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从制造业升级视角看中德商品国际贸易结构变化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52421194918929
  • 日期:2019-04-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中竞争烈度较高的中德贸易为案例,详细分析中国制造业升级对中德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以验证上述假设的普适性。最后本文根据中德商品贸易结构特点和变化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 1 章   概念数据和文献综述

1.1  概念定义和度量指标
(1)制造业结构升级
从技术水平上看,主要是指制造业发展由以中低技术为主的制造业向以中高技术为主的制造业演进;从加工阶段来看,主要是指由以原材料制造、半成品组装为主转向更高加工度、集成水平的生产;从生产要素来看,主要是指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转变。
发达工业国家经验表明,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是轻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工业信息化、智能化阶段。
(2)贸易结构及度量指标
贸易结构是指贸易活动中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贸易模式结构(产业间贸易或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贸易比较优势、工业化程度和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德贸易结构,主要从双边商品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商品贸易结构主要考察单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比、增速等变化。
贸易竞争力主要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Specification Coefficient,TSC)度量,用于考察单类商品在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比较优势。数学上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单类商品贸易盈余与贸易总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优势越大,竞争力越强。
...........................

1.2  标准和数据
1.2.1  制造业分类标准
2017 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把中国制造业分成 31个两位码的大类行业。其中“4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在经合组织(OECD)对国民经济分类(ISIC Rev.4)中未列入制造业门类,“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数据在 2012 年以前缺失,为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在统计时将上述两大类制造业予以剔除。在统计制造业产值时,本文使用的口径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销售产值”,全部 29 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National Data)网站。
本文同时采用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 第四版(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Rev.4, 2016)和经合组织(OECD)“基于研发强度对经济活动的分类”(  OECD  Taxonom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ased on R&D Intensity)3标准,并据此将 ISIC Rev.4  所列的 32 项制造业分成了High  R&D  Intensity  Industries  (HITEC)、Medium-high  R&D  Intensity  Industries (MHITECH)、Medium R&D Intensity Industries (MDTECH)、Medium-low R&D Intensity Industries  (MILTECH)四大类。为叙述方便,下文将其称为高技术(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高技术(中高研发强度)制造业、中等技术(中等研发强度)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
鉴于 2017 版《国民经济分类标准》的起草参考了 ISIC Rev.4,且提供了相互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将国民经济分类标准中的制造业大类与 ISIC Rev.4 进行对应并按照技术水平进行了分类。

.........................

第 2 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化

2.1  制造业发展概述
1978 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大致经历了以日用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1979-1988),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支柱产业建设(1989-1998) ,以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6为特点的制造业结构调整(1999-2005),以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为重点的“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7 (2006-2015)和以“中国制造 2025”8为目标,以工业深度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为战略重点的制造业全面升级(2015至今)五个阶段。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总体保持在 13%-15%之间,经过 2006 年到 2013 年的经济调整阶段,2014 年起缓步上升;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整个规模以上制造业 1/3 产值,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从 2000 年的 30.35%增加到 2015 年的 34.31%;中等技术制造业占比总体保持在 20%左右,中国经济入世后到金融危机前实现较快增长,此后基本保持稳定;中低技术制造业占比发生明显下滑,从 2000 年的 37%下降到2016 年的 30.06%。
........................

2.2  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统计分析
从细分行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占比从 2000 年的 2.32%增长到 2016 年的 2.7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9.36%,超过统计期内制造业整体年均增速(18.13%),主导了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同期,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保持了一定增速(17.57%),在十五/十二五期间增速超过制造业整体水平,作为传统优势制造业,产值占比仍然很高(2016 年 9.72%)。与之相对,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增速在十五期间达到峰值后(26.29%)开始下滑,统计期末实现增长 16.22,占比从 2000 年的 1.18%下降到 0.91%。
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除化纤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实现全面高速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 20.17%(统计期内),产值占比从 7.4%提高到 9.72%,成为产值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对中高技术造业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此外,专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高速增长,推动了中高技术造业发展。与之相反,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从统计期初 1.68%下降到期末 0.76%,增速保持在相对低位。
中等技术制造业中,各行业表现分化显著。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发展较快,产值占比分别从期初的 4.94%、2.95%增加到期末的 6.08%和 4.72%,反映了新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此外,文教体育制品业十二五期间增速较快,期末产值占比增加;传统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增速达到峰值后随即快速下滑(十二五期间低至负增长),期末产值占比也相应下降;同为传统产业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尽管保持了一定的增速,但期末产值占比略微下滑。
中低技术制造业中,仅有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业等行业增速超过制造业整体水平,期末产值占比增加;而纺织业、造纸业、饮料、烟草、服装服饰等轻工产业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的石油加工、炼焦行业期末产值占比下降明显,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十二五期间增速下滑至负增长。
.............................
第 3 章  中德制造业贸易结构变化及分析 ..................... 27
3.1  统计期内中德贸易情况 ............................ 27
3.2  中德制造业贸易结构变化 ..................... 27
第 4 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德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 44
4.1  制造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关系 ............................. 44
4.2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德制造业贸易结构的影响 ................................ 44

第 4 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德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

4.1   制造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关系
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了国家间贸易需求存在的原因是基于各种要素和禀赋差异而导致的“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论”(1917)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认为国家间商品价格相对差异直接催生了国际贸易。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1985)则提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规模经济导致了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产生。波特竞争优势理论(1990)认为一国的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决定了该国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一国贸易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经济体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单个企业或行业所能决定的。
就制造业而言,一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产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比较优势产业和相对劣势产业的形成,决定了国家间商品贸易结构。
符磊(2008)分析指出我国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整体一致、相互促进的关系。陈虹(2015)认为国内产业结构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前置条件,提出贸易结构的调整必须是基于产业结构变化这一基础的。王岳平(2004)分析指出,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产业结构起到基础性作用并影响了贸易结构变化方向。陈虹(2010)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应将其传统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创造性的比较优势”,出口模式应向基于竞争优势的波特-克鲁格曼型转变。秉镰、刘勇(2006)基于“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分析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发展中国家先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由此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自身能力提高,逐步实现贸易结构优化,最后通过“进口替代”以及“再出口”带动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p#分页标题#e#
.............................

结论
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在统计期内实现结构升级。
按技术水平划分的销售产值占比显示,以中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医药、交通运输设备(汽车、轨道、船舶、航空)、机械装备制造业(通用、专用)、化学制品业在统计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近 20%;而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的中低技术行业产值占比和增速实现战略性下调。按加工阶段划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显示,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货物和零部件)出口占比提升了15%,资本密集型生产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下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助推了中国制造业对全球的贸易竞争力提升。
按技术水平划分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说明,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统计期间实现出口优势,中高技术制造业 TSC 增幅显著,中等、中低技术制造业仍然保持较大出口优势。按加工阶段划分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资本货物 TSC 大幅攀升,出口优势进一步巩固;零部件竞争力稳步增加,接近出口优势,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提升明显。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德贸易结构优化,正向促进了中国对德贸易竞争力提升,中国在多个行业与德国形成产业分工,产业内贸易活跃。
从商品进出口结构看,中高技术产业占比从 54%提升到 61%,出口主导地位更突出;资本货物、零部件出口占比显著提升,占比从 40%提升到 50%,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主导态势明显
从贸易竞争力变化来看,中高技术产业中绝大多数行业贸易竞争力提升明显,优势增加、劣势减少,轨道交通行业由进口优势转为出口优势,计算机通信设备行业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为中高技术产业整体贸易竞争力增加、出口优势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从产业内贸易水平来看,中德在高技术、中等技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活跃,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轨道交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压延、机械设备和化学制品业形成密切分工,在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医药、纺织制造业以绝对贸易优势形成产业间贸易。
综上,中国在全球贸易竞争力提升实证了产业升级对贸易升级的促进作用,中国制造业升级对中德制造业贸易结构(进出口结构、竞争力、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