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学生行为的中学校园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思考——以郑州市城区二中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68596
  • 论文编号:el2022021210265427771
  • 日期:2022-02-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以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学校园建设为背景,从中学校园中学生的行为出发,选取中学校园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学生行为的中学校园集约化的设计策略。


第一章 绪论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中学校园建筑

国外很早就对校园建筑这种建筑类型展开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战后的西方现代教育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化特征以及创新性,认识到传统的编班制教学形式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基于这种发展背景,西方很多国家的校园建筑开始进行大胆创新,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2]。

近些年国外相关学者对于中学校园建筑的研究比较深入。在理论方面,相关的著作有迈克尔·克罗斯比编写的《北美中学建筑》,建筑理论家布拉德福·帕金斯的《中学建筑》,由C.William Brubaker 编著的《学校规划设计》等等,这些理论著作对美国的中学校园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包含了初高中校园建筑的总结,书中提到有关建筑功能变更以及多种功能灵活设置的观点[13]。卡雷斯·布洛特编写的《学校创新与设计》等著作收录大量国外优秀的校园建筑案例,以丰富的实景照片和图纸资料为校园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理查德·道贝尔(RichardDober)结合各国校园建设经验,详细论述了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外部空间设计的过程[14]。

亚洲地区的日本和新加坡在中学校园建筑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中村勉和长泽悟在《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一教育设施》中列举了很多日本校园案例,给我们展示了日本学校在校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特征,对我国中学校园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上野淳基于日本国情与日本城市特征,分析和总结了开放式学校校园空间模式;在分析和解读学生行为活动的前提下,针对日本教学理念的特征出版了《未来的学校建筑》等[15]。罗伯特·鲍威尔编著的《学校建筑一一新一代校园》中详细介绍了新加坡于20世纪末新建的校园建筑,书中列举了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城市环境,不同教学要求的校园案例。对21世纪新型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新式的设计方法[16]。对于我国相似城市的校园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中学校园建设及规划布局的问题在国外已经经历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和积累,他们形成的校园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学生行为调研与建筑案例解析


3.1 中学学生基本行为模式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行为的形成是坚持从“需求”到“行为”的过程,在此期间,外界环境因素会影响到每个过程,对过程发展的结果和途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其行为和生活发生的外部环境就是中学校园的各种设施的组成,如今,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所以中学校园在设计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使得学生的行为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所谓的行为模式指的是人的行为活动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有学者提出行为模式指的就是行为活动进行和完成的一种特有的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指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能够表示为反应和刺激[41]。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认为人的行为具有目标性,行为的发生是有原因的,行为同时是受到某种鼓励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的行为就是鼓励、需要和目标。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目标、动机以及需要的引导下产生的,动机对行为产生支配作用,需要产生动机,所以提出人的行为的模式为需要一(引起)一动机一(支配)一行为一(指向)一目标。

3.1.1 中学生在校园的需求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思洛将人的需求进行划分,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开始朝着高层次需求转变,低层次需求和高层次需求两者同时存在,只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不一样,学生是中学校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学生刚刚步入校园的时候,因为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是适应环境,但是在进入熟悉期的时候,需求就变成了体验和交往,在准备升学考试时的特殊时期又会把高效的利用时间和空间作为主要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需求进而为设计教育理念目标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优良的平台。


第五章 学生行为模式下的中学校园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


5.1 规划合理的校园建筑形态布局

集约化中学校园建筑在形态方面,首先要对校园建筑的形态布局进行初步构思,为后续设计提供重要参考。集约化校园建筑不仅包含集中的平面形式,还需要适当的调整形体,以简洁规整的几何形体为主,且在外部形象上具备较高的可识别性。因为集约化的校园建筑所具有的突出体量和开放性特征的存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的外在整体形象,能够直接产生最为直观的视觉印象,所以,使其变为了展现特色的载体,非常有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同时可以提高建筑的识别性,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5.1.1 有效结合用地情况合理布局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这种背景下,造成了大部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因为存在着用地成本等因素,从而直接造成了校园建筑的建设期间非常重视集约利用土地,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土地效率,为日后的其他建设留下足够的土地,从而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校园建筑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集中平面布局形态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应该基于现有的总平面轮廓构思上形成一定集中程度的布局形态,如此一来,就可以留出更加完整的面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集中的内涵也可以体现在时间意义上的集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可控制时间范围里,把这些设计内容进行集中布置统一规划,以期确保建筑密度达到理想状态。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的用地集约化设计策略在校园规划布局层面上,体现为高度集中的建筑布局模式。小学将教学区与生活服务区以及体育活动区没有独立分开布置,而是通过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整合在了一起。集中式的建筑布局减少建筑之间的间隔,从而达到提高校园用地利用率的目的。在集中的建筑布局中,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建筑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建筑功能组织方面,张家窝镇小学发挥了功能组织复合与立体的优势(见图 5-1)。将建筑功能空间高度集中的复合在了一起,同时为了提高校园用地利用率,将校园餐厅、风雨操场立体的组织在了一起。在空间设计方面,通过屋顶篮球场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对校园用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建筑学论文参考

5.2 清晰高效的校园建筑交通流线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还是比较执着于走捷径的,例如室外有一片宽广的绿化广场空间,没有围栏的情况下,一般人们是不愿意按照设计者规划的路径走,通常都会找到捷径,选择最短的路线。对于校园建筑来说,人们也会想着去走捷径。这对于激发交往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之间的交往产生机会。

集约化校园建筑以学生步行的行为尺度作为形体布局的判断依据,适宜学生行为尺度需求的步行空间拉近了空间所需要的距离。校园空间的集约性也就自然发生[58]。

5.2.1 效率疏导的校园建筑内部流线

因为校园建筑内学生的交通行为并非持续且均质的人行流量,满足阵发瞬时人流时走廊宽度设计标准与平时较稀疏分散人流时的走廊宽度要求本身就存在矛盾,而前者标准势必占有更多用地资源。集约化校园建筑由于较一般校园呈现出更紧凑的用地、更多样的功能复合,对于交通流线之间的交叉影响会更为严重。本文从效率疏导的角度,将校园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体系分为环状、枝状、网格状、立体复合式交通流线体系四种主要模式(如表 5-1)。

(1)环状交通流线

环形流线的建筑内部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和整体性,适用于建筑规模体量较大且布局规整的建筑,环形流线的建筑空间内部也会更加活泼而富有变化,同时环形流线可以利用其中心向心性来布置中庭空间,创造供学生交流的共享空间。

以封闭的环状交通流线划分建筑分区,通过联系各建筑组团单元来疏散交通流量,对环内的交通流线能够减少交叉现象的出现,进而能够营造舒适、安静的内部交往空间。根据不同使用人群进行分流对校园建筑的集约化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学校园建设为背景,从中学校园中学生的行为出发,选取中学校园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学生行为的中学校园集约化的设计策略,主要做出了如下工作:

首先,分析了中学校园集约化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学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在校园中行为之间存在的矛盾展开讨论,研究确立了中学校园集约化设计理念。

其次,通过中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模式以及对部分中学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并且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与总结,制定出基于学生行为的中学校园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包括规划合理的校园建筑形态布局、清晰高效的校园建筑交通流线、复合多样的校园建筑空间、复合叠加的校园建筑功能组织。

最后,通过得出的设计策略,笔者以郑州市管城区二中项目为实证案例,从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结合管城二中项目面临的具体问题,分别从建筑形态布局的集约高效、交通流线的合理高效疏导、建筑空间的复合多样、功能组织的复合叠加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设计策略的应用实践。

当然,此次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研,但由于研究深度和调研范围有限,在方法总结中会存在有不足之处。实际中小学校项目设计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本文仅从校园建筑的形态布局、交通流线、空间以及功能组织等角度探讨设计策略,并未对实际建设中的材料、结构、设备等问题展开详尽研究。本文只是研究的起点,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完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