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的基本形制存在非常明显的规律性,不论是塔台或是塔身平座处的铺作,还是每层檐下的铺作,其形制均为双抄五铺作,仅有非常个别铺作形制为斗口跳,但在整体一致之余,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灵活调整其具体构件的施设,如塔台和塔身平座处的铺作均无令栱与耍头之设,六座塔无一例外,可见辽代楼阁式砖塔在营建时必然遵循着一套严密的逻辑手法。
第一章 绪论
1.4.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始终关注与研究处于中国佛塔发展的繁丽时期的辽代砖塔,自 20 世纪初开始,多位外国学者对辽代砖塔展开了大量实地调研与学术研究工作。
1932 年之前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对辽代建筑包括砖塔所作过阶段性集中调查。德国学者柏石曼 1906—1909 年间对中国 12 个省进行考察,依托摄影技术,较为系统地记录了当时中国佛塔的形象,其出版的《CHINESISCHE ARCHITEKTUR》一书就记录了北京天宁寺塔等。伊东忠太是最早一批调研蒙古和东北地区古迹的日本学者,其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古塔调查的早期成果之一,其于 1925 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是日本首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通史的著作,这本书中系统介绍了“窣堵坡”转到中国后如何一步步发展为我国以楼阁塔、密檐塔、覆钵塔为主的佛塔体系,并着重强调了辽代砖塔在我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在辽塔建筑风格形成的各类因素中,除了明显受唐代及北朝时期的建筑手法影响外,辽契丹民族所特有的风格特征也发挥着举足若轻的重要作用。
村田治郎针对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涿州双塔进行了研究,并对辽代砖塔进行初步分类并说明塔各个部位的特点。通过研究东北、华北地区辽代佛塔,提出辽代八角密檐塔(辽系塔)源头可回溯至南北朝左右的观点。还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涿州云居寺塔、释迦佛舍利塔、万部华严经塔等为实例进行了介绍,扩展了辽塔地域范围。前田俊雄认为辽塔的形成受北魏塔的影响,辽代楼阁式塔受中原塔影响。另有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对包括辽塔在内的佛教建筑进行了介绍,以及竹岛卓一、弌春、野上俊静、鸟居龙藏等多位日本学者均对辽代砖塔展开过相关研究。
第三章 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构造做法
3.1 辽代砖作技术
砖筑铺作并没有木构铺作的“材分制”,其基本模数是一块块的砖料,可以说砖料就是铺作构筑的基础。对辽代楼阁式砖塔而言,需通过对顺砖、丁砖合理的组合安排以达到最稳固的结构效果和最美观的视觉效果,而出于兼顾构造及美观方面的考量,在各主要构件的坎磨上,砖筑铺作也同样有所取舍,并非盲目的仿制木构铺作,反而内蕴许多巧思。基于此,本章主要围绕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的构造做法展开研究,包括辽代砖作技术、铺作构造及砌筑方式、铺作各构件坎磨形式及铺作的用砖层数和数量,并测算铺作的总高度,探究铺作层与塔体总高度之间的数理联系。
辽代制砖技术已经十分纯熟,辽塔用砖大致分为方砖与筒瓦砖两种,方砖基本为沟纹砖,中华书局刊行的《全辽文·房山辽塔出土砖文》一文有注明“右文见于房山辽塔出土沟纹砖,该砖两方,均涂白粉,两砖分别有墨字如上。”①。在阜新塔营子塔、朝阳东平房塔、朝阳北塔及青峰塔等典型辽塔的修缮过程中都曾出土过大量沟纹砖。
沟纹砖应属辽金时期独有的建筑材料,《营造法式》中记载了许多宋砖的种类,但无一是沟纹砖。辽代以前的砖石类建筑中未曾发现过沟纹砖,而辽代之后的金、明代虽曾出土过沟纹砖,但其尺寸大小、沟纹粗细及沟纹密度均与辽沟纹砖均有较大不同。
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辽塔用砖可分填陷砖及塔表用砖②两大类。填陷砖一般为规格较小且不需加工的条砖,大多切磨粗糙,甚至有用未烧透青砖的实例。塔表用砖相对平整规矩,塔基用砖多为规格较大的砖,塔身部分用砖规格一般小于塔基用砖,密檐式塔的塔檐叠涩拔檐因为有承重方面的需要所以用的砖一般规格较大,而反叠涩砖则较薄,故密檐式塔的塔檐部分均峻拔挺秀,少有厚重之感。塔台、铺作等雕饰内容丰富的部分用砖规格丰富,随着砌筑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将砖料进行具体坎磨加工后再与主体塔身砌筑在一起。
第五章 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独特性研究
5.1 唐宋塔铺作与辽楼阁式砖塔铺作
前文的 2.2.1 及 4.3.2 两小节中有关于部分唐宋塔的铺作情况做针对性的研究,基于此,笔者整理了十二座典型的唐宋时期砖塔见下表,这些塔均建造于或重建于唐宋时期且有施设铺作,其中以四边形的方塔居多,六边形次之,八边形最少,层数则五层至十三层不等。
5.2 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本节通过研究六座塔铺作的用材及栱长变化探析其地域性及时代性特征,因辽代楼阁式砖塔以砖料为基本模数,故本节研究内容只涉及“材分制”中的“材”,对“分”及“栔”的相关内容并不做深究。
5.2.1 用材特征
(1)用材制度概述
我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木构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是切面为圆形的木材,圆的不稳定性不能满足建筑营建的基本需求,故需对其进行加工,由此逐渐发展出“材分制”。《营造法式》中首次就木构铺作的材分制度做了详细的释义,将材分八为等,且有基于栔值的足材与非足材之分。“材”一词,指一座建筑的斗栱中栱构件断面所用的木材尺寸,“材”等之下又分出更为细致的“分”值,即将材高分为十五份,将材宽分为十份,每一份称为一分,故通常称材高为十五分,材宽为十分,材的高宽比为 3:2。“栔”指上下两层栱或枋之间填充的断面尺寸。“足材”为一标准材加一栔的尺寸,即材高加栔高共 21 分(图 5-5)。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发现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的基本形制存在非常明显的规律性,不论是塔台或是塔身平座处的铺作,还是每层檐下的铺作,其形制均为双抄五铺作,仅有非常个别铺作形制为斗口跳,但在整体一致之余,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灵活调整其具体构件的施设,如塔台和塔身平座处的铺作均无令栱与耍头之设,六座塔无一例外,可见辽代楼阁式砖塔在营建时必然遵循着一套严密的逻辑手法。
(2)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处处展现着辽人对仿制木构铺作外部形式的极尽追求,然辽代匠人基于砖料的材料特性,通过娴熟的应对机制,为这种追求及铺作结构稳固性之间构建了一种完美平衡。辽代楼阁式砖塔铺作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构件坎磨加工形式,如转角铺作及部分出华栱缝数多的补间铺作,因小块砖料拉结性弱故栌斗为不开口的形式,而为承托替木或橑檐枋,令栱上部的斗件均开“一”字开口,交互斗则均为“十”字开口,虽这部分充作“斗耳”的砖料脱落情况非常严重,但六座塔的做法均是如此。辽代匠人视不同情况对“稳固性”与“仿木性”做出的的灵活取舍,得以为世人留下了如此精巧的砖筑铺作。
(3)辽代楼阁式砖塔各类型铺作具体形制的不同展示出了辽代匠人在构建铺作时丰富而巧妙的应对手法和对结构稳固性的宏观把控。前者体现于当塔体收分和塔身壁面面阔逐层收窄导致的铺作相犯时,铺作的各抄慢栱视情况而灵活搭配运用鸳鸯交首栱、通替等合宜的处理手法。后者则体现于,转角铺作在仿制木构铺作中的各层“列栱”时,与瓜子栱相列的均为切几头,而非木构铺作常与瓜子栱相列的小栱头,因上下均无承托的小栱头出首必然极易脱落。却一致地将令栱与小栱头分首相列,其上均承托替木交首出头,稳固性极佳,六座塔的一致性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