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城市街区型住区建筑设计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2421092917010
  • 日期:2018-05-2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本科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等专业。(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建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在各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均得到改善,城市建设方面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空间布局的不断改善成为城市高速发展的见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于 2014 年 12 月发布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 2013》,预计 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 35 平方米。以报告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表明,2015-2025 年中国因城镇化所需住宅增量值达到 61.5 亿- 65.1 亿平方米、因城镇折旧拆迁而要求的住宅累计增值为 28.4 亿-34.3 亿平方米、因城镇改善住房需求的增量为 12.4 亿-35.3 亿平方米之间。这就意味着在中国 11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百分之四的面积为住宅,每年约有过千万的城镇居民乔迁新居。住区建设规模如此之大,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传统的居住环境已不能适应城市社会现状。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大院”、“职工生活区”逐渐被新时代的“居住小区”代替。随着大规模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传统的邻里关系正在逐渐瓦解,每户居民都囿于自己家的范围,邻里间失去了交流的平台,以往“远亲不如近邻”的友好氛围也被不知楼上姓氏的境况所代替,居住环境失去了原有的人情氛围,冷淡的邻里关系也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多数居住小区采取了较以前开敞管理模式不同的封闭住区模式。据统计,在近 20 年的新建住区中封闭式住区约占百分之八十,而城区中很多原本开放的住区也在政府部门主导的旧城改造行动中被纷纷竖起围墙,关上大门。封闭居住小区的兴起给城市建设、居民居住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近几年也相继引起各省市政府及国家的重视。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创造与城市互融的街区型住区模式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城市住区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街区型住区以达到下列目的:首先,认清我国既有住区存在的问题,吸收西方街区型住区的规划思想及优秀实践案例,为改善我国居住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策略。其次,以青岛市住区为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封闭小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城市新型住区理念“街区型住区”,总结出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并对当前影响城市发展的居住空间规划提出新的建议。
 
1.2.2 研究意义
本课题并不是完全否定现有封闭小区的建设意义而是认为街区型住区作为新型的住区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住区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具体的研究意义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理论意义国外在街区型住区理论建设方面已相对完善,但是国内对于街区型住区的理论研究还非常稀少。相较于国内居住区迅猛的发展态势,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略显滞后。本文通过对街区型住区的规划研究以期为国内城市住区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现实意义城市与居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话题,通过对住区形式的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未来居住的思考。在城市住区发展迅猛的今天,人们应放慢脚步,思考我们的居住除了着眼于“住”, 更多的是否应该考虑到“交往”、“人情”、与“共享”, 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住宅空间。笔者希望通过本文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更多相关专家学者投入到街区型住区的规划研究中。
..........
 
第 2 章 国内外街区型住区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笔者在对街区型住区进行深入研究之前,对国内外相关住区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在收集整理资料时笔者发现,街区型住区在国外已有相对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及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而我国街区型住区发展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街区型住区的实践案例还较少。本章内容则是对国内外有关街区型住区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雅各布斯在书中提到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即为创造出生动有趣、变换多样的街道,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公式化设计”和“标本制作术”规划设计。当想到一个城市时最先想到的便是它富有特色的街道,大城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众多的陌生人,人们在街上面对周边的陌生人不会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威胁有强烈的安全感这便是成功的地区的基本原则,而街道如不能做到这一点便会给城市带来沉重的麻烦。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等理论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模式化的、仅由资金的支撑就可被建设出来的城市只是一个容纳人们生活的居所,不能构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城市。雅各布斯在书中强调了人行道的重要性,指出想要保证安全必须要有“街道眼”,这些眼睛是街道的天然居住者。其次人行道上必须总有人,街道自身就要具有监视的功能,想要达到这种监视条件需要沿人行道布置有足够多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这些小场所给人们提供了具体的使用人行道的理由,有些地方本身没有多少吸引力能够成为公共场所,但这些小场所可以让它们成为通向另外一些地方的必经之路。一个记录片制作人发现:那些住在拥有人行道生活的老街区的孩子放学后愿意离开学校,而另外一半住在新的公共住宅区的孩子不愿离开学校,因为那些新的公共住宅区经过特定的规划,住宅区面积极大,草坪遍地,游乐场点缀其间,却不见街道,而这样的场所也增加了青少年犯罪,自然也就不安全。而那些老街区,“街道眼”很多,人来人往,所以就比那些新的公共住宅区安全的多。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住宅建设量增长迅速,然而与建设速度相比我国对于住区的理论层面进展较为缓慢。西方国家在 19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对封闭小区模式进行反思,然而我国仍在延续住宅小区的模式。但近几年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居住小区不断建设,其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也引起了国家、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内有关居住区的学术讨论除了探究居住小区给城市带来的弊病,提倡住区开放之外,还出现了对新住区模式的思考,而街区型住区则是一种主要的模式。国内学者如杨德昭在《社区的革命—世界新社区精品集萃》中提到我国必须认识到建设新型住区的紧迫性,书中讲解分析了相关案例为我国的住区发展提供了有利依据。王彦辉在《走向新社区》中,倡导了借鉴国外相关住区理论,对住区的整体营造方法进行了探讨。天津大学博士朱怿分别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三个学科对住区建设做了相关研究讨论,提出了住区由小区到街区的变化模式。清华大学博士袁野以具体城市北京为例,从居住区的边界角度出发,总结住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
 
第 3 章 街区型住区的产生发展及建设意义 ...........27
3.1 传统街区式住区的发展 .... 27
3.1.1 唐代里坊制 ......... 27
3.1.2 宋代街巷制 ......... 27
3.1.3 近代的里弄住宅 ..... 27
3.2 街区型住区产生的原因 .... 29
3.3 街区型住区的建设意义 .... 34
3.4 本章小结 ...... 35
第 4 章 青岛住区的调查与分析 ...........37
4.1 青岛住区建设发展概述 .... 37
4.2 青岛市住区调查 .......... 41
4.3 现状调研分析 ............ 46
.4 青岛住区典型案例分析 .... 49
4.5 青岛典型住区对比分析 .... 58
4.6 本章小结 ...... 64
第 5 章 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 ..........67
5.1 建设与城市相联系的街区型住区 ...... 67
5.2 街区型住区的街道空间设计 .......... 73
5.3 街区型住区的边界空间设计 .......... 83
5.4 街区型住区的开放空间设计 .......... 87
5.5 街区型住区的基本街区单元设计 ...... 90
5.6 本章小结 ...... 94
 #p#分页标题#e#
第 5 章 街区型住区的设计策略
 
5.1 建设与城市相联系的街区型住区
城市的活力源于开放与交流,住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街区型住区将街道空间、边界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街区单元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结合,从而改变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实现住区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街区型住区与住宅小区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其规模上,建设与城市产生和谐联系的住区实质就是寻求适度的住区规模。街区型住区的街区单元是由几栋建筑围合而成,其本身是由城市道路或绿化划分,地块大小不一,可以是几栋建筑排列、也可以是一个组团,其实小区本身就是巨大尺度的街区式住区。大范围或小范围的住区都会有其本身的利弊,但是住区开发其规模必然存在一个较城市空间来说相对合理的范围,这个合理的街区规模就是建设与城市相融的住区的基础。对于住区规模的定位,西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过许多的尝试与探索。在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佩里经过对住区邻里的研究之后便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社区的规模按照小学的服务半径为依据,这一思想也一直影响着青岛市住宅小区的开发与建设。上个世纪 80 年代,随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注重步行距离的社区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其重要的两种开发模式:传统邻里区开发模式(简称 TND);偏重公交使用的邻里开发模式(简称 TOD)其重点均为建立公共的中心,构成以步行距离为主要尺度的住区。其中 TND 模式重点是城市设计,住区的服务半径为 400 米左右,步行约 5 分钟,街道的间距在 70-100 米。TOD 模式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从商业中心和公共交通组成的核心区域到社区的边界不超过 600 米的步行距离。影响住区规模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城市道路布局、公共设施建设、居民社会生活等因素都要考虑其中。
...........
 
结论
 
我国现如今不断建设蔓延的封闭小区致使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住区与城市的隔离进一步加剧,居住空间也显得日趋单一,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也被切断,封闭给人们带来安全性也没有达到如期的效果。随者封闭模式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热闹的街道空间环境也正逐渐消失,邻里交往也变得淡漠,城市肌理也受到严重破坏。国外开放街区型住区已实践了二十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健全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许多西方国家也已摆脱了居住小区的模式,城市发展日渐繁荣。但我国目前有关街区型住区的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初步阶段,部分开发商虽然也对街区型住区进行过尝试,但总流于表象,并没有摆脱封闭居住小区的本质,没有完全显现出街区型住区的优点。本文通过对青岛住区的调查分析,对青岛住区的发展脉络及建设现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几年有大幅度改善,但同时也显现出许多弊端,现代功能主义小区的模式是青岛既有住区的主流模式,封闭式大楼盘的建设使城市整体面貌遭到损害,使独具地方特色的青岛也失去了独有的特色。开放街区型住区是借鉴西方国家住区的理论与实践,对现代功能小区形式反思之后的成果,其不是与封闭式住区决裂,而是在总结出其缺点之后,结合城市发展建设进程提出的一种更适宜的住区模式,是对封闭住区的一种改善。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