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1章 绪论
1.1课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课题提出
始于 2013 年的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的发掘,揭开了金代建筑在吉林省深入研究的新篇章,填补了中原地区以外金代高等级山祭建筑研究的空白。笔者有幸深入长白山神庙遗址考古现场、参与山门考古发掘,通过调研与实地测绘,获取第一手资料,于此进行深入探讨。现代针对金代建筑的深入研究,多立足于山西等中原地区的建筑实物与遗址,吉林省内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故本文希望通过对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复原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原之外、女真族故土东北地区的金代建筑,补充吉林省古代建筑的研究,同时也为金及同时期宋、辽、西夏的祭祀建筑及中国古代山岳祭祀建筑研究提供相应资料。综上,选定本课题。
1.1.2研究背景
1.1.2.1理论背景
以中国古代建筑为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及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研究可追溯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经朱启钤、刘敦桢、梁思成三位先生的开拓与发展,逐步形成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刘梁体系,并在建国后步入对该体系的继承与开拓阶段。此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开始向古代建筑史、断代史、城市史等方向多元化发展。本文研究对象处于金代这一古中国大地上多民族政权并列时期,在现有古代建筑理论研究及建筑史学研究体系中,位于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宋辽金西夏时期。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补充与完善吉林省古代建筑史理论体系吉林省古代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古代建筑史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其研究略显不足。本文希望通过对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的研究,补充与完善吉林省古代建筑史理论体系。(2)深化金代建筑形制研究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是我国中原地区以外首次发现的、保存良好的金代高等级山祭建筑址,其柱础、墙体等遗迹清晰,具备建筑形制研究的条件。其建成时间(金世宗大定年间,1174 年)处于金与南宋议和、金进入鼎盛的时期,由于政局较稳定、经济繁荣,该时期所修建的官式建筑,代表了金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技艺,对研究金代建筑形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希望通过对其形制的解读,为金代建筑形制研究提供实物资料,补充与深化金代建筑理论研究。(3)为遗址后续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该遗址进行复原研究,提出相应的复原设计,为今后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
.........
第2章 金代祭祀文化研究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3],祭祀是礼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礼制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祭祀活动作为中国古代礼制体系的核心内容,被视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在历经原始社会的原始自然崇拜、文明社会多次朝代更迭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糅合,逐步形成规制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中国古代独特的祭祀文化体系。
2.1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中国的祭祀并非宗教,而是一种礼教习俗,虽保留原始的形式,但其内容和意义都是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5]。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是“礼”及礼制的体现,是一种社会秩序的体现,是以礼仪祭祀的形式表达一种观念达到教化手段。在祭祀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最终形成相应的在保留许多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下的祭祀制度及祭祀建筑,二者成为国家体制、礼仪政教的象征,具有一定的政治烙印。远古时期的祭祀源于鬼神思想,其后逐渐产生自然崇拜,最终逐步形成兼具礼制的完善的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国古代祭祀的内容大体概括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自然神祇祭祀主要以自然神祈、天地山川为主,人文神祇祭祀主要为社稷祖宗、帝王、先贤等。对自然神祇的祭祀最为古老,来源于原始自然崇拜。而人文神祇的祭祀,则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及民俗发展而逐步出现的。
.........
2.2金代祭祀文化
金王朝是由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宋、西夏两政权并立多年,因此金代祭祀文化在保留其原始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山川神灵崇拜”的观念的同时,糅合中原文化,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剧烈的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金代祭祀文化大体以金三次迁都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 2-2)。第一阶段为初创期,即金初海陵王迁都之前,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时期,该时期以女真族本族祭祀文化为主,并开始出现糅合中原祭祀文化的先例。第二阶段为全盛期,即金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后,世宗、章宗时期,由于世宗停止征宋,大力推行文治、大兴礼乐,国家神祇体系在该阶段得以正式确立与完善,该时期祭祀文化在历经折中与兼容并蓄后,独具女真与汉双重特色。第三阶段为停滞期,即金后期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由于内外政治局势及军事局势的双重影响,金代祭祀文化进入停滞并渐衰落。综上,金代祭祀文化历经漫长的建设与发展,在女真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折中中,形成儒家礼制与萨满崇拜两种思想相结合的独具特点的金朝祭祀文化体系,在我国的祭祀文化史中占有一定地位。
.......
第3章 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形制研究......28
3.1 遗址概况...........28
3.1.1 区位与自然环境.............28
3.1.2 历史沿革....29
3.1.3 考古发掘情况.......32
3.2 遗址现状陈述 .............34
3.3 选址分析...........53
3.4 建筑群总体布局分析............56
3.5 单体建筑平面形制分析........59
3.6 排水系统分析 .............64
3.7 营造技术分析 .............68
3.8 建筑装饰及色彩分析............70
3.9 小结.........70
第4章 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复原依据......71
4.1 复原资料...........71
4.2 复原尺研究.......80
4.3 小结.........89
第5章 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复原设计......90
5.1 复原原则与复原方法............90
5.2 复原依据与复原步骤............91
5.3 建筑群总平面复原设计........92
5.4 山门遗址复原设计......95
第5章 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遗址复原设计
长白山金代皇家神庙现仅存基址,地面以上木构架部分已不复存在。本章的复原探究将在复原原则的把控下,制定合理的复原方法,依靠详实的复原依据及具体的复原步骤,完成对遗址整体布局及单体建筑的复原,最终以山门为代表,进行详细的单体复原设计。
5.1复原原则与复原方法
本文将复原方法设定为,依托遗址平面测绘数据,采取尺寸制与材份制共用方式,使用复原尺,结合复原定式及《营造法式》、有指向性选取的复原资料,完成复原设计。复原设计将从总平面复原及单体建筑复原两部分进行。总平面的复原因遗址保存较好,建筑阶基、墙体及柱础较为清晰体现其廊院格局,故该部分可基于遗址考古资料与数据整理完成。单体建筑的复原因地面以上木构架部分已不复存在,故参照《营造法式》中所记“定地盘——定侧样——定正样”的工程顺序,采用“自梁以上为上份,地以上为中份,阶为下份”[68]的方式,将单体建筑分为上份、中份、下份三部分,运用复原尺转换文献记录,结合复原资料,按从地盘(平面)到侧样(构架)再到正样(立面)的步骤,完成单体建筑复原。
........
结论
本文从建筑学视角下的古建复原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田野考古学、建筑考古学、历史文献考证、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立足于金代祭祀文化研究及遗址现状分析,对长白山神庙形制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复原资料,完成复原尺研究,并通过复原尺、复原资料共同完成复原设计,最终通过复原研究过程,得到以下结论:#p#分页标题#e#
一、金代祭祀文化方面金王朝借鉴中原地区的祭祀体系与祭祀制度,并融入本族原始信仰,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国家级祭祀制度,建庙祭祀长白山,便是该点最直接的体现。
二、神庙形制方面
(1)选址独特
首先,望祭轴直指长白山主峰及两峰缺口,并与“倚丘面山、三水环绕” 、 “望山、顺水”的山水格局形成望祭轴顺水的形式,与南岳庙望祭形式相近。其次,其选址基于金代交通线,形成特有的祭祀之路,对清代祭祀长白山产生一定影响。
(2)总体布局
采用中原地区国家级祭祀建筑群核心祭祀区典型的回廊式、三殿沿南北轴分布、中后两殿呈工字殿的形制,并与外部环境存在山水轴、遗址本体存在祭祀朝拜轴与祭祀仪式轴。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