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场所记忆之建筑设计研究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81320425520648
  • 日期:2020-08-0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本文是建筑学论文,本文通过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引用到建筑学中,挖掘了场所在当下社会认同与历史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将社会学“文化记忆”的概念引用到场所认知中,来帮助构建建筑学的场所记忆理论。从这些思考出发,本文做了如下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结论:①建筑学与记忆的保持有着悠久的渊源从古代仪式对于特定场所的选取,到古希腊时期记忆术对于“场景”和“形象”两大要素的运用,人类记忆的保持和传递始终呈现出与建筑学密切联系的传统。古代的雄辩家、当代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提高记忆或者认知记忆的过程中,都使用或者提及过建筑的模型与场所。这种关联是记忆在今天成为建筑学科热点话题的历史根源。②建筑学应该建立以“场所记忆”为核心的场所认知观念在今天的史学观念中,“历史”与“记忆”的边界已经在根本上被打破,“记忆”成为了历史的证据,这使得“记忆”在文脉中代替“历史”一词成为可能,因为它不仅可以表达对于过去意思的传递,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表达一种对于人类情感需求的关切以及过去和当下之间的作用关系。

.......

 

1绪论

 

“场所记忆”由“场所”和“记忆”两部分构成。首先“记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科学的记忆研究发展之前,记忆现象常被附以神秘主义的色彩。随着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记忆的认知从类型、工作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研究。中世纪修辞学家彭冈巴诺·达西认为,“记忆是自然壮丽而绝妙的礼物,我们以此回忆过去,接受现在,并借助它们与过去事物的相似性来思忖未来。”[27]诺伯舒兹对“场所”的描述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28]诺伯舒兹对于场所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空间”和“特性”,而“特性”也即“气氛”,是场所中能被人具体感知到的、需要描述的具体化的东西。场所的空间对应的是一种结构性,而特性对应的则是场所的意义和精神。诺伯舒兹对场所的理解深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影响,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诗人气息。结合“场所”与“记忆”的定义,本文探讨的“场所记忆”指的是:人由于自身活动产生或学习获得的关于某个场所的记忆,它可以从集体和个体两个层面来理解,关于“场所记忆”本体的探讨将在第三章进行。本文对于场所记忆的理论研究,从多学科的记忆理论梳理开始,第二章为理论建构部分,第三章为场所记忆本体研究,第四章为场所记忆要素及组织策略分析,第五章结合作者参与的重庆两江影视城项目,来对建筑创作中再现记忆的策略加以解析和说明。

.....

 

2场所记忆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2.1场所记忆产生与唤起的心理学基础
由于场所环境中的信息要素有着不同的类型,因此大脑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暂时的存储与加工时需要启用不同的存储子系统。我们在场所环境中经由视觉感觉到的刺激在注意的参与下进入到工作记忆系统的视空间模版中进行暂时的存储,并等待大脑的加工处理,视觉工作记忆可以对场所环境要素不同维度的属性进行保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等。由听觉产生的记忆与由视觉产生的记忆有比较类似的过程,听觉刺激也需要进入到工作记忆系统中进行暂时性的存储与加工,再经过模式识别加工处理而放入长时记忆。空间和言语信息的表征联系着不同的认知策略及神经机制。空间信息的表征依赖于空间选择性注意……而言语信息的表征依赖于语音复述功能。[29]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2.2场所记忆认知的历史社会学建构
二十世纪初,记忆的研究在多个学科的交叉影响下有了重大的发展。社会学率先对记忆的研究采取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产生了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两个集体记忆研究的视角,为历史学以及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研究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范式。尽管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学在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建筑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等领域中都时常提及“记忆”,但如果没有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支撑,单凭建筑学很难解释在当下的诸多建筑实践中,建筑创作总是致力于恢复场所记忆的意义所在,这使我们不得不开始用一些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建筑学与记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建筑与场所在城市发展与社会认同的建构中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与认同的重任?为什么建筑与场所直接与记忆产生了深刻的关联,成为了记忆的载体?
建筑学论文范文

......
 

3“场所记忆”本体理论研究........................................................................................31
3.1场所记忆的类型...............................................................................................................31
3.2场所记忆的特性...............................................................................................................34
3.3场所记忆的价值...............................................................................................................36
4场所记忆的要素及组织策略....................................................................................47
4.1视空间要素.......................................................................................................................47
4.2其它知觉与体化要素.......................................................................................................54
4.3符号化要素与事件要素...................................................................................................59
5重庆两江影视城设计解析.........................................................................................73
5.1项目概况与规划构思.......................................................................................................74
5.2场所视空间要素提取与空间营造....................................................................................76

......

 

5重庆两江影视城设计解析

 

5.1项目概况与规划构思
在城市建设方面,民国时期的重庆主城不断拓展半岛空间内的核心用地,主城范围进一步扩张至上半城及半岛以外的区域。而在建筑方面,由于外来人员大量迁入带来的安置问题、城市职能转变对于不同功能建筑的引入,以及西方建筑文化与技艺的持续传播,重庆城市建筑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也是构成重庆民国时期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尽管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它对于重庆城市发展以及城市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远未消失,今天的重庆作为西部唯一一个直辖市,其城市精神的确立与发扬脱离不开由民国时期的城市记忆结出的文化硕果。两江影视城站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将再现重庆民国记忆确立为依托于电影拍摄而修建的影视城的文化主题,一方面满足了影视创作的取景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城市记忆的恢复与传承提供了实景呈现与情感联想的场所,其立意与操作手法值得肯定。

 

5.2场所视空间要素提取与空间营造
山水记忆是重庆城市最为宏大的叙事背景,它贯穿于整个城市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演变。重庆地区早期的古人类活动均从山水环境中发生发展开来,原始时代的“巫山人”被发现于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旧石器时代的烟墩堡遗址和桂花村遗址被分别发现于丰都县境内的烟墩堡山梁上和长江岸边。[75]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是重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不变根基。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山水的记忆都如与生俱来一般自然地融入到生命之中,并永远地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山水记忆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中国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它将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共生、平衡有序的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山地建筑的营建中表现为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协调以及事物之间内在有机的联系。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间万物的规律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主体与配体间交相辉映,和谐共生而又意趣盎然的情景。

......

 

6结语
在当下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记忆”、“乡土记忆”、“地方记忆”等一系列与“场所记忆”相关的词汇成为了建筑学经常探讨的中心话题。不仅建筑学专业,甚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场所对于记忆的传承作用也并不陌生。尽管场所是记忆保持行之有效的载体这一原理在今天的建筑实践中有大量实际运用案例,但相较于记忆的研究在其它学科中的发展,建筑学的记忆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呼唤场所记忆回归的建筑创作需求,建筑学急需加强自身对“场所记忆”的认知,并由此发展出本学科关于“场所记忆”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创作实践。因为“记忆”总是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而所有的经验、教训、观念、传统都只有作用于人才有意义,“历史”在这一点上却只是外化于“人”的一个概念。而“场所记忆”恰好是这样一个概念,它能够贯穿于从自然环境到人工建造,再到人本身这三个层次的场所环境,代表着人对于场所集体的或个体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认知与体验,织补起以“历史”为核心内涵的“文脉”在由场所的层面过渡到人本身这一层面的时候发生的介质断裂。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建筑学提供以“场所记忆”为核心的场所认知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