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在深度调整和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国际贸易状况不乐观,国际投资减少,推动区域间国际产能合作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扩大国际合作与发展的范围。加强与有关国家的交流与互信,加强跨境投资,促进世界贸易增长,从而提高全球经济增长信心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发展是国家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工作的重点走廊之一。该走廊始于中国,途径缅、泰、越、老、柬、马,终于新加坡。中南半岛国家和中国有长期的经贸合作历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优势产业和产业政策更加熟悉。
与此同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价值链经济体之间的分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中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区域内经济中的份额逐年增加,成为 2008 年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销售市场,而且还带动了邻国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邻国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制成品随着发展日渐成熟,输出到中南半岛国家的货物里,初级产品比例逐年下降,在区域价值链中所处的相对位置逐渐提高。
2013 年 9 月,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2015 年 5 月,国家又推出了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为国际产能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为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提供了保障。此外,双边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区域经济组织和全球经济组织之间的协议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坚持传统贸易协定标准的规则,包容性发展则无法实现,各国家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将导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及预期1(邱斌等,2016)。国际产能合作可以适应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让更多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通过合作互利共赢。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虽然国外学者对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直接的、具体的研究很少,但对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国外学者关于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较早,其中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尤为详尽。
(一)全球价值链
1994 年,格雷菲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VC)的概念,并指出全球商品价值链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最终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连续在全球范围内的跨企业的生产网络2。格雷菲认为,全球商品价值链不仅是跨国生产和管理的结果,也是多国生产和贸易一体化的结果。卡普林斯基和莫里斯都在2002 年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并指出价值链会给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生产者带来一些援助,并认为这些国家或生产者可以试图通过整合进入价值链来获得稳定的收入。此外,各国参与产品价值链环节的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 30 年代。Kaname akamatsu3(1932)提出了“雁行模式”理论。Kojima Kiyoshi 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刘易斯(1978)通过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对于产业转移存在的风险,英国学者 P.J. Buckley and M. Casson4(2005)认为产业转移面临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要素市场和运输成本的不确定性,并且这些很容易成为产业转移的风险因素。另外,美国地区经济学家 Hoover E.M 和FisherJ.5(2011)认为,经济发展促使产业转移发生,而产业转移又能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估算误差等因素,产业转移面临一定的风险。
.........................
第三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 ......... 14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虽然国外学者对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直接的、具体的研究很少,但对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国外学者关于全球价值链、产业转移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较早,其中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尤为详尽。
(一)全球价值链
1994 年,格雷菲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VC)的概念,并指出全球商品价值链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最终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连续在全球范围内的跨企业的生产网络2。格雷菲认为,全球商品价值链不仅是跨国生产和管理的结果,也是多国生产和贸易一体化的结果。卡普林斯基和莫里斯都在2002 年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并指出价值链会给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生产者带来一些援助,并认为这些国家或生产者可以试图通过整合进入价值链来获得稳定的收入。此外,各国参与产品价值链环节的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 30 年代。Kaname akamatsu3(1932)提出了“雁行模式”理论。Kojima Kiyoshi 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刘易斯(1978)通过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对于产业转移存在的风险,英国学者 P.J. Buckley and M. Casson4(2005)认为产业转移面临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要素市场和运输成本的不确定性,并且这些很容易成为产业转移的风险因素。另外,美国地区经济学家 Hoover E.M 和FisherJ.5(2011)认为,经济发展促使产业转移发生,而产业转移又能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估算误差等因素,产业转移面临一定的风险。
.........................
第二章 区域价值链构建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价值链构建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逐渐形成。
最初,Michael Porter 在 1985 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该书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年,寇加特首次从区域和国家层面分析了价值链垂直分布与空间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化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2001 年,格里芬在“价值链的价值”一文中突破了商品概念,着重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同年,Hamofirui 和 Smitz 将价值链分为四种治理类型:市场型、网络型、半层级、层级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控制和协调关系。 2002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义了全球价值链,是将各种企业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网络组织集。
第一节 区域价值链构建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逐渐形成。
最初,Michael Porter 在 1985 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该书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年,寇加特首次从区域和国家层面分析了价值链垂直分布与空间重构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化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2001 年,格里芬在“价值链的价值”一文中突破了商品概念,着重了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同年,Hamofirui 和 Smitz 将价值链分为四种治理类型:市场型、网络型、半层级、层级型,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控制和协调关系。 2002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义了全球价值链,是将各种企业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网络组织集。
区域价值链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一体化,推动区域价值链建设是必要的。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增长放缓,对外投资增长率连年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个范围内的经济体的价值链联系日益密切。随着产品生产细分、中间产品生产在域内所占比例的持续增加,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逐渐成为了所在区域生产、服务网络的中心。同时,中国在这个区域中的主导作用愈发明显,中国经济在域内经济体中所占份额逐年增长。此外,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国向区域内各个经济体出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在区域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逐渐提升。
价值链不仅是经贸规则问题,还是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政策的综合较量。当前如何在区域价值链构建的背景下,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与相关国家间的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意义重大。构建中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区域价值链,随着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该地区内部形成的区域价值链将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
........................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际产能合作是对传统国际产业转移的提升与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进化模式,既源于产业转移,又高于产业转移,因而可以从产业转移理论的演化中探寻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
1930 年,当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渐渐不能充分说明国家间产业间贸易中的产业转移现象时,日本经济学家 Kaname akamatsu24提出了雁型模式的理论。通过对日本特定的某产业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进口到国内生产再到出口的产业转移路径。1957 年,波兹和阿伦在《新产品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生命周期的概念,他们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义为4个不同的生产阶段。
1966 年,美国学者 Raymond Vernon25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核心观点是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由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国处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当一个国家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外就催生了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已形成多层次经济发展的梯度。每个梯度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梯度间是动态的且连续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促使产业在临近梯度的国家之间顺序移动。
价值链不仅是经贸规则问题,还是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政策的综合较量。当前如何在区域价值链构建的背景下,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与相关国家间的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意义重大。构建中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区域价值链,随着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该地区内部形成的区域价值链将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
........................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际产能合作是对传统国际产业转移的提升与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的进化模式,既源于产业转移,又高于产业转移,因而可以从产业转移理论的演化中探寻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基础。
1930 年,当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渐渐不能充分说明国家间产业间贸易中的产业转移现象时,日本经济学家 Kaname akamatsu24提出了雁型模式的理论。通过对日本特定的某产业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进口到国内生产再到出口的产业转移路径。1957 年,波兹和阿伦在《新产品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生命周期的概念,他们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定义为4个不同的生产阶段。
1966 年,美国学者 Raymond Vernon25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核心观点是产品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由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国处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当一个国家失去竞争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外就催生了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已形成多层次经济发展的梯度。每个梯度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梯度间是动态的且连续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促使产业在临近梯度的国家之间顺序移动。
1977 年,日本经济学家 Kojima 提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国际产业转移是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和变化。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向转移产业应该是在国内具有比较劣势并在接收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后,Kojima 等将投资引入理论中,并对其进行拓展。建议国内投资应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对外投资应关注即将在国内逐步淘汰的产业。同年,英国经济学家 John 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和模式。1991 年,保罗?克鲁格曼对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解释了产业聚集程度的差异会影响产业转移的效率。
.........................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驱动因素 ........ 14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已见成效 ........................ 14
二、基于区域价值链发展的考量 ........................ 14
第四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价值链及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量化分析 ...................... 27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各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地位指数..................28
一、全球价值链指数构建 ............................. 28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各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和地位指数结果分析................30
第五章 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及建议 ................................ 58#p#分页标题#e#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 ................... 58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 ................................. 59
第五章 推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及建议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产业
根据第四章第二节至第四节的定量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出:
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区域内各国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角度讲,中国有三类产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高,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重点发展,分别是 SITC6、SITC8、SITC7 产业。
从产业的互补性指数角度讲,中国与各国有较大国际产能合作空间的产业不尽相同。以中国出口、国外进口的方向来看,与越南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8、SITC7、SITC6 产业;与柬埔寨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8、SITC6 产业;与老挝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7、SITC6 产业;与马来西亚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SITC8、SITC7、SITC6 产业;与缅甸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7、SITC6 产业;与新加坡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8、SITC7 产业;与泰国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SITC8、SITC7、SITC6 产业。按总体产业互补性指数来看,与中国产业互补性最高的是越南,其次是柬埔寨。
以中国进口、国外出口的方向来看,与老挝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9、SITC2、SITC3、SITC1 产业;与马来西亚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2、SITC3、SITC4、SITC7 产业;与新加坡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9、SITC5、SITC7、SITC3产业;与泰国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7、SITC2 产业;与柬埔寨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8、SITC2 产业;与缅甸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0、SITC3、SITC2产业;与越南有较大合作空间的有 SITC8、SITC2、SITC7 产业。按总体产业互补性指数来看,与中国产业互补性最高的是老挝,其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