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3.2 国内相关研究
早些年,国内对于城市规划与街道设计的理论和观点大量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早期有吴良镛(1989)在著作《广义建筑学》以建筑学入手关注城市问题,提倡由单纯的工程技术手段为主的狭义建筑学向综合关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综合要素的广义建筑学发展,是解决新时期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和必由之路[19]。随后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要求渐渐提高,城市活力与街道活力的概念慢慢成型。蒋涤非(2007)在其著作《城市形态活力论》中从经济活力、社会活力以及文化活力三个维度建构城市形态活力的框架,并对“城市活力”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提出活力城市的营造原则和设计手法,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20]。沈磊、孙洪刚(2007)在《效率与活力:现代城市街道结构》书中通过对城市“街”与“道”的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出“效率与活力并重”的主旨思想,并结合宁波市的街道改造从理论层面、管理层面、设计层面以及实施层面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街道发展模式,让各种出行方式各得其所、相对平衡,是国内较为系统的论述街道活力的著作[21]。近些年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街道活力研究逐渐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变成多学科多背景的研究领域,城市街道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通过三个方面。
1.3.2.1 基于设计策略的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街道活力与街道品质息息相关,街道空间的设计水准能够直接影响街道活力的产生。因此需要从街道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层面的策略和方法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设计和优化,从而激发城市空间的活力(见表 1-4)。例如胡晓忠,唐雯(2017)等在中国城市建设向注重活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与街道价值转型相适应的街道设计策略,强调人性化导向、街道定位与一体化统筹设计的重要性[22];董程洁(2019)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街道设计理论和实践成果,总结街道设计的核心要点及方法,并以兰溪市中心城区重要道路设计项目为例,探讨该理论成果的实践性应用[23];戴梦缘(2018)认为共享理念的引入使城市设计在关注物质层面的同时,更加强调从人的需求出发,注重开放空间和场所精神的营造,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才能达到重塑地段活力的目的[24];李准(2018)认为生活性街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街道类型,结合生活性街道之间的普遍共性,针对城中村街道活力下降的问题,指出城中村街道活力再塑的必要性,提出街道活力再塑的原则和设计策略[25];李林(2019)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为基础,继而探讨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提出海绵城市设计阶段性实施标准,进而更好的优化城市活力的发展[30]。
目录
第 3 章 街道空间特征与活力要素分析
3.1 街道空间涵盖内容及构成要素
3.1.1 街道空间涵盖内容
街道作为城市内部区域的公共空间,起着划分城市内部建筑与外部环境界线的作用,也是城市内部区域通行与运输的通道,同时具有沿街商业活动,人际交往的属性。我国建国初期,受到以《雅典宪章》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追求经济、高效的思想影响,城市街道设计理念“以车为本”,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74]。同时城市居民对街道社会交往、慢行健身、特色景观、商业服务等功能需求多样化,以车辆通行为主要功能的交通型街道已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应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并能提供多样化功能的复合街道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街道空间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从注重交通功能向注重街道空间物质构成、街道空间人群聚集特征、街道空间活动要素等多元化多维度的研究方向展开,以贴近从“道路”到“街道”的理念转变。其中街道物质构成包括了街道沿街绿植种植状况,街道沿街建筑高度与界面以及街道空间内街道小品、招牌、交通信号灯等;街道空间人群聚集特征体现街道空间的“热闹”程度,能够有效反映街道的“人气”高低;街道空间活动要素则是处于空间内发生的活动的具象,例如商业活动、公共服务、企业商务等行为。
......................
第 5 章 街道空间活力量化特征分析
5.1 街道空间特征分析
5.1.1 街道区位性
街道区位性主要包括街道商业区位、居住区位以及休闲区位。其商业区位主要描述街道居民前往周边商业设施的便捷性以及对外来进行商业购物行为人员的吸引力;作为城市居民最大的聚集区域,居住区位则表示街道空间居住建筑密度,是街道人群聚集的首要条件;休闲区位是描述街道居民周边休闲区位的密集程度,可以较好的提高街道宜居程度和居民幸福感。
5.1.1.1 商业活动区位
图 5-1 街道-商圈平均邻近距离示意图
本研究基于公众兴趣点(POI)数据选取邯郸主城范围内规模较大,公众认可度较高的商圈作为街道商业活动的区位研究对象(图 5-1),运用空间近邻分析工具计算研究范围内的街道与商圈之间的最短空间长度距离,取得街道与所有商圈的空间长度距离并求平均值,利用街道与所有商圈的平均空间长度距离来分析街道的商业区位。研究选取商圈数量共计 33 个,涵盖类型全面,其中有新世纪商圈、国风商圈等邯郸老牌的商业中心,位于邯郸城区中心,辐射面积大,受公众认同度高,是商业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也有赵都新城商圈、复兴商贸城商圈这样主要服务于周边数量众多住宅小区的商圈,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以小型商品交易为主,商业活动功能混合度高。从空间分布上看,大部分商圈位于邯郸城区中心位置,聚集在联纺路—滏河大街—农林路—浴新大街的区域范围内;部分商圈均匀分散在主城区东南西三个方向,而主城区北部区域以及邯郸厂区区域商圈较为缺乏,也给该区域街道的商业区位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2 展望
本研究以邯郸市主城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进行街道空间活力量化评价研究,由于空间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城市多源数据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其研究范围和基础数据的差异也会导致量化分析结果的出入,因此仍然存在一些继续提高完善之处。例如本研究中采用的街道矢量地图是基于网络地图平台与城市规划资料改绘而成,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城市兴趣点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获取的数量和质量,并结合 python 编程更高效率进行研究。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识别与切分软件其算法和识别精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其数据集构建、特征识别提取和计算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