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哪里有?本文将国研网——国际贸易决策与支持系统中8000多种中国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HS八位码产品月度出口贸易数据与GDELT数据库中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数据进行合并,并根据舆论的特点,将媒体报道数量和媒体报道语气合成舆论影响力变量,分析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1绪论
1.3.1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本文创造性地从社会学的舆论视角出发,考察出口目的地舆论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而且,既有的关于舆论相关影响研究的文献一般聚焦于国内的媒体报道,对国际媒体的影响研究关注较少,国内目前将出口目的地舆论与我国出口贸易联系起来的研究较为稀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国外媒体将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因此,本文通过国外媒体报道视角,创新性地将舆论范围上升到国际层面。另外,现有文献关于舆论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大数据实证方法研究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以往对于舆论研究方面的资料大多是基于一些政府官方网站和一些国内权威机构和媒体组织,如根据外交部和国内媒体新闻报道进行人工归类整理,但这些经过手工整理的数据主要具有以下两点问题。一是数据提供的信息仅仅反映本国国内外交情况和媒体报道情况,并不能反映海外多维度报道;二是无法深入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感情倾向。而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GDELT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由Google公司研发的超大型信息数据库,所涉及国家和地域范围都十分广阔,且更新频次很高,因此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国外舆论对中国问题的重视程度及其情感倾向。
3舆论影响贸易的机理分析
3.1消费者信息搜寻理论
消费者决策的内容,主要涉及所要选择的品牌、数量、地区和日期。民众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辨识、信息搜集、方案评估、做出购买决策、实际选择行为以及购后行为。为做出合理的消费决定,消费者会进行信息搜索,对产品、价格做出评估。所以,消费者信息搜索活动为消费者做出合理的消费决定,处理有关购买问题发挥着很大作用。
因此,以做出最正确的消费决策为目标,消费者会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寻找搜集所需信息。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有意识地搜索脑海中已知知识、信息或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过程(Engel等,1986)。Wilkie(1994)认为消费者信息搜寻指的是消费者会在购买所需商品前获取相关信息,增强对商品的熟悉度,以便做出合理的科学决策。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搜寻是消费者进行购买前为获取商品相关信息所做出的努力行为,包括从自身内部及外部环境获取信息两种途径,即根据以往自己对商品的印象进行搜寻和从外部信息源中进行搜寻。
消费者信息搜索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运用脑海中现有记忆信息,对用过的商品或者服务所保留的记忆信息进行内部搜索,以及根据商品宣传或者媒体报道等有关消息进行外部搜索的过程(黄维梁,1998)。内部信息是购买者脑海中已有的有关商品信息,即购买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固有的主观印象和感受,比如根据以前所使用过商品或服务的体验感对某一商品进行判断。而外部信息是通过实地调研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寻,新闻媒体是公共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因其具备高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消费者对其信任度极高。
5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1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14—2019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各变量绝对值的差异,对除解释变量以外的所有变量均采取了对数化处理。表5.1列出了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量较为充足,各变量标准差较小,最大值、最小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数据较稳定。
5.2实证分析及检验
首先,我们将检验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的变化是否会对中国产品出口贸易额产生影响(验证假说1)。其次,将从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两个角度出发,分别验证不同语气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效果(验证假说2)。此外,为了检验舆论影响机制,我们将出口贸易额进行分解,分别验证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影响(验证假说3)。
为缓解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国家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同时,为控制序列相关和异方差引起的误差,本文所有回归模型均采用国家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如下。
5.2.1基准回归分析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国的产品出口额,解释变量为各贸易伙伴国对中国报道的舆论指数,并在模型中加入双边经济规模、汇率、双边贸易成本、贸易开放度等一系列控制变量。由于媒体报道的性质,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对消费者情感行为、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反映到宏观层面一国出口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舆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是在舆论出现后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我们把舆论指数的滞后期数也纳入到模型中加以考虑。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2政策和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的上升会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身处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我国虽然无法改变国际舆论格局,但可以从自身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削弱国际舆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其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优化我国出口结构。
(1)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应急意识。要想在国际舆论战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舆论风向主动权,就必须构建相应的舆论应对机制,密切关注国际媒体的热点焦点话题,防范其可能存在的潜在舆情风险,提前做好舆情研判工作。信息不对称易产生舆论壁垒,我国产品出口容易受到出口目的地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和阻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部门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可能会面临的舆论壁垒信息,密切关注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舆情走向,时刻保持信息敏感度,认清国际舆情的复杂形势,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提高防范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相关舆论进行“体检”,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善用舆情监测机制,在舆情事件尚未萌芽之前开始介入,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避免部分西方媒体借国内舆情事件“挑事”。
(2)正确发挥媒体作用,争取话语主动权。媒体是传播流言的主要渠道,流言的遏制也需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国家主流媒体要认清国际舆论形势,在国际新闻舆论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承担起媒体的舆论引导传播责任,并根据我国所面临的舆论环境,采取不同方法引导舆论走向,破除部分西方国家营造的舆论壁垒。当国际媒体对我国产品存在不实负面报道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要尽快做出对策,对媒体报道事件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开事件调查进度,对媒体报道情况及时跟进,掌握媒体话语主动权,对国际媒体的扭曲报道进行回应并纠正,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损失,维护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