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论文通过对蒙古族餐饮空间符号的研究,使得蒙古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掘与保护,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理性的使用蒙古族传统符号,使得现代蒙餐空间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提升、改善空间的文化涵养。同时,拓展了蒙古族传统装饰符号在餐饮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丰富了传统装饰符号在民族空间形态应用设计的思维理念。
第一章 绪论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符号理论的研究(见表 1-8)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诺伯特·埃利亚斯在《符号理论》阐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的思维、语言和符号相互交织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功能。美国学者皮尔斯的《皮尔斯:论符号学 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论述了符号可以分成三种: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当代符号学译丛》译丛八本均对符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除去书籍方面的符号学研究,在期刊方面《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Architectural Semiotics in Design》从建筑符号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分析了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和意义。《Recent developments in architectural semiotics》一文从建筑实例方向分析了符号的语用、句法和语义学与建筑创作的关系。并且将符号学应用于建筑语汇创作之中。
2、餐饮空间的研究
国外对于餐饮空间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相关的文献也较多,比如美国休斯的《创意餐饮空间设计》和《食尚——餐饮空间》、E. Rozet,P 和 Lebrun,P. Hubert 的《DesignSpaces for analytical methods》。但涉及到蒙古族餐饮空间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却不多,在理论研究上也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文字资料。
第三章 蒙古族装饰元素与符号学的语义关联
3.1 符号学的释义
符号,一般来说,具有某种意义,需要借助意义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其意义又需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这种形式就是“符号”[4]。符号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与解释,理解符号的意义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从感知——接受——解释——理解,期间还可再加上很多环节。实际上符号的真正意义就是使用意义,故而如果符号学躲过了意义的定义就无以立足。
3.1.1 符号学的概念
西方学术界对“符号学”普遍定义为:“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及其使用行为的一门学科”。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每—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说明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既可以指代实体和非实体的事物又是信息元素的载体。列别津和戈洛温指出:“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3]。”由此可知符号既是精神的物质载体又是感知的外在形式。我们知道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科,符号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比如米柯·鲍尔认为“符号化不仅是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也是从解码到编码的逆向过程”;皮尔斯则强调:“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形式与内容及意义的学说[4]。”《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说:“只有当意义不在场时才需要符号来解释意义”,这一条件决定了符号是意义的替代,反过来说符号必然有意义。福柯在《词与物》一书中提到,“人类最初使用语言时,语言符号是物的完全确是并且透明的符号。但是文化让符号有可能超越与具体物的对应,而指向自身。最终符号作为传播媒介,而将其与物的关系通道全部切断[2]。”福柯的见解很尖锐,当代文化符号泛滥的应用,是因为符号解释意义的优势几乎吞没了文化自身,民族符号通过构成元素以组成文化的载体,用图案的形式传达出符号的意蕴,民族符号意义的提取过程是对民族文化解读。
第五章 蒙亮风情园蒙古包餐饮空间设计实践
5.1 实践项目解析
5.1.1 项目区位
呼和浩特市(Hohhot)(见图 5-1)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势复杂,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属于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温差较大,春夏短暂干燥多风,秋冬漫长寒冷少雪,全年盛行西风或者北偏西风。
蒙亮风情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成吉思汗西街与西二环交汇西100 米大青山南麓处。东面是西二环路以及仓储市场,南边紧贴刀刀板安居就业小区,西边是 110 国道和乌素图回迁小区,北临成吉思汗西街和乌素图小学,本设计为蒙亮风情园一期项目西侧的二期工程项目(见图 5-2)。
5.2 蒙亮风情园餐饮空间符号现状调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逐步提高,对于用餐体验已不再是单一的温饱的需求,使用者更加注重视觉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身心的满足。在设计之初对体验者进行调研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以蒙亮风情园的一期项目为依托研究对象,分析体验者对民族餐饮空间中传统符号应用的具体要求,得出相应的符号应用方案。主要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总结蒙亮风情园中蒙古族传统符号的使用情况,并且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反映使用者对蒙亮风情园中符号的使用反馈。
原蒙古包博览园的蒙古包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类蒙古包,仅保留了传统蒙古包的外部形态,打破了天窗的套脑采光形式,而是在侧面开窗,传统蒙古族普遍认为套脑是与“腾格里”沟通的媒介,将套脑完全封闭的做法是关闭了与“上天”交流的通道是不吉利的,同时在侧面开窗会将邪祟引入蒙古包。
符号是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故而从符号的装饰类型中可以反映出蒙古包博览园的文化特征。蒙古族传统符号在博览园的应用特征主要用于建筑表皮之上,而室内装饰简洁、很少使用民族符号,同时其表皮上的符号种类较为杂乱,可以分为植物符号、动物符号、几何符号以及文字符号和人物符号。
结论
蒙古游牧民族经过历史长河的千百年冲刷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民族装饰文化,凝练于装饰符号之中,而蒙古包作为装饰符号最重要的载体其功能也是多样的,不仅作为居住空间还能作为餐饮空间被大众所熟知。论文将这些装饰符号凝练为民族装饰文化元素,借用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对这些装饰符号进行分析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西中东部地区的部分餐饮空间装饰设计现状,并对蒙餐空间中符号的使用进行研究。
首先,对符号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归纳出符号与寓意之间编译与转译的运作程序以及传播的过程。
同时,总结凝练出蒙古族传统符号的构成主体和寓意的观念的两个形成因素——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并结合符号学理论对蒙古族传统符号的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并以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对传统符号进行提取研究,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符号基因库。其次,梳理了蒙古族传统符号的发展历程,从蒙古族传统符号传承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中西东部地区的餐饮空间中优秀的符号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由符号改变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第三,梳理出符号语言学中语言的构成程序,以及符号与语言的类比关系,将符号语言化。以通过符号语言学中语素、语汇、语句的组合程序对符号进行语言性的组合,将基因库中的符号组合形成装饰图案,以便应用于蒙古包各类装饰设计之上。
最后,论文从实践的层面对蒙古包装饰符号进行转译,形成以餐饮空间作为功能主导的蒙古包装饰符号设计。并以单体蒙古包作为设计单元,形成不同规模的餐饮空间,将符号基因库中的符号以及符号语言学指导下的符号图案应用其中。在此基础之上将上述蒙古包单体按照传统“阿寅勒”聚落模式进行组合,形成了以餐饮、客房、会议为组团的建筑形体。最终形成了从单体蒙古包室内空间装饰到毡包表体装饰,再到聚落群体为一体的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