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开放社区居住街坊设计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77545
  • 论文编号:el2022021620335127772
  • 日期:2022-02-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首先对新城市主义理论、开放社区理念、我国住区的发展、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继而,对国内外开放社区和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接着,提出开放社区居住街坊的设计原则、策略和设计要点;最后,依托设计理论、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5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首先,通过研究已收集的国外资料发现,国外对居住街坊、开放社区和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研究包含在住区设计的研究中,居住街坊的研究始于苏联,开放社区和新城市主义是基于传统住区模式、前人的研究基础、住区项目实践和本国住区发展现状问题提出的住区设计理念,三者都是住区设计理论发展中的重要节点,所以,在此对国外住区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如表 1-7)。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美国最早的住区规划出现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应用于滨河小镇的设计中,被称为“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这一设计原则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提出,被许多城镇作为住区规划建设的指导方略,并沿用一个多世纪之久。其特征是①曲线型街道,街道两侧树木成行,②道路呈尽端式,③道路节点处形成三边形的休憩绿地,④街道两侧的院前草坪,形成开敞的景观空间。⑤住区中心布置小型商场,包含商业网点和公共换乘站,同时配置办公、教学设施,休闲场所和静态停车场地,确保证社区的可达性和机动性。

1929 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在西方城市尤其是美国城市郊区化背景下,提出“邻里单位”模式,该模式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形式的基本单元,为了避免汽车对住区环境产生干扰,邻里单位边界明确,通过步行系统将住宅与其他配套设施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步行可达的空间体系。邻里单位的住区规划模式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在城市住区规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设计上来看,邻里单位始终贯穿着行人优先和社区交通宁静化的思想。但从实际运用来看,该模式的商业区位于外围,内部用地功能单一,实际步行距离较远,缺乏公共交通的连接,因此社区内部活力缺乏。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案例分析与比较


3.1 国内开放社区案例分析研究

3.1.1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2017)

(1)项目概况及规模尺度

北京郭公庄一期公租房是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保障性建设住房,位于北京市西南四环外,丰台区花乡南部。项目用地东西长约 270 米,南北长约 325 米,总占地面积 8.8 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 5.8786 公顷,规划容积率为 2.50,限高≤60 米,共需设计公租房≥3000 套。用地南侧是郭公庄地铁车辆段,中间隔着六圈南路;用地东侧是樊羊路,紧靠用地设有公交站点,用地北侧是郭公庄一号路,路北是其他开发住宅,这三条道路皆为城市次干路;用地西侧将规划为幼儿园、小学用地和公共绿地;从该用地到郭公庄地铁站距离约为 1 公里。

(2)组织结构(交通、建筑)

该项目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的封闭小区模式,采用开放街区的规划设计理念。首先在建筑布局方面,利用“S”形的绿化生活轴、东西向的步行商业街和“十”字形的网格化路网骨架,将该社区划分成 9 个呈围合状的小街坊,每个街坊的尺寸约为 60m×60m 或 60m×120m,街区由公共配套建筑和 2-3 栋住宅建筑围合或半围合形成院落,每个院落设置独立的门禁。其次在交通组织方面,社区南北共有 5 个通行出入口,南侧和北侧偏东偏西各有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北侧中间位置有一个步行出入口。居民的机动车进入社区后在地下车库中通行、停放,并可直达住宅楼,人流则在地面上自由通行,形成人车分流的立体模式。街区间北区西侧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同时提供给社区居民和城市车辆共同使用,街区间的其他公共道路除特殊的急救、消防等情况外,日常仅允许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街区内宅间和围合院落中的道路则用于社区居民的步行或骑行,街区入口处设置与围墙结合设计的非机动车车棚。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和街区型围合式的建筑组织方式给社区居民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第五章 实际项目设计应用


5.1 项目概况

本设计为呼和浩特市市区边缘住宅项目,以下具体从项目选址和设计要求这两个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介绍,为项目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5.1.1 项目选址

该项目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地处市区边缘,距离市中心约 6.5 公里,西临呼伦贝尔南路,城市主干道,南临乌海东路,东临帅家营路和巧报路。用地南侧是女子戒毒所及其附属家属楼;北侧是小黑河和居住区,西侧是帅家营村,约有 50公顷的待开发用地,东侧是居住区、规划绿地和规划赛罕区医院(图 5-1)。

建筑学论文参考


5.2 总体规划设计

本节从城市和住区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新城市主义理念、开放社区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开放社区的总体设计,具体包括规模尺度、结构形态、公共空间、功能配置和景观环境五个方面。

5.2.1 规模尺度

根据前章对居住街坊规模尺度的控制要求,结合前文对项目用地条件和设计要求的分析,将项目用地划分为多个居住街坊,居住街坊的边长为 150~250m,面积为 1.5~4ha。以此为参考,对住区道路进行分级,划分出符合规模尺度要求的居住街坊,并依据街坊的具体功能和类型进行街坊的具体设计。

5.2.2 结构形态

该项目的地块二是一个长 643 米,宽 501 米的街区,基于密接城市,步行主导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利用分级、分类的城市、住区道路划分该用地,并建立住区与城市间的联系。具体路网设计分为住区级道路和街坊级道路,首先,住区道路为生活性、景观性街道,横穿东西,与城市干路连接,纵贯南北,与世纪大街和住区街道连通。具体为一横一纵的生活性街道和偏北的横向景观性街道,在保证步行安全的情况下,街道以日常交往活动和观赏休闲活动为主,交通通行为辅,具有促进居民交往活动,增加城市交通路网密度,缓解用地周边交通压力的作用;最后,街坊级道路位于各街坊内部,与住区级道路相接,是街坊内生活、通行的综合性道路。以上与城市干道连接的路网骨架两横一纵,与城市产生 6 个接点,道路红线间距在 150~250m 范围之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住区路网。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文以新城市主义为理论依据,从城市住区设计出发,探索如何通过居住街坊的设计实现住区形态的开放,从而改善和解决大型封闭住区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资源配置不均,邻里交往淡化和街区活力不足等问题,旨在为各类居民营造步行化、高效、舒适、安全、智能的居住环境,同时,优化城市交通路网,促进城市肌理融合,打造良好的城市风貌。

本文首先对新城市主义理论、开放社区理念、我国住区的发展、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继而,对国内外开放社区和新城市主义社区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接着,提出开放社区居住街坊的设计原则、策略和设计要点;最后,依托设计理论、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应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证实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内涵对我国开放社区及居住街坊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开放社区模式是改善或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且在未来具有逐步推广和发展的趋势;

(2)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总结出我国新城市主义理论开放社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小街区、密路网,环网交织的道路系统,②以公共空间或景观轴线组织社区的中心,③社区功能混合多样,④建筑形态、类型多样,⑤提倡步行优先,⑥保证安全性。

(3)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特征总结,结合我国实际生活状况和需求,在开放社区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居住街坊的设计策略和方法:①步行主导、尺度适宜、便于交往的居住街坊规模,街坊间连续街道长度控制在 500 米范围内,街坊用地尺寸的范围确定为 150~250m,人口规模为 1000-3000;②网格化贯通、多接口密接城市的多层级路网系统;③围合或半围合式、大开放小封闭和人群分质的居住街坊形式,更加体现安全、适用以及人性化特征;④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立体化、分层开放的公共空间结构,强调公共优先性和邻里和谐;⑤功能混合、布局均衡、高效共享的公服配套方式;⑥景观环境洁净、明亮、安全,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⑦管理服务智能便捷。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