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太原市历史文化建筑的改造技术策略研究,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方面研究成果发现,多数研究都是从历史建筑的价值层面开展的,对历史建筑性能提升和综合改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建筑的综合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历史建筑的社会效益和价值的高低,我国现存的众多历史建筑也存在有建筑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现象,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因此确定了对历史建筑研究的最终方向。
第一章 绪论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1)保护与再利用理论
19 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在欧洲盛行,开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理念大体分为两种:其一以复原为主,主张对破败损毁的历史建筑采用当时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修复,以求恢复历史建筑的原貌;另一种以保护为主,即通过合理有效的保护方式维持历史建筑的风貌和特点。直到 20 世纪初期,意大利建筑师博伊托将这两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加以调和后出现了后期的保护与再利用理论。博伊托认为,针对不同建造时期的历史建筑和不同保存风貌的历史建筑应采用不同的保护改造措施,有针对性的修复保护。20 世纪中期,《威尼斯宪章》提出将维护作为保护的永久性基础,对历史建筑采取适宜的、有利于社会目的的使用[9]。改造时,应在充分了解建筑历史信息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延续其历史建筑特有的价值特色。历史建筑的保护意义不仅是保护艺术实体本身[10],还为向世人彰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随后《布拉宪章》提出需要将多种处理方法和多个学科的技术相互结合起来共同应对建筑的更新。20世纪末期,一些建筑的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表明了建筑改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还提出要对现代建筑加以保护和重视。建筑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对其所在街区和城市总体环境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其所在空间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历史建筑在既有建筑中的独特性在于它蕴含着太原市历史文化脉络,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和建设历程[23]。从属性上来看,历史建筑在造型风格、建造技艺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价值,能够反映特定地区的建筑文化和演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地域分布反应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太原市历史建筑基本概况
2009 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公示草案中提出建议增补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任何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所处的街区甚至整个城市空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建筑在自身改造更新的同时可带动其所处地段的活力复兴,这就需要将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与周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协调组织。并且,历史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双重属性可以为建筑周边公共空间的塑造带来必要的文化历史氛围,再辅助以必要活动空间,提升了建筑环境品质。因此,历史建筑的外部空间规划应从空间整体出发,充分协调建筑与其周围的空间,最终使得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空间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5.1.1 场地布局规划
(1)场地布局
建筑室外空间的布局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改造规划方式,综合分析场地周边的各种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将场地内的建筑、广场、景观、道路等有机组合,形成动静合理、公私明确的空间关系。
建筑场地的布局既要满足建筑的使用,也要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指导下合理安排把控建筑室外空间,重视尺度与人性化设计,塑造出历史建筑特有的氛围。由于公共建筑人流量大需要有多个集散出入口和紧急疏散通道。并且建筑场地的主要出入口应与城市交通充分呼应,做好与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的衔接,本着就近布置的原则,方便交通的同时也便于疏散。建筑主体与街区之间的纽带室外空间的主要作用,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既能给使用人群以好的建筑空间体验,也能给初次来访者以明确的空间导向感和亲切平和的建筑氛围,防止在陌生环境下紧张情绪的产生。重视对主要空间节点的设计和布置,例如:场地出入口是建筑的名片,它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应保证醒目且尽量减少视线的遮挡。场地内部节点应导向明确,根据需要布置吸引人流聚集的景观和引导人流疏散的指示牌。对于外部空间较大的建筑,应采用不同的空间节点设计方式对使用人群进行心理暗示,继而引导人们前进或止步。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根据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具体实际研究发现,导致建筑逐渐失去活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功能空间组织和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方面已不满足现代社会使用人群对建筑室内空间的需要。因此建筑功能空间的调整及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成为建筑改造中的主要内容。
在建筑空间的改造中,将主要工作分为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的组织、室内环境舒适度和无障碍设计三个方面,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建筑室内空间对人使用感受的影响。根据历史建筑使用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适宜的改造更新设计方法,使历史建筑在保留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其功能的适宜性和使用的舒适性。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1)功能组织
不同类型建筑对于功能转布局的方式也不同,但功能空间的组织与协调都遵循着主次分明、内外沟通、动静分区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首先判断建筑主要功能房间是否拥有良好的朝向及采光,是否利于识别和室内交通联系;再根据建筑服务人群的不同检查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线与公众流线有无交叉;最后依据功能房间的使用属性及实际使用感受判断相邻房间是不是有干扰。
在建筑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提升是对历史建筑保护更新的主要方式。具体的功能空间提升方式包括有:原有空间功能的更新、原有空间功能的替换以及在原有空间增添新的功能等。
第七章 结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太原市历史文化建筑的改造技术策略研究,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方面研究成果发现,多数研究都是从历史建筑的价值层面开展的,对历史建筑性能提升和综合改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建筑的综合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历史建筑的社会效益和价值的高低,我国现存的众多历史建筑也存在有建筑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现象,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因此确定了对历史建筑研究的最终方向。
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更新涉及到多个学科和专业,相应的改造技术方法也类型复杂多样。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建筑改造方式和技术手段是关系到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能否焕发生机活力延续文化社会价值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以太原市实际的地理气候等方面条件为基础,针对历史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专业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环境规划、功能使用、结构与设备性能以及社会综合效益方面的现状特征。确定出适应于太原市历史文化建筑综合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以及各层级的具体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建筑性能相关部分的重要程度,对历史建筑的实际改造更新工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根据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整体情况,总结出常用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合适的改造技术,为今后历史建筑综合性能的提升和实际的改造工程提供借鉴。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构建出适用于太原市历史文化建筑综合性能方面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的实际案例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历史建筑的重点改造目标和改造方向并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技术方法,从而更加科学经济有效的进行历史建筑的改造和文化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