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是建筑学的最终目的。建筑设计是一种技艺,古代靠师徒承袭,口传心授,后来虽然开办学校,采取课堂教学方式,但仍须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首次出现能源危机,人类逐渐意识到能源储量的有限性,粗放式能源发展的弊端已越发凸显,能源危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据估算石油将在二十一世纪中期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预计在六、七十年之后枯竭;煤的储量估计也只能维持两百年左右。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2006 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被取代。随着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标准,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以推进节约型资源为契机[1],使校园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科学观测表明,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v上升到二十一世纪初的 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明显上升。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厄尔诺现象更加频繁,两极冰川融化,冰盖时间减少,二十一世纪初海平面的年平均增长量为 1~2mm,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海平面上升造成大量人口迁移,带给生态环境极大破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如果不采取缓解温室气体的措施,到 2100 年,海平面将增高 50cm,这将给土地资源紧缺的中国带来巨大损失。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全世界范围内都展开了可持续发展运动。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哈佛被认为是美国最早、最广泛开展绿色校园(Green Campus)的大学之一,其绿色行为获得了美国各界的高度赞扬及认可,其绿色行为可以追溯到 1991年,那年哈佛环境委员会成立,全校范围内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相关活动及学术研究[4]。创立了绿色校园推进组织(HGCI),它是一个跨专业的组织,采用矩阵式双重汇报制度,既向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又向联合主席汇报,HGCI 建立了基于商业化基金运作,便于全校参与及学习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无利息的环境信贷基金,只要大学成员被该节约项目确认,能获得至多 5 年信贷扶持。1993~1998 年试验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这一机制累计资金达到约 240 万美元,投入到三十二个环保项目中,投资收益率高,每年可节约投资成本 88 万美元;二是 HGCI 建立各学院参与制。哈佛校园建设的最主要特点是公众广泛参与机制,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建立了为公众服务的平台,HGCI 与学校大部分老师、学生和职工共同工作。有咨询团队、工作团队和指导团队辅助实施,各方人士可以登录信息分享平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与意见指导以及对项目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的定义在国内外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过程,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2013 年 4 月出版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对绿色校园的建设从以下四个阶段展开分析:1.规划阶段,考虑校园选址及校园周边环境;2.设计阶段,严格控制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3.施工阶段,保证节材与材料资源的利用率以及采取绿色技术进行施工;4.运维阶段,采购与校园功能相适应的“硬件”及“软件”设施,保证各功能区的采光、通风、湿度、热岛效应等符合校园建设的标准。欧美著名高校大学领导人成立的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eaders fora Sustainable Future,ULSF),将绿色校园定义为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承担起保护和增强人类健康以及维护生态平衡责任的校园,将积极致力于人类的当今和未来,在生态和社会层面上所面临的挑战以知识的形式传递给公众[11]。从上述绿色校园的内涵可知,绿色校园的建设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绿化,更体现在一种“绿色理念”和“绿色思维”,乃至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
2.2 绿色校园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2.2.1 绿色校园的评价体系
绿色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国内校园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参照新建、改建、扩建的绿色校园评价,编制评价体系。本文从新建的绿色校园的角度加以分析及评价,以达到校园单体建筑各功能区的标准,从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管理,绿色教育,绿色人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绿色校园的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与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及教育推广七大部分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12]。
.........
第 3 章 绿色校园建设模式研究............ 19
3.1 规划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研究 ....19
3.2 设计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研究 ....24
3.3 施工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研究 ....39
3.3.1 施工阶段绿色校园建设问题..........39
3.3.2 施工阶段绿色校园建设原则和方法........41
3.3.3 施工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43
3.4 运维阶段绿色校园管理模式研究 ....46
3.5 本章小结.....52
第 4 章 保证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溢价效应的制度体系分析....... 54
4.1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54
4.2 建立和完善绿色校园建设制度体系..........55
4.3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58
4.4 其他体系建设.......58
4.5 本章小结.....59
第 5 章 绿色校园建设案例分析............ 60
5.1 工程概况.....60
5.2 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实践分析............61
5.3 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应用的溢价效应分析 ...........78
5.4 保证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溢价效益的对策 ...........82
第 5 章 绿色校园建设案例分析
本文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为例,分析该校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关于校园整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四节一环保”、运维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规划阶段解决传统校园盲目规划的问题,以及造成土地的的浪费或建筑容积率太小的现象;在设计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校园建筑一体化设计,既节约了建筑空间也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在施工阶段做到节材、节水,减少噪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在运维阶段减少因管理不当或设备不正当运行造成的能耗利用率降低。当前十九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人文文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双一流”建设之际,可持续校园的建设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然而,能源资源消耗在学校全生命周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逐年递增,存在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前沿,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本校的能源科学合理的利用,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合理分配现有资源,对社会起到示范效应,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1 工程概况
新校区位于北纬 44.00°,东经 125.21°,校园占地面积 65.5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34 万平方米[23],建设用地选为市郊荒地,完全是从零开始规划,给了学校很大的自由规划度和设计空间,虽然校区离市区比较远,但一出校门也有便利的交通,方便师生的出行也给校园的建设带来了充盈的土地资源,满足各功能区的建设,保证了学校设施的齐全。最近几年由于政策导向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大对“老”“旧”“散”的改造也给绿色校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本章通过如图 5-1 所示绿色校园建设分析图,对校园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更加明确绿色校园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总结
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现状,得出绿色校园发展大部分仅仅处于绿色校园绿化阶段及局部建筑节能降耗阶段,没有从校园的整体出发,没有从校园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建设绿色校园,本文对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四个阶段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探索规划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有助于解决高效、多元的校园规划原则与开放动态校园,逐层深化的校园布局格调,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增加校园规划的合理性,同时向可持续生态发展努力。设计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是为了适应区域气候条件的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既节约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将定性化绿色校园向定量化绿色校园转变。施工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有助于校园空间改造建设和构建校内外一体的大生态园林景观的环境建设,因地势而异的场地布局,因进度而异的材料供应,因功能而异的空间设置。运维阶段绿色校园建设模式以设施管理为主的运行机制,科学制定“软”“硬”件设施的保养维护计划,降低在运维阶段的能耗。加大对运维阶段能耗的分类分项监测,为节能降耗做出理论指导与管理目标,注重拓展适宜性和信息智能化为主的绿色校园创新视角。本文是一篇交叉学科为主的论文题材,涉及给排水、暖通、材料、管理、土木等学科,由于知识面所限,不能尽善尽美完全概述;数据检索能力不足,导致数据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能将绿色校园与传统校园做充分的分析比对;数学功底欠缺,虽分析了吉林某民办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全过程的建设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绿色校园全生命周期建设涉及的各方面数据支撑,同时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案例数据不完整,未能得出定量化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需在今后通过以上各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和学生相互协调,不断地完善绿色校园建设,从节地(场地布局、建筑容积率)、节水(中水、雨水、市政供水)、节材、节能(风、光、电、地热、湿度、温度),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做到为社会减负,对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所涵盖的内容由定性化向到定量化,精细化转变,建立标准化数学模型,为今后的校园建设更加精细化的指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p#分页标题#e#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