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学的毕业生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设计部门从事各项设计工作,在房地产部门从事建筑策划与管理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 绪论
1.1 缘起
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及机动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对高效率的片面追求导致了城市用地蔓延、交通发展模式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人车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空间尺度的快速扩张得益于汽车交通的蓬勃发展,也成就了现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尺度宜人、适合步行的传统城市也在离我们渐远。在效率至上的今天,片面追求城市的“快与大”而忽视了人性关怀,必然造成了城市空间尺度与人性尺度的失衡。城市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载体与产物,既需要车性尺度空间提供的高效率来加强区域联系,实现物资的快速流通,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保证城市的高效运转。同时也需要适宜慢行的小尺度空间以满足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城市活力。如何保证人车尺度的相互交融,使高效与人性共融,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人与城市之间最切身的接触存在于以慢行速度行进时对城市的体验中。当以 4-5km/h 的速度行走时,行人能够以舒适的节奏观察周围发生的活动,以这样的速度为尺度营造的建筑有着小空间、紧凑、注重细部的特质,给人以丰富的、深入的感官体验。当以车行速度行进时,我们观察周围活动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这种高速行驶要求空间大型且稳定可控,同时,为便于驾驶员和行人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所有信号、符号都加以简化且放大,建筑从远处即可被看到,但只有总体概括性的感知,缺失细部和具体化的感觉体验。换言之速度和我们观察与理解事物的机会是成反比的,因此,慢行行为及其产生的停留活动使得人们能够感知城市空间的细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面临着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尺度失衡、社会公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变“大”、变“快”的趋势不可逆转,立足于城市当前尺度失衡:新城区尺度过大、缺乏特色,老城区环境恶劣、交通拥堵等现象,通过将“双尺度”理念与慢行系统的结合,试图将慢行系统作为药引拉近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扭转车性空间与人性空间的对立关系、重塑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推动我国慢行系统的发展趋于完善与实用。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如下:1.分析整合涉及“双尺度”观点的相关资料,为慢行系统规划提供理论依据;2.归纳总结现有的慢行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深入解读案例,探寻“双尺度”与慢行系统的结合点;3.将“双尺度”与慢行系统相结合,探寻“双尺度”理念下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4.利用已知的研究结论,具体探讨现行有效的“双尺度”理念下许昌市慢行系统的构建对策。
........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关于尺度的概念综述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尺度,即“以尺为度”,“尺”是测量客观事物的工具,“度”体现的是人的感受、认知等主观心理活动。尺度的出现伴随着物质形态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等)衡量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因此,“尺度”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评价方式之一。城市的尺度也是如此,行走于城市之中,穿梭于建筑之间,我们接触的是物化的城市,在这里,人的视觉尺度、行走尺度等等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内容也被涵盖在人的尺度的概念中。建筑的高矮、大小、形状、排列组合能使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空间感受,新老城区的差异也能使我们体会到尺度的不同带来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尺度可以表达雄伟壮观、亲切近人、精致细腻等不同的美感,可以说,尺度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人是尺度感知的原点。因此,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怀人的真实感受,确定合理的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
2.2 关于“双尺度”的相关研究
2.2.1 城市街道空间尺度演进
我国城市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城”到“城市”,再由传统城市到现代城市,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其空间尺度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复杂的过程,由于城市尺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以及环境小品等各种物质形态都是反映城市尺度的一方面,因此城市尺度的概念较为宽泛,是一种综合的印象。下面选取几个时间点对我国城市街道格局及尺度的发展演进作一个简单的阐述。西周时期形成了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周王城规划制度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以及“环涂七轨、野涂五轨”,从该记载中可以看出,周王城的道路系统以垂直相交的经纬涂为主干,用来划分地块、交通联系(见图 2.1、图 2.2),“轨”即车辙,周制约八尺,是道路宽度的度量单位。沿城墙布置“环涂”,城外有野涂与城内道路衔接,各级道路宽度总体呈现市内道路>环城道路>城郊道路。《周礼·考工记》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古城营建的基本范式,对我国传统城市的礼制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封建时期,城的经济职能日益凸显,逐渐由“城”转变为“城市”。城市规划制度在旧的营国制度上进行革新,使其更能适应封建社会形态。
..........
3 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23
3.1 当前我国城市慢行系统问题分析...... 23
3.2 国内外“双尺度”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案例............ 28
3.3 本章小结............. 33
4 基于“双尺度”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 35
4.1 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与构成要素.......... 35
4.2 “人性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42
4.3 “车性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49
4.4 “双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55
4.5 本章小结............. 65
5 许昌市慢行系统案例.......66
5.1 许昌市“双尺度”解读........... 66
5.2 规划目标与策略............ 74
5.3 慢行系统规划..... 75
5.4 本章小结........... 103
5 许昌市慢行系统案例
5.1 许昌市“双尺度”解读
许昌市是在宋朝的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7 年京广铁路开通前,城市的发展一直是围绕护城河的范围缓慢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前,城市规模缓慢扩展,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面、南面和北面,与城市生活夹杂在一起。自1995 年到 2005 年,城市继续集聚发展,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北面工业的发展较快。自 2005 年到 2014 年,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迅猛,主城区基本形成包括魏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等行政单位,呈多组团、连片发展格局(见图 5.1)。旧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城市功能交织。主城区中部为居住区、北部为尚集产业集聚区和魏都产业集聚区、东南部为东城区产业集聚区、西南部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内居外工的发展态势,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迅猛。《许昌市总体规划(2015-2030)》提出构建“紧凑、集约、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一核两心、一轴三廊,绿环五片、组团发展”的“丰”字形空间结构。城市用地功能较为混合,各组团规模适宜,按照组团城市的发展规律,组团城市内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将延长,以组团内部出行为主,组团间出行出现增长趋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居民机动化出行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和电动自行车出现增长趋势,中心组团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高于周边组团,周边组团短距离出行比例较高,自行车出行扮演重要的角色。
........
结论
现代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特征之一在于其尺度的多样性。传统城市往往具有单一的、亲切的小尺度特征,建筑与道路以近人的尺度进行营造,街道是承载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现代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激增、现代规划主流思想的影响以及建设技术的提高等因素,现代城市往往具有多个空间尺度层级,并倾向于向大尺度空间的发展趋势,人性尺度日益受到忽视,城市空间呈现出消极与冷漠的态势。这种趋势从人车对城市空间主导性的转换可窥一二。从保证城市的经济增长与高效运转的角度来看,机动化交通必不可少。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慢行交通具有保持城市活力和环境友好的优势,且慢行出行方式在我国仍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旨在利用两种交通方式的互补优势,协调人车对立的关系,营造既协调“车性尺度”又体现“人性尺度”的慢行系统。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p#分页标题#e#
1.首次将“双尺度”城市理念与慢行系统规划结合在一起,对经典的“双尺度”城市案例的总结发现,完善的慢行系统是实现“双尺度”城市营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现代城市空间至少存在“人性尺度”与“车性尺度”等多种尺度层级,但人、车尺度之间并非和谐共存,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呈现此消彼长之势。现实生活中,慢行者与驾驶者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相互转换的。依据对立统一的规律,从观念上转变车本位的指导思想,在完善车行空间的同时,也应注重人行空间的塑造,真正落实以人为本,避免城市交通的多样化走向式微,从不同层面协调两个尺度之间的矛盾,实现人车的平衡与共融;
3.针对不同尺度空间的特征,提出在“人性尺度”层面,慢行系统的设计应侧重于通勤、日常生活、延续城市文脉的功能;“车性尺度”层面下,慢行系统的建设多围绕衔接机动交通与休闲游憩的功能。依据不同的功能要求,构建适合不同尺度层面的慢行系统,实现在当前大的“车性尺度”中注入小的“人性尺度”,促进各尺度空间内人车和谐共融;
4.最后基于“双尺度”层面提出适当的土地功能混合是实现慢行通勤出行的必要条件,“双尺度”街区有利于人车尺度间的衔接与过渡,并通过结合绿道的慢行系统实现不同尺度空间的过渡、贯通与融合,促进“双尺度”城市的构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