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范文在哪里找?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结构具有更多的当代内涵,并呈现出结构复杂性以及空间变异性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低效的工业生产,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业可持续的保证发展。如何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在特定情况下利润必须增加是每个建筑业都要面临的问题。考虑到这一主要问题,它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工业标准更高.建筑施工单位是将设计阶段与使用阶段联系起来的行动主体,在执行项目决定和施工启动方面是具体的专业人员,以便从投资中受益。以二维平面为基础的传统建筑项目,以这种信息管理的形式占用了不可避免的一系列设计变化,如严重的材料浪费,失去了有效执行的预定计划,特别是在机械和电气设备的管道安装、设计设备、施工过程中的单独管理等问题上,通常是以空间重叠、冲突的方式出现。同时,传统的二维平面指导施工的模式,也让施工管理人员难以对建筑中复杂的部分进行比较准确的施工流程预先模拟,也不方便与目前常用的结构计算平台进行对接。这些问题的产生迫使建筑单位放弃目前的落后建筑管理,寻找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本文为大家提供了篇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学论文范文一:基于BIM的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及应用研究
当前绿色的、可持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且基于BIM技术的绿色施工将成为建筑施工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大型公共建筑的施工具有施工复杂、工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其施工过程是否真正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国内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科学合理的绿色施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本文正基于此展开了应用研究,并得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中具有适用性、可行性,可借助BIM核心建模软件及其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对绿色施工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在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模型中也具有可操作性,故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中应大力推广应用BIM技术。2.本文构建的基于BIM的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够全面反映工程绿色施工的各个方面,对工程绿色施工细化到节地与室外环境等七个方面的绿色效果评价,是具备可行性、科学合理的。3.本文采用AHP方法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及权重确定,再结合BIM相关软件对评价指标定量得出评价分值,最终得分为各类指标分数乘以相应权重的总和,最后按总分确定绿色施工评定等级。以上AHP法和BIM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实现了对评价指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表达,且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也验证了该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方法对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选择的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指标因素,有别于适用于普通建筑的评价指标因素,且能够全面反映绿色施工的各个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出发,除了保留《绿标》中的“四节一环保”指标因素外,根据实现绿色化从传统垂直建筑引入大型公共建筑的水平建设目标的需要,选择的评价指标有别于《绿标》中的“室内环境质量”指标因素,体现到本文选择的评价指标即施工场地环境质量b5。另外,结合“技术创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到本文选择的评价指标即绿色施工管理b6,其具体包含了施工企业绿色施工能力与管理水平c61、人力资源管理c62、施工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c63、“四新”技术应用c64等4个指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2.2国内外绿色施工与评价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2.3文献评述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2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基本理论
2.1BIM概述
2.1.1BIM基本内涵
2.1.2BIM的特点
2.1.3BIM的优势
2.2大型公共建筑概述
2.2.1大型公共建筑的定义
2.2.2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
2.3绿色施工内涵
2.4本章小结
3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中的适用性分析
3.2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3.2.1节地与室外环境
3.2.2节能与能源利用
3.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2.5施工场地环境质量
3.2.6绿色施工管理
3.2.7环境保护
3.3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评价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本章小结
4基于BIM的大型公共建筑绿色施工的应用效果评价
4.1基于BIM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1.1基于BIM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基于BIM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基于BIM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4.3基于BIM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的构建
4.4本章小结
5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5.2BIM技术在本工程绿色施工中的主要应用
5.2.1BIM在绿色施工模拟方面的应用
5.2.2BIM在绿色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5.3基于BIM的本工程绿色施工情况
5.4基于BIM的绿色施工应用效果评价
5.5提升绿色施工应用效果的改进施工措施
5.6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建筑学论文范文二:BIM技术在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做了如下工作:(1)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引出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采用BIM技术,扩大BIM技术的应用范围,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探索BIM技术在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更科学、精确应用的方法准备。(2介绍了BIM技术相关的国内外标准相关情况,均适用于新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管理,但未涉及既有建筑的条款。研究BIM技术如何在既有建筑中应用,可以专门制定关于既有建筑改造类如何采用BIM技术逆向建模应用方式的标准。(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BIM技术的普遍成熟应用情况,分析了BIM技术协同工作与传统方法的区别以及实现BIM协同模式的方法,确定出引入BIM技术系统化采集既有信息、BIM信息可逆性表达,信息存储调用来解决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的局限问题。在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在扩大BIM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必要的。(4)从团队、技术、流程等方面将BIM协同工作模式与传统工作模式相对比,总结其优势与不足。运用BIM技术对改造以直观可视化的形式为改造提供决策支持。在既有公共建筑测绘成果表达及图纸文档管理,可视、三维、动态管理、可逆、综合服务,做到管理信息化,确定出既有公共建筑采用BIM技术的优势。BIM技术大大提高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效率和决策正确性,缩短改造工期,减少成本。(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在沈阳市民服务中心改造工程中实际应用BIM技术优化解决其在重新规划、设计、施工化及后期运维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全国性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有一定参考价值。配合制定改造中BIM技术成果验收标准、编制行业应用标准提供了项目实践经验。在推动沈阳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2008-2014年城乡既有公共建筑面积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数字建筑符合时代潮流
1.1.2既有建筑改造存量大
1.2研究内容
1.3研究目的、创新点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课题研究创新点
1.3.3BIM技术助力辽宁经济发展
1.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本文技术路线
1.5研究范围及概念
1.5.1BIM概念的理解
1.5.2既有公共建筑简述
1.5.3选择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的原因
1.5.4基于BIM技术的既有建筑改造的研究趋势
1.6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国内外BIM技术发展现状
1.6.2国内外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现状
1.6.3BIM技术在国内外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第2章BIM技术的相关标准
2.1国际BIM技术标准
2.2BIM技术具体标准
2.3BIM技术标准分析
2.3.1国家标准分析
2.3.2辽宁省BIM标准分析
2.4本章小结
第3章BIM技术的应用分析
3.1BIM技术应用情况
3.2BIM技术的协同工作
3.2.1二维与BIM协同比较
3.2.2Revit协同模式
3.2.3Revit协同模式比较
3.3BIM技术的普遍应用
3.4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的局限性
3.4.1缺乏信息化管理
3.4.2价值评估的主观性
3.4.3改造软件的兼容性问题
3.4.4改造工作缺乏协同化
3.4.5.改造的不确定性
3.5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采用BIM技术的应用分析
3.5.1既有信息采集系统化、标准化
3.5.2信息可逆性-BIM信息表达
3.5.3BIM技术信息存储
3.6本章小结
第4章BIM技术在既有公共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4.1一般既有公共建筑改造
4.1.1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工作模式
4.1.2影响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的因素
4.1.3建筑改造案例
4.2既有公共建筑改造采用BIM技术
4.2.1改造决策高效化
4.2.2BIM可视化改造
4.2.3综合性协调改造
4.2.4基于BIM改造平台搭建
4.3本章小结
第5章BIM技术在沈阳市市民服务中心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5.1工程项目概况
5.1.1项目基本概况
5.1.2改造的难点和关键技术研究
5.2BIM技术在市民服务中心改造中的应用
5.2.1准备阶段
5.2.2设计规划和方案比选
5.2.3构建模型
5.2.4深化及成果输出
5.2.5功能验证及优化
5.2.6施工进度动态模拟
5.2.7运维阶段
5.2.8BIM技术交付成果
5.3应用效果总结分析
5.3.1应用效益分析
5.3.2基于BIM技术的改造平台模式
5.3.3基于BIM技术的改造效果展示
5.3.4薄弱问题
5.4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建筑学论文范文三: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建筑施工项目BIM实施优化研究
BIM不只是建筑业现有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而且也是生产模式和项目管理方法组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通过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地为不同的用户项目。该信息消除了传统,粗放管理模式,逾期项目等中的废料问题,提高了建筑效率和项目效率。但是我国的BIM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建设项目的BIM管理仍然存在管理过程不清晰,缺乏逻辑等问题。因此,大多数组件仍处于边缘地位,并没有积极参与这一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浪潮。本文考察了BIM管理流程的五大优势,并分析了当前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中存在的技术和组织层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BIM管理优化手段。建设项目的BIM管理过程技术和组织层面上进行了优化: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分为三个阶段,阶段和BIM建模以及应用水平得到了澄清。在此级别,提出了程序集预期执行的三种BIM行为,并优化了BIM组织管理和组织管理结构的内容。建立双层BIM管理系统“企业层+项目层”,相比于自下到上的BIM利用方式,可以完善企业和项目层面的BIM协作机制,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水平与先进性。最后本文深度结合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项目,将国内目前领先的BIM技术流程几乎完整地运用到了该项目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中,阐述了现有技术在配套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施工的构建与使用方法,分析了优化后的管理方式在各个方面相比传统方式管理的优势和良好的运用反馈,在该管理方式与BIM管理体系的优化下,解决了传统管理方式下的疑难点,验证了BIM技术在大型建筑施工过程与实际结合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方法
1.2.3研究路线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现状
1.4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内涵
2.1BIM相关概念阐述
2.1.1BIM技术内涵
2.1.2BIM技术标准
2.1.3BIM相关软件
2.1.4BIM技术应用价值
2.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理论
2.2.1管理理论
2.2.2集成管理理论
2.2.3生命周期理论
2.2.4精细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建筑施工项目概况
3.1项目基本概况
3.1.1建筑设计概况
3.2项目管理目标
3.2.1工期目标
3.2.2工程质量目标
3.2.3安全文明施工与环保施工目标
3.2.4标准化管理目标
3.3施工阶段重点难点分析
3.3.1工程管理类难点分析
3.3.2施工技术类重难点分析
3.4与BIM技术的结合
3.4.1建筑施工项目全程可视化
3.4.2建筑施工项目BIM多专业服务协调性
3.4.3建筑施工项目BIM资源计划模拟仿真性
3.4.4建筑施工项目BIM构建的高度关联性
第四章项目的BIM管理体系构建
4.1BIM研究与运用的策划
4.1.1BIM技术应用策划
4.1.2基于BIM技术的深化设计与数字化加工技术研究策划
4.1.3基于BIM技术的虚拟技术研究策划
4.1.4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技术研究策划
4.2基于BIM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
4.2.1管理内容优化
4.2.2管理结构优化
4.3BIM标准体系的建立
4.3.1基本建模要求
4.3.2命名规则
4.3.3模型深度
4.3.4模型的更新
4.4BIM管理的软硬件配置
第五章项目BIM管理的实施
5.1BIM应用的流程准备
5.1.1施工准备阶段流程
5.1.2施工实施阶段流程优化
5.1.3施工验收阶段流程优化
5.1.4小结
5.2空间结构优化
5.2.1三维综合管线布置优化
5.2.2构件碰撞检查优化
5.2.3精装图纸可视化模拟
5.3施工场地优化
5.3.1施工场地模拟
5.3.2逃生路线规划模拟
5.3.3布料机及泵管模拟
5.3.4临时建筑光照模拟
5.4BIM技术在分项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5.4.1幕墙工程
5.4.2装饰工程
5.4.3设备安装及材料优化
5.5BIM技术在三维出图和工程量统计中的应用
5.5.1三维出图
5.5.2工程量统计
5.6基于BIM技术的4D施工模拟
5.7基于BIM技术的5D成本控制
5.8BIM+管理平台
5.8.1管理平台构建
5.8.2管理平台基础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建筑学论文范文四: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本论文以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和国外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和国外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并基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的特点以及当前发展形势,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主要如下:(1)完成了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剖析。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建筑业形势发展和深化放管服的要求,制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指标调查问卷,为了获得较为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在调查问卷的的设计内容中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旨在通过其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对信用评价体系、指标提出建议,得到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增强问卷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初步形成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和部分二级指标。同时完成了对现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问题剖析工作。(2)优化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存在问题、前期调查研究等,邀请了26名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指标设置、信用结果应用、信息采集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打分,筛选出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9项。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确定了各级指标及其权重,构建了新的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3)建立数学模型来调整验证优化的信用指标体系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新构建的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保障不同等级企业之间可以相互竞争,构建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达到以信用评价结果来倒逼建筑施工企业及相关各方主体增强诚信意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利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及各方主体的业务水平和执业规范,提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结果应用上的管理水平。
钢梁安全绳设置示意图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建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2.1国外建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2.2国内建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3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1.4本章小结
第2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有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2.1信用、信用评价内涵
2.1.1信用
2.1.2信用评价及其体系
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行业及其信用内涵
2.2.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行业界定
2.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内涵
2.3相关理论
2.3.1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三维信用论
2.3.3契约经济学理论
2.3.4坏苹果理论
2.3.5染缸理论
2.3.6博弈论
2.4本章小结
第3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建筑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现状
3.1国外信用评价体系现状
3.1.1国外信用体系的主要模式
3.1.2国外信用指标选取研究
3.1.3信用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研究
3.2国内信用评价现状、评价指标选取及方法
3.2.1国内信用评价现状
3.2.2国内信用评价指标选取
3.2.3信用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研究
3.3本章小结
第4章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
4.1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现状
4.1.1统一的信用综合评价范围和标准
4.1.2信用信息收集工作机制
4.1.3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应用
4.2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问卷调查
4.2.1调查问卷设计
4.2.2调查问卷发放途径及对象
4.2.3调査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4.2.4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3H省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4.3.1制度依据不足
4.3.2信用基础差
4.3.3信用体系建设不够科学合理
4.3.4不能及时修订改进
4.4本章小结
第5章H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优化
5.1优化的原则
5.1.1评价体系优化的目标
5.1.2评价体系优化的原则
5.2评价体系指标的优化
5.2.1指标遴选及依据
5.2.2以专家访谈筛选指标
5.3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
5.3.1指标层次结构
5.3.2建立判断矩阵
5.3.3指标权重的计算
5.3.4一致性检验
5.3.5指标权重的确定
5.4验证优化的信用评价体系
5.5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主要工作
6.2不足和展望
建筑学论文范文五: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造价管理及设计方案优化研究
本文的研究从某油田公司实际需求出发,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对工程项目管理各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以MVC开发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为前提,以系统设计方案优化为目标,分别从算法改进、方案优化、BIM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多属性方案决策问题,优化了解决混合测度决策问题的优势度决策法,给出一组优势相关的定义对优势度求取方法进行改进,对改进后的方法从排序向量、优势向量、比较向量的特征进行排序方法分析,对其互补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并用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通过分析表明了改进方法的计算量小、精确性高、通用性好,实现了符合系统运行要求的优化算法,减低了对系统后台服务器的配置要求和运算负荷。(2)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地震易损性和倒塌安全储备能力。结果表明,安装防屈曲支撑和隔震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较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和倒塌储备能力均有提升,且当处于三种极限状态水平之时,安装隔震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最强,其抗震安全储备也最高,安装防屈曲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明显取决于防屈曲支撑布置的位置与数量。(3)分别分析了防屈曲支撑装置价格浮动50%和隔震装置浮动20%的变化参数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构件的价格变化导致其防屈曲支撑的数量及布置和隔震支座的参数选择变化对其原始结构的抗倒塌储备均有增强影响。(4)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在相同造价的前提下,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倒塌能力性能优化的设计方法。对于安装防屈曲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其抗倒塌能力以整体抗侧刚度、最小修正刚重比为设计参数,通过考虑防屈曲支撑的数量、位置、参数变化,得出防屈曲支撑需要平均分布至结构薄弱层,防止聚集至高层。抗倒塌能力会伴随着防屈曲支撑框架最小修正刚重比与整体抗侧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针对安装隔震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将水平减震系数作为设计参数,通过考虑隔震支座的参数变化,得出抗倒塌能力会伴随着隔震框架水平减震系数的减小而增强,且比安装防屈曲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强。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1.2.2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1.2.3BIM技术研究现状
1.3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4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决策算法改进
2.1引言
2.2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及算法问题提出
2.3优势度的求取
2.4排序方法分析
2.4.1基于排序向量的排序方法
2.4.2基于优势向量的排序方法
2.4.3基于比较向量的排序方法
2.5排序方法的本质研究及改进
2.6算例分析
2.7本章小结
3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研究
3.1引言
3.2减震装置与隔震装置及其原理
3.2.1防屈曲支撑及其减震原理
3.2.2叠层橡胶支座及其隔震原理
3.3基于相同造价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优化
3.3.1相同造价的概念及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设计
3.3.2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3.3.3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
3.3.4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震设计及验证
3.4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3.4.1OpenSees程序模块及其模型需求信息
3.4.2基于OpenSees的结构模型
3.5相同造价下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IDA曲线
3.5.1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3.5.2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确定
3.5.3结构损伤指标及倒塌判别准则的确定
3.5.4增量动态分析及其曲线
3.6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求取
3.6.1易损性曲线的计算步骤
3.6.2三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
3.7考虑控制装置价格变化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3.7.1考虑价格变化的地震易损性曲线
3.7.2考虑价格变化的倒塌安全储备分析
3.8本章小结
4基于相同造价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4.1引言
4.2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倒塌设计参数
4.2.1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整体抗侧刚度
4.2.2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
4.2.3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水平减震系数
4.3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
4.3.1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4.3.2隔震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设计方案优化
4.4安全储备系数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4.4.1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抗侧刚度间的关系
4.4.2倒塌安全储备系数与防屈曲支撑框架建筑的最小刚重比间的关系
4.4.3倒塌安全信备系数与隔震装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间的关系
4.4.4最强抗倒塌能力的加控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设计方法
4.4.5设计方法的验证
4.5本章小结
5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BIM技术融合应用
5.1引言
5.2采用的主要技术
5.2.1MVC框架
5.2.2B/S结构
5.2.3UML语言
5.3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
5.3.1系统可行性分析
5.3.2系统需求分析及用户角色设计
5.3.3业务模型建模
5.4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5.4.1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5.4.2数据库的建立
5.5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融合
5.5.1施工现场原料布局的管理
5.5.2建筑危险源识别
5.5.3施工现场入口秩序的管理
5.5.4施工现场详细零件的管理
5.5.5在项目完成阶段的使用
5.6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创新点
6.3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