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图解工具的大舍作品具身性空间策略思考[建筑学论文]

  • 论文价格:100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8
  • 论文字数:51255
  • 论文编号:el2021082621405123903
  • 日期:2021-08-2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房屋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试图采用图解的方法对具体建筑实践案例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与表达,其中图解是作为本论文进行研究和表达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此需要对图解工具进行详细的阐释和界定。

第 1 章  绪论

1.4 研究综述
1.4.1 强调知觉的建筑现象学实践
在建筑学领域,建筑现象学的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西方建筑学领域积极的向西方哲学进行学习与融合,建筑现象学便是受到现象学哲学影响所诞生的一种当代建筑设计思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六七十年代到达成熟期,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城市与建筑空间缺乏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建筑现象学就是基于这种状态出现的一种批判性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
建筑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建筑实践的流派不如说是一种对建筑的观点,因为始终没有明确的学术上或者类似解构主义展览式的宣言和阵地存在,反而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纷纷在自己的实践中践行着自己对现象学哲学所主导的观点的理解。
梅洛-庞蒂提出的“身体”是“心灵和肉体的合体”,把身体与心灵的合一的知觉经验看做是一切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他强调人与环境之间感知的相互关系。西方的一部分建筑师以梅洛-庞蒂的理论作为思想阵地,产生了强调知觉的建筑现象学实践和研究:2012 年北欧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依据自己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出版了《肌肤之目:建筑与感知》(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 Senses)1,美国著名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与帕拉斯玛合作在 2006 年研究并出版《知觉的问题——建筑现象学(》Questions of Perception: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2,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瑞士著名建筑师卒姆托分别在 2006 年和 2010 年出版《建筑氛围》(Atmosphere)3和《思考建筑(》Thinking Architecture)4。
斯蒂芬·霍尔批判商业,消费社会使得建筑的本质缺席,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们的感知能力出现倒退。霍尔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感知建筑中很多隐匿的体验(hidden experences)来获得非常深刻的意义。他提出建筑空间中的“现象区”概念,分别是:物质和场所的呈现、透视的空间、色彩、光与暗部、夜晚的空间性、事件的持续与感知、空间中的水、声音、细部构造、比例和尺度的感知、场地环境等。
房屋建筑学论文
房屋建筑学论文
............................

第 3 章  交织的具身性:夏雨幼儿园中“丘”与“院”的空间策略

3.1 引言
大舍建筑师事务所自 2001 年成立以来持续保持创作热情,佳作频出,本文选择其中三个具有阶段代表性的项目来具体分析说明大舍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中的具身性特点及其设计策略。并在梳理中发现与总结其设计策略与观念及其空间特性的转化与流变。 
2005 年设计并建造完整的夏雨幼儿园(图 3-1)是大舍建筑师事务所前期的重要作品,幼儿园的基地选址在上海青浦新城区的城郊地带,基地周围的场地未经开发,还处于闲置状态,所以这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熟的都市状态。幼  儿园基地东向的高架桥是气体和噪音的潜在源头,但从桥上通过时可以从不同的视线水平、不同的高程和不同的行进速度来观看这栋建筑。这里的河流是很好的视线资源,但同时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也认真思考了在周遭环境场地既定情况下的儿童安全方式以及建筑与河流的形式关系。
在夏雨幼儿园的设计中,因为场地周遭环境以及建筑使用的内在要求,建筑师特别注重建筑内部和外部差异的营造,他们通过营造明确的边界来适度区分“内”“外”,“内”与“外”由此展开。建筑的“内”是被保护的部分,而“外”则是经过仔细甄别的。建筑师采用了一种比直线更好的融入基地的一种缓和的曲线形式。建筑师进而将 15 间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分成两个曲线群体,各自分别用两种材料包裹。在班级单元的设计上,活动室因为需要和户外操场相连而全部设于一层,色彩鲜亮的卧室则置于二层。为了强调其漂浮感和不确定感,建筑师将彩色的盒式二层结构设计成与一层屋顶脱离的形式。
...........................

第 5 章  包覆的具身性:龙美术馆中“洞”与“间”的  空间策略

5.1 引言
在 2014 年建成的龙美术馆是大舍的转型之作,也是体现大舍对建筑观念理解和空间设计策略转变的重要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徐汇区,场地旧时是运煤的码头,所以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设计开始时,建筑师将现场一列上世纪 50 年代所建的大约长 110 米、宽 10 米的运煤货斗运载桥和两年前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车库空间予以保留。
建筑师设计了一种独特的“伞”型独立墙体的悬挑结构,将这种墙体以流动空间的自由形式插入地下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所以地下一层的原有用来停车的部分由于独立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并且管道系统都被“伞拱”结构整合进其顶部腔道中,地面上部的“伞拱”覆盖整个空间,墙面的清水混凝土自然的过渡到顶部表面,空间的墙面和顶面分界位置变得模糊。
龙美术馆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其“伞拱”结构交叉往复所营造的空间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强烈的包裹感,这种对身体的包覆感来源于结构与空间的共同作用。在美术馆中游走时,建筑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但同时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和空间所营造出的朴素性以及“伞拱”本身大尺度悬臂所营造的轻盈的力量感,共同呈现出一种当代艺术空间的强烈张力,而空间对身体产生的庇护感是这种空间张力的核心感受。
图 5-1 龙美术馆鸟瞰图
图 5-1 龙美术馆鸟瞰图 
........................

5.2 包覆的具身性体验:空间中身体的庇护感
穿过西岸熙攘的建筑群,我们来到了龙华中路龙美术馆的所在地,完全不同于大舍以往的建筑作品那种灵动、活泼之感,如果初来龙美术馆的参观者对龙美术馆的印象会是以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某种神秘的原始感为主,混凝土的外墙,现在艺术感凝结在外部不知所以的半弧形的玻璃与墙缘的线条中。我们围绕着建筑简单的观察就会发现龙美术馆除了西南向的半拱型入口之外同时龙美术馆还兼顾着与黄浦江边沿江的开放空间相连(图 5-2),在沿江步道我们也能直接进入开放性极强的龙美术馆中。
图 5-2 龙美术馆沿江立面
图 5-2 龙美术馆沿江立面 
..................................

第 6 章  总结

6.1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的具身性空间策略的联系与流变
6.1.1 大舍作品思想中的中国性
大舍作为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实践的一个典型样本,我们可以看到自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立以来的建筑实践中,不是一味的只关注和跟随着西方的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而是始终抱持着对中国文化与思想的热忱与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思想的转译思考。夏雨幼儿园中对园林图底关系的探索、螺旋艺廊中对中国园林中路径的借鉴及龙美术馆中对园林空间中连续房间的转化就是他们思考如何将中国园林的空间范式与中国性转译为当代性建筑空间的一次次建筑实验,这也是在中国建筑师寻找中国文化自觉性的大背景下一个中国当代独立建筑师事务所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传达中国性思考的一个缩影。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杂糅广博,中国性这个概念在诸多中国当代建筑师的理解中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我们谈及的中国性其实是在广泛的中国建筑师实践中对中国文化思考的一个泛指,同样都是在思考和实践层面表达自我对中国性的思考,在著名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张永和的理解中,中国性是地方性的居住空间中体现的,如张永和早期的作品中经常思考宅与院的关系与转移便是这种思考的体现;在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眼中,中国性是来自中国古典文人画中的气韵与古人的观法,王澍的代表性作品如宁波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这种思考下的有力实践;那么在大舍建筑师事务所的理解和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中国性呢?从本文中对大舍三个阶段性作品的研究角度来说,大舍建筑师事务所对中国性的理解是来自于中国古典建筑中非常具有空间思辨特征的中国园林,是来自于对园林空间中关系和具身体验的理解和转化,所以大舍建筑师事务所作品中呈现的中国性思考是对空间关系尤其是对身体经验的思考与体现,这在上文中对大舍三个阶段性作品的研究中可以清晰的见到。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0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