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城市规模框架逐步扩大。根据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历年数据对比统计分析,城市用地逐渐提高。[1]这就显示出原本的城市建设用地已不再满足发展的需求,致使临近城市外围边缘的农村土地及宅基地就相继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用地,也将会在城市化发展形式过程中逐渐瓦解,农村生活方式也在向城市转变,因此在城市进步过程中首要解决的焦点就是农民的回迁安置区。政府为了能够改善大众群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也兼顾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环境的提高,使城镇化空间营造粗略式的放大,也因此严重忽略了地域特色和乡村传统文化,以及农民对本土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和适应能力,导致基本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方式不再满足于农民需求。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建设规划中,尤其是具有回迁性质的住宅区,在设计上更加忽略了回迁者心理、生理、行为等因素的需求,而只是照搬城市中的小区样式进行设计,从未考虑村民到居民角色过程转变的适应性,反而使得回迁者常出现回而不适的现象。因此,如何满足失地居民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增强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和适应度,以及对带入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回迁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这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村居民在被城市化推进的回迁居住区环境中生活和原本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会产生许多矛盾冲突甚至社会冲突,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由自给自足变为依赖消费的身份转换,这样使得回迁者经常出现不融入、不适应、文化差异大的现象,从而对其生活、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诚如学者所言,“失地农民从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变到现代化工商业的生产方式之间是有冲突的,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2]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乡文化融合的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长春市内回迁小区居民的自身特点需求进行分析,对回迁居住区所存在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城乡文化相关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总结出满足回迁居民心理、行为、风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科学化设计出专属于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居住区,构筑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回迁小区。根据回迁居民对外部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进行空间营造,提高增强回迁居住区空间功能的使用率,能够更好的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让乡村文化汲取城市文明,城市文化也要吸收乡村中的传统精华与乡土气息,去除糟粕,存留其精华之处,进而共同建设处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小区。
........
第 2 章 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相关知识与理论概述
2.1 课题相关概念解析
2.1.1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指农民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方式,从而形成的农村村落文化,也是农民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等心理结构的具体表现。[7]在实际意义上乡村文化指农业文化,是农民这一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下,用最基础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用辛勤劳动获得的劳动成果;在狭义上是指以农民这一主体,在农村群众中表现的村落文化,也就是农民所体现出的行为举动、价值观念、生活交往等表象,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结构最深层的反应。(见图 2-1)乡村文化相比较城市文化而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两者只有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别而没有性质上的异同。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地基,是连接传统文化的传送点,也是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按照自身的行为准则来表现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并发展理想的追求。乡村文化体现在物质生活和民俗风情上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并反映出农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原则和人生理想的认知以及追求的方法,这是农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所要依靠的精神支柱。相较于城市生活的狂野、复杂与多变,乡村生活凸显出了更多的诗意与温情,它不仅承载着乡音、乡情和古朴的乡土生活,还具有恒久不变的传统文化价值。即使在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村落消失量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就会从此消亡,而恰恰相反的是,乡村文化更加需要人们的提倡与传扬,让人们懂得乡村的稀缺换来的依然是很珍贵的文化。
........
2.2 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文化生态学,从学科角度和来源上讲,是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文化学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文化学是研究对象,而生态学则是研究方法。[11]文化生态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文化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也是文化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人类是整个环境生命网中其中之一的部分,与其他类同环境生存的物种构成这个生物圈,而在这个总的生命网中加入文化元素,建立起具有文化层面的生命网。生物层面和文化层面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构成结构体态,并逐渐形成一种同生共存的关系体系。在大量文献的搜集与实地调研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环境认知是人类文化识别和理解环境的方式,人类只有在与生态环境适当地互动时才能生存。[12]环境认知不仅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样对文化的形成也产生影响,因而就会形成不同文化的类型和模式。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生态学也在不断完善更新中,之后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使得文化生态学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多样性。通过对生态学原则和概念的研究发现,生态学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人文和生物科学、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等,其中文化生态学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和建筑设计方面有着突出的指导作用。随着近些年建筑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掩盖了历史文化脉络,随之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因此文化生态学理论深受广大学者的青睐,并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相关领域中也经常被运用到。文化生态学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够很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交融,不断融入地域文化并对建筑空间中形成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构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能够进行保护,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
第 3 章 城乡文化对回迁小区居住环境的影响分析............26
3.1 城乡文化融合的路径............26
3.2 城乡居民文化差异及其表现.........28
3.3 城乡文化差异对居民居住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分析......... 38
3.4 回迁小区居民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居住环境关系分析.... 43
3.5 本章小结.....46
第 4 章 长春回迁小区现状问题解析与对策...... 47
4.1 长春城市概况.....47
4.2 长春回迁小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9
4.3 长春地区回迁小区环境改造设计策略...........53
4.4 本章小结....55
第 5 章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改造设计........... 56
5.1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6
5.2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63
5.3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改造设计实践...........66
5.4 本章小结....77
第 5 章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改造设计
5.1 长春“南城家园”小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小区概况
农民新居“南城家园”为长春市中第一个规划面积大,建设较为完整的回迁小区,由长春市新星宇集团和建工集团共同建造,为了保证农民有更好的居住水平,周围采取了先回迁后拆迁政策。始建于 2009 年,2010 年建完,规划占地面积为 22.17 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 53.67 万平方米。位于南关区明珠街道办事处光明村,城市的东南方向。小区东起规划至华明街,南至金宇大路,西起规划前进大街,北至盛世大街,交通十分的便捷。周边设施有实验学校和高档小区,小区内部设有幼儿园,方便孩子上学。由于回迁小区处于市区边缘位置,周围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缺少大型的购物商场,相关的医疗服务中心,以及金融服务行业也不够健全,小区不属于学区房,在孩子面临分校区上是一大难点,这些问题阻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需要改善。(见图 5-1)#p#分页标题#e#
.........
结论
通过参考众多文献和归纳整理相关资料,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解读城乡文化融合和回迁小区空间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论,深入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回迁小区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在城乡文化融合背景及居民的生活习性下进探究。通过对两者的结合研究,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小区内部环境缺少居民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的延续及乡村文化特色,因失地居民得不到空间满足对小区生活会产生不适应,居民固有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与城市文化生活产生排斥。
(2)城乡文化融合与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紧密相连,城乡不同文化结合作用下产生的地域文化、城乡特色、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生态与回迁小区环境设计联系密切,具体表现在建筑的外观形态、空间功能的构成以及景观空间的营造。通过对长春“南城家园”回迁小区环境改造设计具体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在对回迁小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居民来源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回迁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提出长春南城家园回迁小区环境改造设计的方法和路径,进行回迁小区文化特色空间环境构建研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