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生态建筑学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人工生态系统过程中,应实现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原则。所谓能量流,即能量流动,应包括太阳辐射的平衡,温度的平衡及风能、水能的集聚与转化等;而物质流,即物质循环,应包括一切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选题背景
北京,中国首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可以代表整个东方世界文化还撑起了 14 亿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世界现代文明咄咄前进,这带给北京的不止其流失的文化底蕴,还有首都的空间格局等。北京老城是老北京文化的主要支撑点,对老城的保护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北京的城市符号有很多,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莫属其棋盘式的道路网还有典型的一条条胡同、街巷等,这些不同的符号共同铸就了北京的历史韵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 2015 年中央政府在城市会议特意提出的要求,这个是为了适应目前我国新常态的主要措施,也对城市转型和人居环境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5 年,在北京举行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强化城市设计,将城市修补工作列为工作重点”。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城市修补”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已经开始,同时还标志着我国的城乡规划此时要开启全新的时代,它的理念有了特大的变化。“城市双修”是在我国目前经济情况下,为了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思想 。城市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持城市的发展。所以,“城市修补”理论在研究历史街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推行“城市双修”理念,住建部在 2017 年颁布了三条意见,分别是《关于将福州等 19 个城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这些意见、通知等为我国推行“城市双修”制定了目标,下达了任务等。政府想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方式来解决拖累城市发展的“城市病”,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
1.2 研究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已历时多年,相关概念也不胜枚举,但在我国常见的有“历史地段”、“构筑物”、“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街区”等等。西方国家相关工作历史更加悠远,邻国 Japan 有“历史风土保存区域”、“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等,欧美等国有“historic site”、“historic district”、“historic area”等。要想深刻理解和保护历史街区需要对国内外相关概念做完善整理与学习。⑴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王瑞珠所作的《国外历史环境保护和规划》中将“历史地段”这一概念一分为二,分别为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风貌地段。他指出:“文物古迹地段应是文物古迹或是遗迹集中分布的地区同时还包括其周边环境所在地段”,这一理解对应了《雅典宪章》中所定义的“historic site”。文物古迹地段的保护已经按照我国现行管理制度被分别列入相应的保护体系,如文物保护体系、风景名胜保护体系等,立法问题已基本解决。历史风貌地段强调的是反应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特色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地段中并不是每一栋建筑都具有文物价值,如传统商业街、古镇、古村及城市的古城中心区等。对应《内罗毕建议》中的“历史街区”和《华盛顿宪章》中的“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主要内容。英文 historic district 与此较为接近。历史风貌地段很多是强调风貌的景观特征、景观构成因素和历史价值体现。相对于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不仅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忠实载体,而且依然继续承担着现今社会生活的功能,往往是人口较为密集、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的地区。历史街区是在历史风貌地段的基础上,强调生活的真实性、风貌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和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其在保护更新的思想和方法上与历史地段有很大区别。
...........
第 2 章 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双修”理念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城市双修”理念
2.1.1 “城市双修”理念的源起及发展
2015 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与提倡城市修补,“城市修补”的概念首次出现。而这一概念的确立也标志着我国在城乡规划建设上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的理念的产生也将带来新的变化,进一步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出现了关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定位,提出了全国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任务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城市双修”最终是为了治理“城市病”,改善民生。这是我国当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新的理念应用到城市的历史街区,有利于改善该街区的发展状态。基于此,“城市修补”理论在研究历史街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城市修补一词最早源自美国一场改造运动。1996 年美国波特兰市一部分市民发起一场社区改造的活动,参与人员在社区布置了大量公共空间,并赋予这些空间当地元素,例如在街头的墙体彩绘,社区角落的各式特色花园等。城市的无限扩大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开始由增量型转为存量型规划,大量针对旧城区改造的理念相继提出,值此背景下,“城市双修”开始被大量关注。国外的“城市修补”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在城市规划学科领域,也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社区自发性的活动。例如:2007 年,德国设计师倡导执行的“修补市容计划”,即用乐高体块填补城市街头的破损处。这也是“城市修补”很微观的部分。国内的“城市修补”理念主要是应用在城市规划学科。2015 年 5 月,在三亚的“城市病”的综合整治和城市转型提升的背景下,俞孔坚提出了“双修”规划理念——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修补”理念是城市建设转型新的探索。
..........
2.2 “城市双修”国外案例分析
1999 年,东京都知事石原裕太郎和 JR 东日本铁路松园社长对东京车站更新设计书取得共同认识,启动了大手町的更新开发。日本中央政府决定将基地内的政府单位迁出,成为一块国有土地,作为连动式更新的筹码,正是都市更新接力赛成功的关键。日本学界专教也投入设计,由日本都市计划研究学会组成——东京车站周边再生整合研究委员会,伊藤滋教授任委员长,提出报告。稍后东京政府以此为基础,正式发表东京新都市改造愿景,提出三点:(1)保存原有城市格局,通过城市修补,更新修补大手町内车站建筑及开发八重州广场周边,以此二地区为核心,创造符合首都东京的景观风貌。(2)交通功能修补,强化东京中央车站国际都会交通节点功能,提升站前广场空间品质。(3)基础设施修补,提供民间参与都市中心地区建设的机会,以解决都市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强化都心发展活力。大手町地区于 2003 年展开都市再生协商会议,两年后进行拆建工程,2009 年完成第一栋更新建筑。40 位大手町土地所有人在开发推进协会及东京都和千代田事务局共同组成大手町地区再生推进会议,提出大手町连锁型都市再生计划,由数个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以种子基地为筹码,连动接力更新。为了鼓励民间地主与企业共同参与,修订了建筑基准法相关规定,放宽该地区的容积率至 1.3,并将原 31 公尺的建筑高度,放宽至到最高 200 英尺。2001 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上任,将都市再生政策提升为国家级战略目标,更为日本城市再生提供强大的动力。大手町地区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官方、民间、学界达成共识,区内更新工程得以启动。
.........
第 3 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原则与策略...............31
3.1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性.............31
3.2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困境.....32
3.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新趋势......35
3.4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城市修补”策略...........37
3.5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生态修复”策略...........38
3.6 本章小结.......40
第 4 章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41#p#分页标题#e#
4.1 大栅栏概况....41
4.2 整体风貌格局............48
4.3 建筑现状分析............50
4.4 街巷胡同空间现状....58
4.5 交通现状分析............59
4.6 生态景观分析............63
4.6.1 古树名木现状..............63
4.6.2 绿地系统现状分析......64
4.6.3 街区胡同景观分析......64
4.7 商业发展模式分析....64
4.8 街区现状人口规模....65
4.9 本章小结.......66
第 5 章 “城市修补”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应用研究.....67
5.1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实行“城市双修”的目的........67
5.2 整体街区分级管控....68
5.3 “城市修补”之建筑保护更新..........69
第 6 章 “生态修复”在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应用
6.1 “生态修复”之绿化网络
增加小型场地数量,鼓励街区入口、街巷转角等位置增加小型场地。小型场地建设应形成积极的围合空间,与周边建筑院落肌理相协调。提升小型场地品质,小型场地建设应采用宜人尺度增加座椅等服务设施及景观小品营造利于居民休息与交往的场所。通过多种景观手法提升文化内涵,展现街区的文化内涵。如加强铺装特色设计,增加艺术性及可识别性。采用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场地雨水回收利用的性能(图 6-2/6-3/6-4/6-5)。古树名木应得到足够的保护,保证其生长所必需的阳光、通风条件,保证其营养空间。树龄 30 年以上的大树可以参照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进行建筑保护、整治改造、更新等建设活动时,应避让古树名木,并将其作为场地设计要素进行考虑(图 6-6)。
.........
结论
我国历史街区众多,且保护发展往往是历史街区的首选发展道路,需要寻找符合现代历史街区更新发展需求的科学理念,指导历史街区合理地进行保护发展适应性更新。大栅栏街区保护更新复兴规划正是致力于寻求历史街区可以兼顾特色原真性保护和对历史街区低干扰的保护发展适应性更新新的策略方法。通过对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以及相关的国内外案例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保护更新的内容和方向,为解决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现发展困境开展了适应性的“城市双修”改造,提出了 “城市双修”理念下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构建了适用于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更新的具体方法体系,明确了适应性更新的内容与保护方向。得出以下结论:
①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更新要遵循以下几种基本原则,完整性、真实性、永续性、参与性和多样性原则。
②“城市修补”策略包括多层次提取问题,分清层级,分清时序;修补方式应采用小尺度渐进式修补;完善修补网络。“生态修复”策略包括通过雨洪管理控制地表年径流量;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场地水生态;提升街区绿化率。
③适应性更新内容包括适用于城市修补的各类建筑、街巷胡同、交通系统功能、人口以及街区标识、夜景照明等;适用于生态修复的街区绿化网络,海绵街区的打造以及低碳能源的利用等。
④保护方向: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保护;从大规模改造到小尺度城市修补;从一次性开发到持续开发;从粗放式改造到生态修复这四种方向。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