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制度距离影响下中国对欧盟国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251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2-07-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国际贸易论文哪里有?本文根据 2007-2018 年选取的我国与欧盟 27 个样本国家的投资、贸易、政治自由度、经济自由度、文化自由度以及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将 27 个样本国家与我国通过随机效应的多元回归得出如下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具有促进效应,政治与经济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欧盟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增强了进出口贸易促进效应;而文化制度距离的增加则会抑制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强贸易替代效应。

1 绪论

1.2 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迅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众多国内外学者选取不同的样本国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选取的观察时间或长或短,来探讨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效果,得出的结论具体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具有替代、促进以及权变的效应结果。

1.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

最早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存在替代关系的理论是由 Robert  A. Mundell(1957) 提出的,他从国际贸易壁垒以及生产要素流动两个角度,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两国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下,结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模型),对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时,两国的自由贸易不会引起资本的国际流动,在存在贸易壁垒时,资本将流向边际收益较大的行业,使资本产生国际流动,同时出口将被对外直接投资所取代。在 Mundell 模型的基础上,有些学者认为母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不会在关税壁垒下在东道国取得进步,那么投资将会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产生替代作用。

Vernon(1966)从动态的视角探讨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刚被推出,生产企业具有垄断优势,为避免技术泄露此阶段主要在国内进行生产,通过出口满足非本国需求;第二阶段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技术逐步完善并被其他企业通过仿造、生产替代产品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为保护本国本产业,创造国开始到别国设厂进行生产并销售,出口被投资部分替代。第三阶段产品步入标准化生产,各产品生产企业开始价格竞争,并逐步演化为生产成本的竞争,企业将综合考虑各因素,选取生产成本最小的国家进行生产,此时,企业将不再在国内继续生产,而是依靠投资国的生产满足本国需求,本国的对外贸易将逐渐被投资完全取代。Gruber(1967)也通过对美国投资企业的销售额与贸易的实证研究,得出对于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投资对出口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Horst(1972)通过对发达国家即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投资贸易进行研究,得出两者替代关系的结论。

3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发展历程

自 1975 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首次开展贸易以来,中欧已经建交 40 余年,双边经贸关系在稳定的沟通协调中趋于成熟,并在政治、文化等多领域成就了众多优秀成果。总得来说,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往来大致呈现以下四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我国首次与欧共体开展经贸往来,在这期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额在欧共体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双方贸易处于萌芽状态,双边贸易的扩展速度也显著低于双方国家的发展速度。1985 年,在《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签署的背景下,中欧双方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从此中欧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起伏发展阶段:1989 年中国国内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欧洲对中国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从而严重制约了中欧双边贸易的继续发展。

(3)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加入 WTO 组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同,使得经济增长幅度迅速提升;并且在中东欧十个国家也陆续加入欧盟组织的情况下,欧盟实现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扩张,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由此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4)全面发展阶段:中欧双边在多领域展开不同程度的合作、领导人会晤不断增多、双边关系机制不断完善,使得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合作伙伴,中国也成为欧盟的最大进口来源国。中欧双边贸易额在此阶段也不断的创造历史新高。

5 制度距离差异下投资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选取 2007-2018 年我国对欧盟 27 个样本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我国对欧盟 27 个样本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中国与样本国家的政治制度距离、经济制度距离以及文化制度距离、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政治制度距离的交互项为核心解释变量,选取双边实际汇率、各样本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贸易自由度作为控制变量,旨在研究我国对欧盟国家基于制度距离差异下的直接投资所产生的贸易效应。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5.2  制度距离差异下投资的贸易效应

由表 5-2 可知,对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各个变量均在可控范围,无极端异常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实证分析。

为了避免数据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问题,应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方法一般有:ADF 检验、IPS 检验、PP 检验以及 LLC 检验,本文采用IPS 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控制变量中 GDP 增长率变量(GDPRATE)的原序列不满足平稳性检验但其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因此,模型中所有变量均满足一阶单整。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自 1975 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首次开展贸易以来,中欧已经建交 40 余年,双边经贸关系在稳定的沟通协调中趋于成熟,并在政治、文化交流等多领域成就了众多优秀成果。总得来说,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往来大致呈现起步、起伏、高速发展到如今的全面发展阶段,特别是在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始终对欧盟国家保持着贸易顺差,双向投资与贸易迅猛发展,但双边贸易的产业互补性却逐渐减弱。2008 年以来尤其是在近几年,欧盟国家陷入多元困境,在世界性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英国脱欧、民粹主义兴起、难民危机以及成员国政治多极化的冲击下,欧盟国家对华政策也有了新的转变。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必须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合理处理双方在“互惠”以及“公平竞争”观点上的分歧,使中欧投资与贸易保持稳定。

为此,本文根据 2007-2018 年选取的我国与欧盟 27 个样本国家的投资、贸易、政治自由度、经济自由度、文化自由度以及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将 27 个样本国家与我国通过随机效应的多元回归得出如下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具有促进效应,政治与经济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欧盟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增长,增强了进出口贸易促进效应;而文化制度距离的增加则会抑制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强贸易替代效应。

未来,在多级世界及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朝着多领域投资发展,双方互利共赢、荣辱与共、携手同行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中国经济的稳中有升以及欧盟国家经济的回暖都将使中欧双边的投资和贸易规模互相驱动提升。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