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9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22710403719928
  • 日期:2020-02-2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其中,年龄为30-39岁的护士焦虑情绪相比于其他年龄组的护士,较为严重。相比于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急诊科护士,第一学历低的护士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2.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呈正相关,即工作负荷越重,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其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越高。3.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生活事件(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儿童期创伤性事件)均可以正向预测焦虑和抑郁情绪。4.本研究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筛查护士的负性情绪,结合其工作负荷及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尽早发现焦虑、抑郁情绪的高风险人群,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维护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医院护理管理者可结合医院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管理制度,优化医院内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从控制工作中主要应激源的角度出发,降低工作负荷,从而减少护士的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

 

第一章前言

 

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大型综合医院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地,依然人满为患。急诊科是救治危、急重患者的主要场所,通常无法预料其患者的数量,且就诊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危急,需要急诊科护士迅速实施抢救及治疗任务,这样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使急诊科护士承担了过重的工作责任及工作量,经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研究指出,工作负荷是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基于工作要求的应激源,主要用于反应个体的工作强度,它关系到工作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表现。护士的工作负荷是指护士在工作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总量,可以分为专业及非专业护理活动两类。其中,专业护理活动是指为病人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如针对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等。非专业护理活动主要指护士参与的不需要专业技能的活动,包括协调、卫生、运送等工作。一项在比利时15家综合医院急诊科的调查发现[18],急诊科护士时间压力和身体需求比医院一般科室护理人员更大,工作负荷较重。

..........

 

第二章文献综述: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进展

 

2.1焦虑、抑郁情绪的概念
焦虑是指个体预期到将要发生困难或危险时体验到的紧张、不安等难以应付的不好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存在普遍紧张感;害怕、不安和痛苦等;个体感到难以应付发生的事情,身体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如出汗、呼吸加快、头晕乏力等。抑郁是一种以情绪沮丧或快感缺乏为特征的消极情绪,表现为对事物失去兴趣、不快乐、悲伤、消极厌世等不良的情绪状态,并伴随很多症状如体重大幅增加或降低、失眠或嗜睡、感到疲劳或缺乏精力、缺少价值感或感到过度内疚等,这些症状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2. 2焦虑、抑郁情绪的测置工具
焦虑、抑郁情绪是急诊科护士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9. 5%,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9.0%,其在焦虑、抑郁情绪上的得分高于国内常模。林春梅等的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相比,表明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科室护士更差。这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急诊护士在焦虑、抑郁情绪得分上均比其他科室护士要高。总之,急诊科护士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现有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仍需未来的大样本研宂进一步丰富这一特殊群体焦虑、抑郁情绪的流行病学资料。

 

第三章研究对象与方法.........22
3.1研究对象........22
3.2研究工具.......22
3.3质量控制.......23
第四章研究结果.........26
4.1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的描述性分析......26
4.2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状况的描述性分析.............27
4.3急诊科护士工作负荷、生活事件的描述性分析.........27
4.4影响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单因素分析.........28
第五章讨论.........37
5.1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状况.........37
5.2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与一般资料的关系.........37
5. 3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负荷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39
5.4急诊科护士的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39

.......

 

第五章讨论

 

5.1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中焦虑情绪阳性的个体占20. 5%,抑郁阳性的个体占29. 1%。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对比发现,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的焦虑阳性率与樊秀枝等#在77名急诊科护士中的调查结果类似,但低于林春梅等在惠州市4所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中的32. 1%的焦虑阳性率。此外,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的抑郁阳性率高于王曦雨等的研究中12%的抑郁阳性率,但低于以往研究中32. 1%的抑郁阳性率这可能与地域差异及测量工具的选择不同有关。尽管如此,本研究在一个相对较大的样本中了解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状况,为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证据。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症状的阳性率均高于刘菲等[m: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705名普通病房护士中焦虑、抑郁情绪的阳性率(焦虑:14.0%,抑郁:17.9%,表明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较普通科室护士更为严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高风险人群,以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急诊科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
工作负荷

 

5. 2急诊科护士焦虑、抑郁情绪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年龄为20-29岁的护士为参照,年龄为30?39岁的护士焦虑症状得分较高。这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刘淑华等的研究发现,年轻的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得分高于年长的护士。武郧等的研究也表明,年轻护士由于经验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比较欠缺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三甲医院,30?39岁的急诊科护士虽然业务水平、急救能力明显高于低年龄的急诊护士,但其作为临床护理服务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承担各种培训、带教工作,面临升职压力,还需要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多种冲突,且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这一年龄段的护士可能会面临二孩压力。基于众多因素的影响,30-39岁的急诊科护士焦虑程度显著高于低年龄护士。
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

........

 

参考文献
[1]马明利.护士工作压力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探讨m.当代临床医刊,2016,29(2): 2060-2061.
[2]王长梅,吴方芳,李燕,等_护士压力源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371.
[3]林春梅,唐群英,乐胜.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0,08(16): 1482-1484.
[4]刘淑华,闫曙娟,赵秋花,等.急诊护士职业心理情绪状态调查及研究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 9(4): 75
[5常青,梁朋.急诊护士焦虑状态的调查研究 [J].中国医药指南, 2016,14(2):13-14.
[6]赵杰.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青岛医药卫生,2018, 50(3): 237?239.
[7]杨文亮,李莉.心理健康管理对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忐,2018, 26(7): 1086?1090.
[8]张晓玲.凉山州地区急诊科护士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9): 46-47.
[9]计月红,张铁丽,霍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28): 2654-2656.
[10]王曦雨.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心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 118?119.
[11]McLaughlin K A. Future Directions i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Youth Psychopathology[J].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16, 45(3): 361 ?382.
[12]Cicchetti D. Socioemotional, Personality, and Biological Development: Illustrations from a Multilevel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erspective on Child Maltreatment[J]. Annu Rev Psychol, 2016,67: 187-211.
[13]Carr C P, Martins C M, Stingel A M, et al. The role of early life stress in adult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ccording to childhood trauma subtypes[J]. J Nerv Ment Dis,2013,201(12): 1007-1020.
[14]Andersen S L, Teicher M H. Stress, sensitive periods and maturational events inwww.zhonghualw.com adolescent depression[J]. Trends Neurosci,2008, 31(4): 183 -191.
[15]Lupien S J, McEwen B S, Gunnar M R, et al. Effects of stress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on the brain,behaviour and cognition[J]. Nat Rev Neurosci,2009, 10(6): 434-445.
........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