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技艺在建筑学发展史上通常是主导的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促进技术的研究。(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和保护策略的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街区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挖掘和认可,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老旧街区被认为是破旧不堪的地方,应当予以“现代化的”综合性开发或是直接被拆除后重建。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推进,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新建城市街区往往出现“千城一面”的弊病,历史街区开始被重视起来并加以保护再利用。青岛在我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或政治变革后,在青岛的老城区留下了特征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建造风格。1994 年,青岛市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1999 年,经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年)》中,针对延续并发展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路线,编制了历史文化保护专篇。2002 年,《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这个专门针对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属性而编制的保护规划的出台,标志着青岛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体系不断建立完善。2014 年,《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编制完成。青岛市在原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完善了保护规划成果体系。经过重新评定和规划,青岛市区内历史文化街区数量由原有的 10 片增加至 13 片,街区的保护范围也扩大到 688.9 公顷。青岛市新确立的 13 片历史文化街区依山傍海连续分布,其中多片历史街区山地型特征显著,也因此具有更加特殊的保护价值和意义。青岛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不仅是青岛的历史与文化,也包括青岛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依山傍海的天然地形地貌形成了青岛具有山地特色的街区形式,曲折多变的山地地形给街区带来空间维度上多向发展的可能,创造出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空间。然而,目前虽然完善了青岛市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规划原则,针对山地型历史街区的专门保护并不完善。深入研究具有山地特征的历史街区空间尺度,探索针对山地型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措施及方法越来越重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作者通过对青岛市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研究,依托既往的历史街区空间特征理论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对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成了客观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分析案例的研究,从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探索青岛山地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及方法,并延续到现代山地型街区设计规划中,为城市街区空间尺度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1.2.2 研究意义
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和近代历史的发展变革,直接影响了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特征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历史街区出现了建筑结构老化,路面损坏严重等现象,街区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空间布局满足不了现代居民生活需求等弊端也渐渐凸显。基于对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进而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相对系统的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与方法,从而有利于优化历史街区空间布局体系,改善街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这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街区是城市布局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肌理的微缩展现。历史街区是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受到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导向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历史街区特别能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发展进程。本文作者从建筑师的视角出发,侧重发挥历史街区开放空间的可调节性,尤其针对山地性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优势,以期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新节奏,对老城区建设及同类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具有指导价值,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 2 章 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与成因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因为时间变迁而产生的稀缺且独特的历史属性,是“历史街区”一词中最应当被重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代表了“过去的事实及其来历”,历史街区即指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活动产生并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那个历史时期具体而真实的记录,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管子·桓公问》中“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可见,“街”的概念早已有之。《庄子》中:“适通渠公之街”《说文》中:“街,四通道也”。可见 “街”有“大道,市集,径路”之意。至于“街区”,《高级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以四条街道为边围成的地区”。而“街道”意为“公共通道,尤指在城市、小镇或乡村范围内的公共通道”[2]。由此可见“街区”一词应用范畴极广,可以说具有公共通道的原住民聚集处就可称为“街区”。通过以上不同领域内对“街区”这一概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追究这个词的本意来说,历史街区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历史街区必定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这是其区别于其他一般的街区的重要标志;其次,历史街区是个集合领域的概念,它是由街道空间及周围的建筑单体共同构成的特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区域,这与单体历史性建筑或具有保护价值的独立院落是不同的;第三,历史街区大多是以生活功能为主的公共空间领域,代表着当地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居住形态和居住文化。
.........
2.2 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
以尺度范围为标准,历史街区中的开放空间与人的日常行为关系最为密切,也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交流活动。因此,历史街区的开放空间最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和外来者对于街区风貌的感知,空间的尺度特征也体现了街区的氛围和宜居程度。具体特征如下:
2.2.1 开放空间的渗透性
道路空间和节点空间相辅相成,互相交织,形成街区的交通网络空间,这种网络空间具有极强的的渗透性。空间的渗透性代表了某二维空间被交通路网渗透的程度,这种特性与交通路线迂回的距离和交通网络覆盖的面积相关,两者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空间的渗透性,具体到人的感受,可以理解为,人们从甲地前往乙地的难易程度,这就关系到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承载能力。作为交通联系的纽带和重要节点,线状空间和点状空间是可渗透性空间的主要体现形式。线状空间是指纵向尺度明显大于横向尺度的空间类型,其在进深与面宽维度上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适应于交通疏导功能,具有一定的空间联系性,其主要体现形式是街道空间,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通道、甬路、小径、梯街等。点状空间是指纵向尺度接近横向尺度,或与横向尺度差别不大的空间类型,其在进深与面宽维度上差别较小,因此适应于交通空间中的暂时停留功能,具有一定的空间磁性,其主要体现形式是交叉路口、道路转折空地、小型广场等。
........
第 3 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19
3.1 国内外历史街区开放空间理论研究综述....19
3.2 国内外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典型案例分析....20
3.2.1 丹麦奥胡斯老城的新生...........20
3.2.2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振兴.........24
3.2.3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山地适应性体现.......27
3.3 历史街区开放空间既往研究总结......30
第 4 章 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31
4.1 青岛历史街区概述..........31
4.2 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现状....34
4.3 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特征分析......40
第 5 章 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设计研究.............43
5.1 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的延续........43
5.2 山地型历史街区空间尺度设计策略............44
5.3 现代山地型街区开放空间的适应性演变....47#p#分页标题#e#
第 5 章 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设计研究
5.1 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的延续
历史街区承载了过去的某个或几个历史阶段特有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更适应于当时的功能需求而不能及时地满足新时代下城市功能的要求。因此,历史街区的延续不能只是原封不动地保留旧时代城市里的遗存,而更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改其糟粕,变为精华。只有在保留原有历史街区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积极主动注入新的元素和空间语言,才能真正使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活力,从而达到可持续性的有机的延续与发展。历史街区空间延续的根本原则是针对改造前后的历史街区在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上的变化提出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延续是为了把传统历史街区建设成为新城市发展环境下的新型历史街区,这种新型历史街区具有土地合理化分配、功能有机性分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尺度亲切宜人、人文气息浓厚、街区充满活力的新型空间模式。通过实现历史街区在空间尺度上的延续创新,更有利于促进历史街区内环境及周边影响范围内发展可持续性,更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于街区道路空间舒适性与可达性的需求,更有利于挖掘城市文化背景、把我城市文脉发展方向,从而最终总结出适合当前城市发展道路的建设规划布局和方法。把握以上基本原则,可以总结出在历史街区空间延续的方式方法上要体现以下的特点——首先是较强的识别性:现代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的节奏也不断加速,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并且受到西方建筑设计教育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们更多偏向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模式语言,因此导致城市问题中常常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而城市的个性识别度下降不利于当地居民形成归属感与亲切感,人们往往开始怀念过去在胡同、弄巷、老街区的生活。因为在过去更为亲近的街区尺度内,人们更能感受到邻里之间的温情,对于家的感受也更为具体个性化。
.........
总结
城市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人类在城市中的任何活动都与当地城市空间的功能、性质、形态结构息息相关。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构成中重要的组成因素,既直接反映了当地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特征,又承载了当地历史文脉的发展印记,同时还被视为区域空间宜居性的重要体现。青岛作为近现代历史中重要的滨海城市,在经济交流、人文旅游、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又不同于其他一般性内地平原地区的历史街区。本文的研究重点选定为青岛市山地型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尺度问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历史街区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界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结构为了更加适应于现代出行交通方式,因而多采用大尺度的城市结构形态,街区设计对于人文关怀和近人尺度的考虑不足,丰富的街巷生活逐渐消失,空间的可达性与渗透性也出现了问题;第二,传统历史街区中的老建筑无论从层高设置,结构质量及基础配套设施方面,都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有些历史街区中的居民选择了搬离原有的胡同、弄堂等住处,大规模的拆迁使得原有的路网结构中有特色的城市肌理层的面临消失[29]。针对上文中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把握街区开放空间尺度这一重要的城市要素,提出针对山地型历史街区的人性化、宜居型的街区尺度控制对策。通过借鉴和总结街区尺度研究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侧重对空间功能的划分与再定义,本文对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中的开放空间中的交通路网、地块肌理、院落虚实和侧界面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尺度层面的分析研究。通过收集数据、绘制表格等研究方法可以发现,青岛山地型历史街区空间尺度普遍偏小,可达性较好,渗透性强,有集中而明显的可意象性,尺度特征突出明显。但是其中部分街道因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的增加,对历史街区中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和步行体验值大为降低。 通过传统历史街区与现代街区、山地型历史街区与平原型历史街区的对比,发现传统山地型历史街区在地块肌理、道路尺度方面的优势和土地规划布局方面的不足。应当在保留发展街区优势的同时,针对山地型历史街区土地使用现状和需求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实现历史街区更好的延续。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