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探讨——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72655
  • 论文编号:el2022012920404327767
  • 日期:2022-01-2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笔者通过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1)首先,晋东平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境内先后孕育出多个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依照聚落选址与空间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山地层叠型聚落、盆地丘陵型聚落、峡谷河岸型聚落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都互不相同,且不同聚落的形成过程受地理条件、气候水文、风水格局、社会背景、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对于传统聚落的研究,不仅要聚焦于对民居建筑的分析,还包括对其地方历史演变和人文背景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解读。


第一章  绪论


1.3.1 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很多国家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最早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就对其境内遗留下来的古罗马时期文物进行分别对待;17-18 世纪,古罗马、古希腊境内的考古工作兴起,欧洲各地开始逐渐盛行古典主义建筑潮流,古代建筑的价值也随之逐步得到大众人民的认可,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展;19 世纪,工业革命进行至巅峰期,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诸多理论流派纷纷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西欧建筑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

20 世纪后,国外对于乡土建筑与聚落的研究逐渐采用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现象学等方法进行多维交叉视野下的研究。1964 年德国学者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出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首次以专业化的建筑学视角对乡土建筑加以研究。此书是国外对于中国窑洞民居进行的较早的研究,强调了乡土建筑的价值特色,指出“非正统”的乡土建筑“作为无名建造者哲学思想及设计技能的载体”[7]。美国学者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其《宅形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民居建筑形式是社会文化、观念意象、经济物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受地理气候和材料技术的制约,由此探索并逐步建立其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框架[8]。

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领域,日本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且一直以来都非常出色。早在明治初年,日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就已经展开。1950 年其颁布实施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将国家指定的文化财产明确划分为有形、无形、民俗、纪念物和传统建筑群落等五大类,而明确与营造技艺等工艺技术相关的属于无形文化财富[9]。日本学者关于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原广司的《世界聚落的教示 100》,以建筑学角度系统总结了传统聚落,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10]。竹岛卓一先生的《营造法式の研究》共三卷,从总制、土作、石作、铺作到大木作、小木作、雕木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进行了系统解说,成为日本对《营造法式》研究的第一人[11]。此外还有关野贞6的《中国的穴居》、十代田三郎的《中国北部边疆住宅建筑的构造调查报告》和 90 年代以青木志郎先生为首的中国窑洞考察团出版的专著《生きている地下住居——中国の黄土高原に暮らす四零零零万人》等[12]。日本在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着深远影响。

建筑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  窑洞民居营造技艺


3.1 营造前期筹划

在民居营造初期,无论是锢窑或是其他形式的民居建筑类型,都要经历前期策划与筹备等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其主要涉及到从宅基地的选址布局,到相关营造匠人的组织,之后就是根据需要对要建造的房屋做材料方面的准备。营造前期筹划阶段的时长一般与要建造的房屋规模成正比,且与户主和工匠之间的洽谈关系密不可分,此外选材备料的过程也比较漫长,有时甚至超过了整个房屋施工过程。

3.1.1 选址布局

宅基地的选址,从古到今都是民居营造中的重中之重。在所有工作展开之前,首先就进行选址,主家往往会请风水先生来相地,并咨询一些营造相关的禁忌或建议。风水先生首先根据主家的实际情况,邻近老宅选址或是对于新开辟的基地进行勘察,亦或是原有基地上重建的情况便做出些许调整。风水先生以户主属相、生辰八字以及道家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辅以罗盘来测定房屋的主要朝向和最佳位置,其次就院落形状、正房间数、建筑高度、大门位置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还要确定破土动工、合券口的良辰吉日并对之后的一系列时间节点做出安排,有时还会教给户主营造习俗方面的一些知识。

笔者在对多位传统工匠进行访谈后,将民居选址布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整理为以下几点:

(1)地势:平定县多山区,少有村落位于平坦地带,即便是境内盆地地区,村内不同区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民居建筑根据地势,因地制宜,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土肥水美,林木秀蔚为佳[60]。比较忌讳选在背靠山沟,临近悬崖或是正对空旷地带等地,若无法避免时风水先生就会做出相应的布局调整。

(2)朝向:当地民居正房大都坐北朝南,但并非绝对的正南方向,其往往向东略偏为最佳,具体会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平定当地认为正南方向阳气过重,只有寺庙类宗教建筑或是官衙等才会选取正南朝向。此外,在民居院落中,以北方正房和西厢房为居住的最佳选择,东房次之,南边倒座往往不为起居使用。


第五章  窑房同构营造技艺


5.1 窑顶檐厦

5.1.1 形态特征

(1)构造类型 “窑顶檐厦”的同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窑洞窑脸的墙体上部,拱券顶端与女儿墙之间的高度,做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出檐,主要包括砖石叠涩、木结构挑檐、条石挑檐三种结构形式;另一种是在窑洞顶部构筑类似传统木结构房屋的屋顶形式,不同建筑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别采用多种屋顶形式。

根据对平定地区的田野调查得出,当地“窑顶檐厦”同构形式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结构挑檐和条石出檐相对少见,以砖石叠涩形式构造出檐普遍存在,几乎遍布境内各个聚落。砖砌叠涩是指在窑脸砌筑至拱券部分以上的既定高度之后,砖块开始层层向外出挑,平定当地一般由 5-10 层砖出挑以构成整个出檐,且不同层的砖块摆砌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较为丰富的立面构图,一些出檐还会做出仿木椽形式的线脚,并在其上铺设瓦片或进一步做出滴水等构件。相对于其他两种出檐方式,砖石叠涩的技术形式施工较为简便,且取材便利,具有较强整体性的同时也能丰富窑洞立面层次,因此是当地“窑顶檐厦”同构形式的建筑最普遍采用的做法。

木结构挑檐是以较短的木梁出挑,其上做出同样具有檩、椽、板、瓦、滴水等构件与木结构屋顶类似的出檐,一些院落中还会在檐下做出垂花、雀替等装饰构件,也有在窑脸上以浮雕的形式做出仿木形式。较砖石叠涩做法而言,木结构挑檐更为精巧细腻,富于变化,但同时因其做法相对复杂且需要更多的木料,故多见于一些较为富裕的人家。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5.2 窑前建房

5.2.1 形态特征

(1)构造类型 “窑前建房”在一些地区又被称作“明柱檐厦”,即在窑洞前面竖立木柱,用木梁与窑脸墙体相连接,同时采用传统抬梁式结构做坡屋顶与窑顶相连,进而构成窑前半封闭的檐厦灰空间。

在对实地调研资料进行归纳后发现,平定当地“窑前建房”同构形式主要见于民居院落中的正房以及殿堂类建筑的正殿,且两者的构造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对于当地民居院落中,往往只在正房正中一间窑洞前,以水平距离窑脸 2.5 米左右,直径约 0.2 米的两根木柱作为上部坡屋顶的主要支撑,进而延伸出单开间的檐厦空间。这样的檐下空间一方面可作家人休憩纳凉之地所用,同时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丰富了院落整体的空间层次,将室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此外,营造时还会对窑前檐厦进行重点装饰处理,如在柱础、垂花、雀替等构件做出多种精美的雕刻纹样等。

另一方面,对于殿堂类建筑中的“窑前建房”形式,其常与“窑顶檐厦”同构方式一并结合使用。与民居“窑前建房”不同的是,这类建筑往往在正殿的所有窑前进行建造,通常进深以 1 步架居多,约 1.5-2.5 米,以形成一个连通的檐廊空间,且前后开间一一对应,同时也体现出祭祀类建筑本身的建筑性格以及等级制度。此外,其正殿两侧山墙也大都向前伸出至檐口以承托上部木结构屋顶,这时所建的木结构屋顶已经局限于普通的民居建筑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等多种形式均有存在。这种由“窑前建房”和“窑顶檐厦”两种同构形式混合建造的殿堂类建筑,相对于单独一种形式的“窑房同构”建筑,其形态特征已基本接近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窑与房浑然一体,尺度宜人,造型丰富,雄伟壮观。


第七章  结语


7.1 总结

回顾研究历程,笔者首先立足于实地调研和工匠口述的基础上,对晋东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维度变化,以动静结合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当地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全貌。通过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1)首先,晋东平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境内先后孕育出多个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依照聚落选址与空间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山地层叠型聚落、盆地丘陵型聚落、峡谷河岸型聚落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都互不相同,且不同聚落的形成过程受地理条件、气候水文、风水格局、社会背景、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对于传统聚落的研究,不仅要聚焦于对民居建筑的分析,还包括对其地方历史演变和人文背景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解读。

(2)其次,研究发现平定县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地域特征。以院落为单位布局的民居建筑,其组合形式极为灵活,构造类型以锢窑、木构房、窑房同构三种为主,整体造型尺度宜人、刚柔并济、土中含秀、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营造过程,充分显示出当地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营造理念,其建造过程不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起居空间的功能需求,也是传统工匠营造智慧的全面展现,同时以多种不同形式来体现百姓的精神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不仅涵盖先民的营造理念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是历史区间内社会形态、地方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具有很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门对于住宅空间的需求和观念逐渐改变,进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也随之日益衰退。无论是民居建筑的物质实体以及传统工匠的营造技术由于得不到社会认同而逐渐消亡,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于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尝试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保护策略,并对日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