物体已破坏的部分中重新生长类似形态的组织,以完成支持整个生物体生命力的任务。在建筑学中,将这一概念表述转译,再生既是对原有形态和形式的保留,又是对新的空间与功能的创造。再生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精神内涵的变异、场所领域的整合、空间秩序的重构。与再生相近的更新、改造等概念都具有上述内涵,其具体的概念对比如下表所示(表 5.1)。

建筑学论文参考

5.2  场所领域的重构

在既有基础设施激活再生中,基础设施的领域限定之外的空间,同样存在着功能和形态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包括气候地形、文化风俗等在内的城市环境中,场所既属于城市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过渡城市与基础设施空间,又是既有基础设施存在的背景,用于营造基础设施再生空间的空间氛围,也为更多的行为活动创造了机会,激发基础设施空间的吸引力。因此,场所领域的重构是既有基础设施激活再生在外部空间的重要设计策略,其中包括界面翻转、多重延展和叙事转移三种主要方式。

5.2.1  界面翻转

既有基础设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以内部空间为主要关注的对象,而外部空间只是作为承载运输流线、人群与货物聚集的场所。然而在激活再生过程中,界面内外可以进行翻转,实现图底关系的互换。原有的基础设施空间作为再生空间的服务空间,像博物馆里陈列的展品一样成为标志历史的视线焦点,为基础设施空间外部提供支持和补充。而原有被忽略的基础设施外部空间则成为新场所的核心空间,成为激发空间活力的主要要素。

由 OPEN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图 5.5)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界面翻转的再生设计方法。该项目位于上海西岸,毗邻黄浦江,场地曾经是龙华机场的附属仓储空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航油储存罐,也是本项目再生过程中重点利用的既有历史价值元素。


结论

在投资建设速率加快的当今时代,城市物质要素更新迭代的速率也随之不断加快,曾经服务于城市生产生活、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今也面临着需要更新发展的局面,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利用价值,实现由工程设施到公共空间的身份转换,是当今时代重要的建筑学领域议题。为优化城市布局、提升空间品质、保护场地文脉、整合资源配置,城市既有基础设施需要借助系统的设计手法和策略,完成自身的精神重塑与物质重构。

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起主导性作用,是一座城市的空间模式“基因”,是培育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成器,对于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更新设计将是相关议题的侧重点。依据工程建设、空间使用、场所营造和城市发展四种的视角,可以分析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功效性、公共性、表现性和流动性等基本属性。根据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特征,基础设施的形态可抽象提炼为由线型元素和点型元素组合而成的多层级结构系统,线型元素与点型元素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主体至毛细分化、中心向边缘辐射、交叉网格均质平铺、首尾相连循环等四种形式,即树形分裂、点状辐射、网格延伸、环形围合等四种基本形式。通过作者定义的两个维度考量,将城市基础设施分类为景观基础设施、其他维持型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其他传送型基础设施四个类别。对既有基础设施的形态的剖析与类别的归纳,便于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总结城市既有基础设施的更迭方式。

城市既有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发生更迭变化,通过基础设施之间、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交融、叠合和渗透,基础设施形成新的结构组织,这一动态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形式和功能不被占据、形式占据而功能被占据两种模式,即交叉复合和嵌入激活,在本研究中归纳为复合利用和激活再生。城市既有基础设施复合利用与激活再生的过程,受客观作用和主观作用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脉传承、既定空间限制和技艺倾向干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既定空间因素包括服务功能、建造尺度和建构形式,技艺倾向干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和思维意向。除此之外,整个过程还需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和可适性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