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增加值出口国际贸易拉动就业的路径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71509260219119
  • 日期:2019-06-1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首先本文在 Koopman 等(2008,2010)HIY 核算框架和郑丹青、于津平(2014)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企图从企业生产增加值的角度对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进行测算。紧接着利用测算出的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分别研究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数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之后,利用 SDA 分解法剥离出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四大影响路径,分析各影响路径对就业数量效应和结构的效应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上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最大化的吸收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议题之一。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就业的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就业问题自始自终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凭借着劳动力廉价、政府助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显著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5 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 141166.83 亿元人民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倾向于出口其丰富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为此中国出口贸易显著增加,可有效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1979 年到 2012 年出口年均增加就业机会 540 万个,进出口年均拉动就业机会 0.7 个百分点[1]。为此,如何恰当地考量我国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路径就成为“稳出口,保就业,调结构”的关键之所在。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形式正在由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正蓬勃发展,这极大的挑战了传统贸易核算体系。传统贸易核算体系假设出口的产品仅使用本国生产的产品,然而在国际分工生产的背景下,中间品的国际贸易比重逐渐上升。根据相关研究 2012 年国际贸易中已有2/3 的比重是中间品贸易[2],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贸易核算体系的假设。这意味着,传统贸易核算体系极大的高估了我国真实的出口水平,进而高估了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为此从增加值的角度,合适的估算出口贸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即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鉴于分析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文章较少且增加值出口贸易属于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一大类,为此本文从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历程出发,从出口贸易对就业量拉动效应和出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改善效应两方面介绍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对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跨国别研究,主要用于验证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乘数理论等理论的正确性。安妮.克鲁格等(1983)在其研究中把各个国家和产业区分为三个相独立的产业:出口产业、进口竞争、进口非竞争产业,通过研究他认为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劳动率低的产品,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3]。H·Chenery 等(1989)通过分析战后 100 多个经济体 30 年间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化的经验认为,需求、产业化、贸易类型等因素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且人口众多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带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高收入又进一步提升了本国的就业率,并且通过跨国分析表明这种现象具有稳健性[4]。C·Milner  ,P·Wright  等人以工业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劳动力对其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开放度增加会增加就业机会[5]。Krueger 和 Chenery 等人的研究都支持了比较优势理论,同样的还有 Barbara Stallings、Wilson Peres 等人。Barbara Stallings、Wilson Peres 通过对拉丁美洲国家经济改革的研究认为外向发展较内向发展具有更多的优势,并且外向型经济能提升拉美国家的就业率。
此后,随着各国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贸易自由化逐渐盛行。关于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开始向国家层面的发展,各学者开始考虑国家间存在的异质性问题,这一阶段研究的结果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Messerlin(1995)以法国作为研究对象,发现 1977—1992 年间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促使法国年就业量净增长了 0.8%左右[7]。Kletzer(2000)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出口贸易与美国制造业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 Kletzer 认为尽管美国的进口竞争与就业替代具有正相关性质,但是进口竞争对就业替代产生的影响甚小,其只是影响就业替代的微小因素[8]。Feenstra 和 Hanson(2001)依旧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非熟练劳动者由于可替代性易在对外贸易在受到冲击,对外贸易会使得非熟练劳动的工资降低,从而导致整体就业率的下降。
......................

2  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增加值出口贸易概念阐述
传统的核算方法以商品出入一国关境为基础,然而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崛起,同一商品重复进出一国关境的频率明显增加,这对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传统统计方法要求商品每通过一次关境就需要进行一次计算,因此传统核算方法势必高估了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Daudin 等(2009)最先提出了增加值贸易的概念,阐明了利用增加值核算一国贸易水平的理论。在此基础上 Koopman 等(2008,2010)在 HIY 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对总值出口进行了重新分解,提出了核算一国增加值出口额的思想[36][37]。为了更系统的分解总值出口贸易,Koopman 等(2014)又构建了将一国的总值出口分解为 8 个部分的模型,简称 KWW 模型,其中他把由母国创造的且最终被国外吸收的增加值部分明确定义为增加值出口贸易[38]。 
增加值出口贸易不同于传统贸易核算下的总值出口贸易,也不同于出口贸易增加值,他需要考虑增加值的创造国和消费国,即一国或地区创造的增加值直接和间接地内嵌于另一国或地区的最终消费品中的部分[39]。就出口而言,增加值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增加值都力图反映一国出口中本国要素的价值量,所不同的是增加值出口贸易充分考虑了折返贸易的影响,而出口贸易增加值并未考虑这一因素[40]。
如图 2.1 所示,建立 2X2 的两国模型。其中 M 国的第一笔进口用粗线 a 表示(也为 W 国的第一笔出口),总贸易额为 a,且粗线表示 M 国进口的商品被用于最终消费。M 国的第二笔进口用细线 b 表示,总贸易额为 b,且细线表示 M国进口的商品被用于生产中间品并出口,为此 M 国的第一笔出口用粗线 b+b’表示,其中 b 即为 M 国第二笔进口品的价值,b’为出口中所蕴含的增加值,M 国第一笔出口的总贸易额记为 b+b’。同理,细线 d 表示 M 国向 W 国的第二笔出口,并被 W 国用于中间品的生产,总贸易额记为 d;M 国的第三笔进口用粗线 d+d’表示,总贸易额为 d+d’,既包含自身第二笔出口的价值 d,也包含 W 国创造的增加值部分。

.............................
 
2.2  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由于在笔者所知的理论范畴内,并没有专门针对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仅有众多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相关经济理论涉及了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为此本文借鉴其中关于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理论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中。
本文借鉴 H-0 理论分析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理。 

本文建立最简单的两国模型分析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如图 X 轴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Y 轴表示资本密集型密集型产品。在未进行自由贸易时我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 S1,我国会选择在 A 点进行生产,相应的产量为X1 和 Y1。当加入自由贸易体系时,我国倾向于专业生产劳动密集型密集型产品进而生产点会沿着 S1曲线下滑达到 B 生产点,此时的产量为 X2和 Y2。如果此时我国存在剩余劳动力,加入自由贸易体系亦会使我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 S1变为S2,从而新平衡点出现在 C 点,此时的产量为 X3和 Y3。通过自由贸易,我国资本逐渐积累从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此时我国会选择在 D 点生产,此时的产量为 X4和 Y4。可见随着增加值贸易的增加我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增加(由 X1增至 X4),为此引致我国的就业增长。
........................
3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核算 ......................................... 18
3.1  增加值出口贸易核算框架的构建 ................................... 18#p#分页标题#e#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3
3.3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总值分析 ........................... 24
4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 34
4.1  相关模型构建 .......................................... 34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5
4.3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数量效应 ........................ 35
5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拉动就业的路径分析 .............................. 49
5.1  相关模型构建 ................................. 49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0
5.3  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拉动就业数量的路径分析 ...........50

6  相关政策与建议

6.1  提高出口品的技术含量
本文通过实证发现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总量上对我国就业量的拉动作用逐年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对我国就业量的拉动能力明显强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但是考虑到单位出口所含增加值对我国就业量的拉动能力就会发现,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量的边际拉动能力是下降的,这表明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我国就业量的拉动速度在递减,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量的拉动能力具有下降趋势。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产业异质性的存在,即便从总量的角度考虑提高出口额并非一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事实上出口一方面会通过刺激商品需求而增加就业水平,另一方面国际化的竞争也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劳动者水平而降低就业人数,因此一味的追求出口额“量”的增加并非一定能带来就业量的增长。总体而言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出口额的增长会使得该行业就业水平下降,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B10)、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品业(B11)、塑料制品业(B22)等行业;但是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出口额的增加对就业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B31)、交通仓储邮政(C1)、机械制造业(B27、B28)等行业。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首先本文测算了我国 39 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贸易,其次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建立了增加值出口贸易与我国就业量和就业结构之间的联系,最后本文利用 SDA 分解法剖析了影响 VT 就业效应的四大路径。通过上述三部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关于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测算。通过上文的测算得出我国增加值出口额 增速明显,从 1999 年的 12099.47493 亿元到 2016 年的 131541.6451 年均增速达到 987.17%。但是剔除了出口总额的影响后发现一方面我国增加值出口率均小于 1,表明我国传统贸易核算体系均夸大了我国的真实出口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单位出口所含增加值出口额增长较慢、波动较大,说明我国企业竞争力增长有限,且依旧易受国际市场影响,还需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我国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行业之间增加值出口率变动轨迹具有较大差异。烟草加工业、交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住宿餐营业等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增加值出口率增长较快,表明我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断攀升。而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增加值出口率下降较为明显,表明该行业竞争力下降、国内创造的增加值减少,需要重新规划行业发展方向。
(2)关于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关于就业数量效应,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有利于拉动我国就业水平。1999-2016 年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平均拉动就业量每年高达 3669.21 亿小时,剔除出口总量的影响后边际拉动力为0.076 亿小时/亿元人民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对就业的边际拉动能力具有下降趋势,在劳动者生产率提高必定会对就业量产生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增加值出口率,才能在总量上保证我国的就业水准。关于就业结构效应,尽管我国 VT 额对就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但是其对我国就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较低(仅为 0.25%),这一现象在诸如第三产业、机电行业、金融业等高技术行业尤为明显。结合表 4.2 和表 4.3 可以发现较小的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出口贸易的总量是造成其对我国就业结构优化贡献率较低的主因,其次尽管我国增加值出口额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增长明显,但其初始起步水平较低,1999 年我国增加值出口贸易拉动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仅为 3%,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