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企业裁员相关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5162313238770
  • 日期:2018-05-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要:本文使用文献调研和个体访谈、团体焦点访谈的方法对两家国有企业的裁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案例研究,揭示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裁员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启示与建议。

一、引言

    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主题,在当前的组织变革中的结构调整(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和组织裁员(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简称裁员Downsizing)都是常用的变革手段。裁员作为“一种经过认真考虑的,由削减劳动力来提高组织绩效的组织决策”(Kozlowski, Chao, Smith, & Hedlund, 1993)[1],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对企业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对留岗员工的心理影响上,企业裁员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员增效”,而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裁员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上。
    Freeman & Cameron (1993) [2]等人提出,裁员决策的策略可以分成聚合(Convergency) 与复位向 (Reorientation)两种类型。聚合指的是对于变革的渐进性的适应,主张变革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更加重视提高组织效益,关注内部活动改进的一致性,这种变革主要依靠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参与来完成。另一种组织裁员策略是重新定向,强调变革是一种激烈的或变形的适应,旨在通过追求新的策略和目标来提高效益,主要依靠高层管理者自身来完成。目前尚未见到这两种策略与组织绩效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Kozlowski(1993)[3]等人则认为,裁员策略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预见型(proactive)的,另一种是反应型(reactive)的,前者事先有充分的计划,能够考虑多种的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关注对于后果的预测;后者则更多地考虑短期目标,不够关注长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他们认为,组织的三大特点,即领导的科学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和组织文化的适宜性往往影响着管理者对于环境的知觉,进而影响裁员采用的决策类型。他们认为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可以包括临时解聘(Layoff)、冻结招聘(Hiring Freeze)、提前退休(Early Retirement Incentive)、工作分担(Work Sharing)、转岗分流(Redeployment & Transfer)等等。研究表明,与临时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担等替代性的裁员方式对员工的负面影响较小(Greenhalgh, Lawrence, & Sutton, 1988)[4]。每种裁员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具体采用何种裁员方式,要因时、因地而定。
    我国国有企业的裁员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国企深化改革特殊阶段的特殊产物。1996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出  台了下岗减员政策,国有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裁员,截止1998年第一季度,全国就有1010万职工正式下岗,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656万,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9.2%(杨 帆,1998)[5]。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实施裁员,使人力资源管理和社区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出现了“减员与增效脱节”的问题、“清退临时工”的问题、“政府角色混乱”的问题等[6](陈迪桂,1998)。当然也不乏很好的经验,比如华能南京电厂不但较好地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而且创造了一套从“员工待岗”、“员工试岗”、“员工上岗”到“员工下岗”的“竞争上岗用工机制”(华能南京电厂,2000)[7]。究竟在中国国企的特殊背景下选择怎样的策略进行裁员才是正确的?中国国有企业裁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特征是什幺?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尝试对以上问题予以回答。

二、对某煤炭企业的案例研究

1、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案例企业来自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下属的“八一矿多种经营总公司”(以下简称Y公司)。这是一家国有中型 企业,总资产3千多万元,职工1000多人,企业包括水泥厂、煤焦油厂等5家下属企业。该企业是一家成立于70年代的多种经营公司,隶属于枣庄矿业集团八一矿区。公司的经营范围较广,除了从事一些和煤炭相关的经营以外,也从事其它方面的经营业务,如企业有生产水泥的分公司。在矿业集团的下属企业中,大多亏损,但是“八一矿多种经营总公司”是盈利的。该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工作作风干练,有创新精神。1999年6月,根据上级要求和有关指示精神,进行了总公司机关和后勤服务单位“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
2、裁员过程的文献分析及结果
    本案例研究了该公司裁员前、裁员后以及裁员期间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包括公司文件、董事长讲话稿等,同时还研究了该公司上级部门集团公司的相关文件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当初企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集团工作人员家属的就业问题,后来在“精干主体,剥离辅助”的政策影响下,集团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下岗裁员。该企业成了上级集团被裁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因此,长期以来公司的冗员特别多。虽然企业长期以来人满为患,效率低下,但是管理者们并没有主动地想到去裁员。原因很简单,他们要等政策,等上级的指示。1998年5月31日上级企业下发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八一矿区随即转发,并于6月2日在矿区机关召开了“减人增效”动员大会。6月3日公司即传达了矿区机关的减人提效会议精神,同时成立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并于6月4日召开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预备会议。公司“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政工科长,还有部分德高望重的职工代表等。领导小组要做到五个到位,即分析摸底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指标落实到位、帮困解难到位。于是,领导小组的成员们分头负责,认真学习、研究有关政策,了解总公司内部情况,经汇总,形成了一份关于Y公司减员增效的草案。公司总经理等高层领导立即携带草案向上级领导汇报,矿区和矿某企业的领导们认为Y公司的思路是可取的,并让他们放手干。在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和授权以后,“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开始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将草案细化。Y公司“机构改革、减员增效”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由“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出台的工作方案在公司二届职代会第七次委员会及代表组长联席会议上通过。6月8日下午2点30分,公司召开“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动员大会,向全体员工公布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方案,同时该方案的执行工作正式启动。这个方案的要点大致包括:
根据需要合并部分处室
根据效益和产量先定岗后定员
依据考评成绩和综合评分,竞争上岗
没有竞争上工作岗位的成为自然的被裁下岗者,这部分人是分流的对象
鼓励自动离职,在政策许可下提倡提前退休
经过半个多月的全面工作,6月26日上岗名单全部确定,下岗分流工作开始启动。公司机关及后勤人员总共146人,这次定员上岗71人,裁员75人。在随后的一个月中,75位被裁离岗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也基本结束。从该公司裁员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到,裁员有如下点:
    裁员的动因来自上级和国家政策。“虽然企业长期以来人满为患,效率低下,但是管理者们并没有主动地想到去裁员。原因很简单,他们要等政策,等上级的指示……”
    管理者在裁员决策应对的过程中注意了决策参与,即走群众路线;比如Y公司专门成立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制定裁员方案的过程中,注意依据有关政策、指令要求;
3、案例访谈及结果分析
3.1访谈情况
    个人访谈的被试: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3人,留岗者2人;企业上级单位:枣庄矿业集团高级管理人员1人,
座谈会2次:留岗职工座谈会1次:参加者 5人;中高层裁员管理人员座谈会1次,参加者8人。
在征得企业和被访者个人许可的前提下,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
3.2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关于管理者裁员问题的访谈结果
    在裁员领导小组成员的个别访谈中,大家认为,在进行裁员决策前是有一种危机感,而且这种危机感主要来自五个方面:来自上级的要求,来自下级的期待,来自特殊人际关系网的困惑,来自准备仓促的压力,来自时间短的压力。当问及什幺因素能影响这种危机感的大小时,他们的回答是,“主要是政策和上级指示,只要上级支持、点头,让我们有回旋余地,我们的顾虑就小,就敢干”。
在对总经理的个别访谈中,要求他对领导小组制定整个裁员决策的过程作一评价,尤其是“机构改革、减员增效”方案的看法时。他对领导小组裁员决策的水平是较满意的。进一步问到是什幺因素导致了裁员决策的成功,他的回答是:“这首先是与领导小组成员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平时的日常管理就不错。我公司在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一向很重视。关于人员过剩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了,也想过一些对策,只是一直没有解决问题的机会。矿业集团的文件一下达,我们就快速反应,立即部署成立领导小组,进行方案制定等有关决策。而且为了进一步保证减员增效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定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纪律,并成立了‘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纪律检查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任组长,专门监督‘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的进行情况。所有这些说明,我们公司‘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决策和执行到位是必然的。”
3.2.2关于留岗者心理特征的访谈结果
    在留岗者的座谈上,问到大家目前的心理状态,他们都说不错,很想工作,热情很高。在问到为什幺大家比较满意,积极性很高时,他们说对工作进行了调整,大家都有明确的工作目的和内容,不必象以前那样分工不明,无所事事了;另外,公司还进行了工资改革(公司机关后勤非承包单位工资改革试行办法于1999年7月1日执行),实行了岗位系数工资,不合理的档案工资已经封存,工资与安全指标挂钩,与利润指标挂钩,大家感到很公平,很合理。在问到减员是否会导致不团结时,大家一致认为不会,相反会增强。为什幺?他们说通过这次减员,大家都明白了要想保住工作,一要靠工作,二要靠人缘,不团结怎幺行呢?
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对离岗者进行访谈,关于他们的情况和有关转岗分流的情况,是通过对‘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组长的个人访谈了解到的。当让他描述一下留岗者的心理状态时,他的回答是“恼火、生闷气、难为情,反正是不高兴;不过还算平静,比预想的好多了,也没有吵的,也没有闹的。”为什幺呢?“因为通过方案的时候,他也表过态的,也没有意见。现在结果出来了,哪儿不公,哪儿不平,他说不出来,所以,只能给自己憋气。”当继续问他们是如何开展了下岗分流工作的问题时,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煞费了不少苦心。“下岗分流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利益,一是面子。解决利益问题,要幺给钱,要幺给工作。我们是给工作,或者分流到直属分公司,或者介绍到外单位。解决面子的问题,用表扬和安慰的办法。在公开场合上和私下里多讲他们对公司的贡献,感谢他们。但是,同时也要他们理解公司 ‘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的重要性,他们被裁,主要是政策要求,公司名额所限。假如他们想到外单位去工作,我们就给开证明,说他们如何如何好、有能力,希望能够委以重任等等。”“分公司对分流下来的人接收吗?”“我们采用行政命令,他们不接收也得接收。上面往我们这儿塞人,我们也没有办法(总经理在‘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了对分公司的要求:各基层承包单位要顾全大大局,摆正利益关系,不能有本位主义,要迅速清退临时用工,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总公司安置的转岗分流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对待这项工作。)”公司对转岗分流工作的成绩是满意的。75位离岗者中,74位到新的岗位开始了工作,只有一位仍然在斗气,不到分流的单位上班,正在暗自跑调动,准备脱离公司。
3.2.3关于裁员的关键问题
    和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座谈,涉及了“公司为了做好裁员工作,最关键的问题是什幺?”总经理的看法是,解决员工的思想转变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的沟通,走群众路线,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大会、小会、面谈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人人都有思想准备,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因此,总经理认为公司“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之所以做得好,就在于宣传工作到位。公司总会计师做了一点补充,他认为,竞争上岗的标准(实际上也是离岗标准)的问题也是个关键问题。标准过于简单,不能区分优劣,结果会下去能人。他举了一个技术人员的例子,业务能力很强,就是不善交际,结果没能上岗。总会计师的发言点出了公司“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工作的美中不足之处。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也发现了该公司在裁员标准(竞岗标准)的制定上与集团总公司的有些雷同,而集团总公司的方案又是借鉴了政府机关机构改革的方案。看来,企业单位为了做好减员增效工作,对留岗者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避免“裁能留劣”,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某石油企业的案例研究

1、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案例企业是胜利油田管理局下属的天宇集团(以下简称X公司)。这是一家以石油为原材料,产品服务面向石油系统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1.6亿元,共有职工2000多人,下辖富马酸厂、软麻油厂、福利厂、工程公司、检修公司、运输公司等8家分公司。1999年根据上级安排和规划,进行了裁员,共裁减职工300多人。
2、案例访谈及结果分析
2.1团体焦点访谈的被试
     参与此次团体焦点访谈的人员共6人,全部是男性,平均年龄38岁,其中:董事长1人,生产部经理1人,人事部副经理1人,人事部工资科科长1人,运输公司经理1人,富马酸厂厂长1人。以上人员全部参与了1999年的“组织结构调整,减员增效”的决策工作。参与访谈的团体成员具有良好的同质性:均来自同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经历了同一次组织裁员,参与了决策活动,且人数不超过9人(连同主持者共7人),完全符合团体焦点访谈的要求。
2.2团体焦点访谈的程序
    访谈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信任(commitment ),研究者通过多方协调,得到了企业上层领导的支持,并借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受训的机会,组织了这次团体焦点访谈。在得到某企业和参与者本人许可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象。
第一步,主持人(研究者本人)向团体成员说明本次访谈的目的在于学术探讨,与上级评价无关,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有关问题畅所欲言。
第二步,主持人就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并组织团体成员的发言和相互交流,保证整个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支持人采用了LTD( Learning Through Discussion)的激励、引导、概括等引导方法。 3个焦点问题是:
(1) 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裁员方案、进行有关决策的过程中是否受到国家政策和上级指令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在面对本企业人员过剩严重的情况下是否会有一种危机感?是否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这种压力常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 企业日常的组织管理与裁员特殊情况下的管理之间有没有什幺关系?为什幺?
(3) 哪些裁员方式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会给职工带来哪些影响?做好企业裁员工作的关键问题是什幺?
第三步,主持人对整个团体焦点访谈的录音和录象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第四步,将整理完成的材料反馈给每一位参加者,并询问对这种归纳的意见,通过修改达成共识,形成团体焦点访谈结果。
2.3访谈结果及分析 
    团体访谈比个体访谈优越的地方,在于团体访谈的效率高;团体焦点访谈比一般团体访谈(通常是座谈)优越的地方,在于团体焦点访谈依据团体动力学的规律,注重被访群体内部的充分互动与沟通,最后获取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真实性。换言之,团体焦点访谈不仅仅是信息搜寻的过程,还是信息提取与加工的过程,它的结果比一般访谈的结果更有价值。依据本次焦点访谈的录象材料进行文字整理,本次访谈的主要结果如下:
2.3.1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 
    团体成员一致认为:外部因素对裁员管理决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管理者的危机知觉和裁员策略选择的影响更大。
(1)外部控制因素对危机知觉、裁员决策应对和职工心理反应的影响
    董事长谈到去年(1999)石油管理局给X企业下达裁员指标时,提出限期完成的要求,完不成“后果自负”。这种“后果自负”的解释是,如果没有完成裁员指标,那幺在以后的各项企业评优、晋级活动中,某企业便被一票否决。
    在谈到政策、指令等控制因素对裁员决策应对的影响时,大家认为,企业去年的裁员决定实际上是上级下达的,企业管理者本身所做的裁员决策只包括裁员方法的选择、标准的确定和对被裁人员的安置等方面。而这些具体决策的依据还是要参照有关指示和政策法规等。他们抱怨,去年标准定得太死,比如以年龄为界,结果裁掉了年龄稍大但技术娴熟的老工人。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一刀切”,它是说标准要统一,不管该不该 “切”,能不能 “切”都必须“切”。
外部控制因素对职工的心理有影响,主要是对被裁的人影响大,他们认为不公平。留岗者对上级的指令并没有恶感,因为自己得以保全。
(2)社会保障对管理者得危机知觉、裁员应对和职工心理反应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家(管理者们)感到压力很大,在安置下岗人员的问题上,企业承受的负担也重;社会保障不好,下岗人员不满意,留岗的人心里也不踏实。生产部经理谈到,去年就是因为考虑到社会保障不好,担心下岗者的再就业困难,在决定裁不裁的问题上一直较犹豫。人事处副经理和工资科科长进一步补充,最后虽然裁员了,但是下岗的人并没有真正被推到社会上去,而是进了X企业的“蓄水池”(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因为企业效益较好,能背得动,上级也支持某企业把这些被裁者背起来。
2.3.2关于内部日常管理与管理者危机知觉的关系
    就这一问题,大家认为,外部控制因素使得大家对企业人员过剩问题的压力感增强了,而企业内部平时的管理问题好不好,对这种压力感几乎没有什幺影响,原因很简单:体制造成的。富马酸厂厂长谈到,某企业人员过剩这一事实大家都清楚,但是,平时没有谁认为这是一种压力。只有在国家政策下达了,上级的指示来了,要下岗裁员了,大家的压力才有了,而且上级压得越紧,大家的压力越大。
    为什幺企业内部的管理状况好不好对管理者的压力感(面对企业人员过剩的压力感)没有什幺影响呢?运输公司经理认为是体制问题,富马酸厂厂长也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管理科学化问题。没有哪位厂长担心裁员会裁到自己。人多,并不是厂长的问题;管理不好,也是有原因的,而且企业内部的问题多着呢,但厂长也没有办法,因为很多时候厂长说了也不算。
2.3.3关于裁员决策方式和对职工心理的影响
    针对“哪些裁员方式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会给职工带来哪些影响?做好企业裁员工作的关键问题是什幺?” 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裁员决策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裁员的标准,即让谁下,不让谁下的问题。为了做好裁员工作,什幺问题最关键?人事处经理作了最简洁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标准。他认为去年某企业裁员的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没有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较为公平的裁员标准。当时讨论了几个方案,但是,没有一个效果是理想的。常常是标准一出台,能留下的不说话,留不住的大叫冤枉。
    董事长进一步补充,认为裁员不是目的,目的是激励。激励才能增效。所以,标准在于是否有激励作用。因此,裁员标准一定要能够把好的和不好的区分开,把该留的和该走的区分开。标准不对,就会裁错人,结果不该走的走了,不该留的反而留了。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两家国有企业裁员的案例研究获得了有关国企裁员过程的一些规律性特点如下。
裁员的动因来自上级和国家政策。“虽然企业长期以来人满为患,效率低下,但是管理者们并没有主动地想到去裁员。原因很简单,他们要等政策,等上级的指示……”
管理者在裁员决策应对的过程中注意了决策参与,即走群众路线;企业通常专门成立“机构改革,减员增效”领导小组,从组织上给予保证。制定裁员方案的过程中,注意依据有关政策、指令要求;
减员增效与组织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结构调整在先,裁员后辅以分流;
整个改革过程(从结构调整到裁员分流)在模式上有大众化趋向。
    这些特点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首先,在转型期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切实可行的针对裁员和结构调整的灵活性政策;其次,企业应采用充分体现自身企业特点的、个性化的裁员和结构调整策略。
    影响国有企业裁员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国家政策和上级指令以外,企业管理状况、员工素质水平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裁员的决策过程中,确定裁员标准是关键问题;在裁员的操作过程中,强化沟通体现公平性是问题的关键;而在分流过程中,正确把握利益与面子问题是关键。这提示我们在裁员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注意员工的心理承受度与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企业一定要建立符合规范的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绩效考核系统。
    裁员和结构调整本身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企业轻装上阵,提高企业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建议国有企业在实施裁员前后一定要摸清实际情况,依据企业裁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操作,选择恰当的裁员目标,采取合适的裁员策略,进行合理的过渡管理(牛雄鹰,1999)[8],将裁员当成系统工程来管理,就可以真正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反之就会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1][3] Kozlowski, S. W. j., Chao, G. T., Smith, E. M. and Hedlund, J.(1993)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Strategies, Intervent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ume 8, 263-332.
[2] Freeman, S. J., & Cameron, K. S. (1993).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A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 framework. Organization Science, 4, 10-29.
[4] Greenhalgh, L., Lawrence, A. t., & Sutton, R. I. (1988). Determinants of workforce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declining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 241-254.
[5]杨 帆,“比预料的更严峻—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评论”,《科学决策》,1998年,第4期,3-22页。
[6]陈桂迪,“企业减员与再就业的几个问题”,《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第5期,46-47页。
[7]华能南京电厂,“竞争上岗用工机制”,《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期,21-23页。
[8]牛雄鹰,“国企裁员方略:企业裁员的过程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5期,14-15。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