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间产业融合程度的思考——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2555
  • 论文编号:el2022031111321029521
  • 日期:2022-03-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国际贸易论文哪里有?本文通过结论可以看出,中国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采矿业等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对外产业融合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含量较低,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大于对质量的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类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将会有极大的缩减,为此,中国应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优势。


第 1 章 引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4.1 复杂网络理论在各国产业联系研究当中的应用

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对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进行整体测度,并阐释内部各个构成子系统的结构特征,揭示复杂系统的层次以及运作机制(许英明和邢李志,2019),因此已经在国家间产业结构的测度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以往学者对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国家(地区)间产业结构的研究已经做出了翔实的工作。Muñiz et al.(2011)尝试运用网络理论来确定各国的基本经济结构并通过产业分类来揭示经济结构,通过建立中心-外围模型,运用客观指标对产业进行排序,着重解释了产业关系的结构以及相互依赖性;杜华东和赵尚梅(2014)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 1995-2005 年数据分析了 G7 与 BRIC 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分析,选取了网络中心度、密度以及中心势三个指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马东等(2014)同样考虑了 G7 与 BRIC 国家的产业结构,建立中心势指标对以上两类国家1995-2009 年的产业网络进行了分析,发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趋向于稳定,第三产业是其中心部门,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仍然以一、二产业的发展为主。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来的国家贸易关系以及在全球价值链当中位置的变化。许英明和邢李志(2019)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全球价值链网络模型,构建竞争优/劣势指数以及国家竞争优/劣势指数四个指数对各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竞争进行分析;Cerina & Zhu(2015)构建了区别于以往国际贸易网络的世界投入产出网络,运用同类聚集、分类度、出入度和出入强度四方面指标从整体、地区以及本地三个层面考量了所建立的网络并识别出关键的产业和经济体;沈国兵和张勋(2016)运用 CEPII-BACI 数据库分析了 72 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中间投入品贸易情况,发现以往国家间贸易所形成的“中心-外围”关系已经被较为稳定的多个双边贸易网络所代替,证实了当前国家间关系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孙爱军(2019)则利用 G20 国家在 2000-2016 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社会网络,分析相关国家所形成的贸易空间关联以及网络效应,发现 G20 国家在出口贸易当中形成了多线程的空间关联 。


第 3 章 产业网络的构建与产业融合衡量指标的选取


3.1 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网络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根据姚星等(2019)给出的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定义,各国(地区)不同产业间是否存在融合主要依据一区域某一产业的产出是否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另一个区域某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判断,因此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主要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区)各个产业节点所形成的关系网络研究。考虑到当前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本文试图基于 WIOD 数据库的中间产品投入产出数据以各国(地区)不同产业为节点,中间产品的贸易关系为边(权重为贸易值)建立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产业关系有向加权网络。

本文建立的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投入产出生产网络中,主要经济体包括欧盟的 28 个成员国(截至 2013 年 7 月 1 日)和世界其他的 14 个主要经济体(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罗斯,韩国,瑞士,中国台湾,土耳其和美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 GDP 占到了全球的 85%以上,涵盖了世界经济的主要部分;文章的时间跨度为 2003-2014 年,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国自 2001 年 12 月 11 日加入 WTO 后,2002 年的进出口贸易额实现 6207.7 亿美元,较上年的 5096.5 亿美元增长 21.8个百分点,而在 2003 年这种增长却达到了 37.1%,由此可见,中国 2002 年在世界贸易当中仍处在摸索阶段,其研究意义较小,另外,2001 年美国“9.11”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2002 年全球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相比较2003 年数据,增长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文章将 2003 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起始点,同时由于 WIOD 数据库 2016 年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只截止到 2014 年,因此,本文将 2014 年作为研究的时间截止点;投入产出数据主要包括 56 个细分行业,涵盖了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 Rev 4.0 的所有产业类别(详细行业名称见附录 A)。


第 5 章 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5.1 主要影响因素变量与估计方法的说明

5.1.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的说明

由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中间产品的投入产出来衡量,因此,对国际贸易开展存在影响的一系列变量(地理距离和是否签署自贸协定等)都会对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造成影响。通过回顾以往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本文着重考虑了地理距离,语言差异,是否接壤,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法律渊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差异(姚星等,2019;施炳展,2016;Abeliansky et al., 2017)7 个关系指标对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的影响程度。

另外,由于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上下游产业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一些产业本身就存在更加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还考虑了产业在生产链当中的位置,一般可以认为,在生产链上的位置越接近,相应的产业就更容易发生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Zhu et al., 2015)。

最后,由于每个国家(地区)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一个国家(地区)更具优势的产业更容易与外部产业产生融合,因此,本文还通过各国(地区)不同产业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相关指标对这一类影响因素进行衡量。如果两个地区对应的产业产出量都比较大,说明两个在对应产业上更具发展优势,进而“强强联合”,实现产业融合,而如果相应产业之间产量差别较大,则说明两者在生产技术,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上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更难发生融合(姚星等,2019)。

由于本文的数据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形成的矩阵类型数据,因此本文借鉴李敬等(2014)以及姚星等(2019)的做法,建立如下模型: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5.2 QAP 分析估计结果

本文对中国与其他 42 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程度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 QAP 估计。

表 5-2 给出了随机置换共计 500 次的 2003 和 2014 年两个年份的 QAP 估计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各项影响因素至少在 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各项系数的符号也符合一般的预期与认知。

首先,从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地理距离、语言差异以及自贸协议的签订的影响来看,国家(地区)之间的首都距离越远,语言相似度越低,以及两国之间未签署自贸协定等因素的存在,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开展具有负向的影响因素,也即两地区之间的产业越难融合;第二,国家(地区)之间的法律制度差异也会对产业融合起到抑制作用,这也符合以往对国际贸易开展的认知,也即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由于法律制度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但是对比 2003-2014 年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减少(由 2003 年的-0.149 降低为 2014 年的-0.052),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各国的沟通以及理解程度更高,降低了法律制度差异的不利影响;第三,经济开放度和政治自由度的较大差异,将会导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更容易形成依赖于支撑关系,这也说明在国际贸易开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更有助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产业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第四,产业关系度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本身具有的上下游承接关系的紧密性对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产业融合具有正向的影响效果,这说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所形成的相关产业网络中,不同产业之间的上下游的紧密度影响着不同国家(地区)相关产业之间融合的难易程度,也即两个产业之间本身具有较高依赖程度的,以相应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国家(地区)更容易发生融合,这一变量与产业融合相关系数变化不大(2003 年为 0.239,2014 年为 0.195),说明产业关系度不容易受到外部国家(地区)关系、沟通便利度等的影响,只与产业本身的发展有关;第五,分国家(地区)产业优势度对产业融合的发生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也即各国(地区)优势产业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应的产业更容易发生融合,若两地区的在某一产业领域都具有优势,那么就更有可能发生融合;第六,分国家(地区)产业差异度系数显著为负,可以说明,产业发展相差约悬殊,越难发生融合,也即产业融合更容易发生在发展水平相近的产业之间。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第 6 章 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以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各个产业为节点,以国家(地区)—产业之间存在的中间产品投入产出关系为边,运用 WIOD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03-2014 年数据建立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GDP 之和占到全球的 85%以上)生产网络。首先,从可视化网络视图对近年来以上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相互融合的产业关系进行总体评价,进而计算出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性指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产业融合程度以及国际化分工的细化进行分析。本文还提出了 5 个指标对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融合程度进行了判断,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6.1.1 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产业融合广度有所增强

从 2003-2014 年中间产品投入产出网络的一般性指标来看,首先,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存在的产业关系数以及平均度数都有所增加,也即各国(地区)各产业之间有更多的投入产出关系形成,不同产业在网络当中的重要程度普遍有所增强,这也可以说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所形成的投入产出网络当中,国际化分工更加细化,有助于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体现在以往在网络当中更加重要的国家(地区)—产业当中,因此可以认为,以往表现更加一般的国家(地区)—产业在全球化分工当中的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与越来越多的产业形成中间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其次,平均加权度、最大加权入度与最大加权出度的普遍增加,说明相比较产业融合广度,产业融合深度的提高更加明显,全球化分工生产的确带来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最后,直径的增大以及平均路径长度的轻微缩短说明了在该跨国生产网络当中,部分产业的分工更加细化,而也有部分产业由于技术等的进步,生产环节有所缩减。

6.1.2 中国产业融合广度不断提高但需求依赖大于其供给能力

无论是分国家(地区)还是分产业的产业融合广度指标,中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与更多国家(地区),多个产业的对外支持与依赖的融合,说明中国近年来对外产业融合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但是虽然中国分产业的产业融合广度在部分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上体现出对外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对外需求大于供给的部分产业上(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与其他服务业),这种差异却十分突出,说明中国的优势产业在全球生产过程中虽具有优势,但是其优势并不明显,没有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容易被替代,而在其有所欠缺的产业当中,中国对各国各类产业的依赖更加突出,不容易实现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