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与信息保护行为探析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1
  • 论文字数:72309
  • 论文编号:el2021070121020322378
  • 日期:2021-07-0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管理论文,本研究探索两种类型的角色冲突和四种应对策略对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第一,角色内冲突对内延式问题处理、外延式问题处理、内延式情绪处理和外延式情绪处理有积极影响。当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披露个人信息时,如果经历角色内冲突,用户会激活以问题和情感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处理角色内冲突。第二,内延式问题处理、外延式问题处理、内延式情绪处理和外延式情绪处理导致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角色冲突程度高的用户更有可能采用应对策略来应对紧张的情况。这些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变压力情境,从而提高用户在网络社交网络上披露个人信息的意愿。第一,信息隐私威胁的易感性和严重性对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感知威胁性有积极的影响。当用户感知到信息隐私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高或者信息隐私威胁的负面后果严重时,用户就会将信息隐私威胁视为高危险,并想要开始进行信息保护行为。第二,反应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和反应成本共同决定了社交网络平台上感知到的信息隐私威胁的可避免性。用户通过评估隐私设置对策的有效性以及自己在采取隐私设置对策时的自我效能感,会积极形成隐私威胁可避免感知。而隐私设置对策的反应成本越高,用户对威胁可避免感知越低。首先,基于功能可供性理论的视角,本研究提出四种社交网络功能可供性:访问可供性、检索可供性、编辑可供性和关联可供性。其次,基于心理所有权理论的视角,本研究探讨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供性和心理所有权如何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含一个定性的量表开发过程建立功能可供性的量表和一个定量的问卷调研验证模型和假设。

.......

 

第1章引言

 

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总结了社交网络情境下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保护行为三个研究不足之处。第一,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典型的信息技术,以往的研究很少探讨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即功能可供性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二,社交网络平台上有不同类型的社交群组,而这些社交群组会导致用户在披露个人信息时产生角色冲突。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社交网络的角色冲突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三,社交网络平台面临多样化的信息隐私威胁,而这些信息隐私威胁会促使用户采取信息保护行为。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识别社交网络情境下功能可供性的维度和测项;第二,探讨社交网络功能可供性和心理所有权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为了解决第二个研究不足之处,研究二主要探讨社交网络的角色冲突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识别社交网络情境下的角色冲突和应对策略的类型;第二,探讨社交网络角色冲突和应对策略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为了解决第三个研究不足之处,研究三主要探讨社交网络的信息隐私威胁对用户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识别社交网络情境下的信息保护行为的类型;第二,探讨社交网络的信息隐私威胁对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包含六个章节。下列内容是对各章节的具体描述: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首先介绍本研究的实践动机和理论动机,从而引出研究问题与目标。紧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图。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与理论介绍。该部分首先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保护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其次,介绍了本研究中所用到的理论框架,即功能可供性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应对理论和保护动机理论。第三章探讨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供性对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

........

 

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介绍

 

2.1信息披露行为
本研究通过探讨社交网络的信息隐私威胁对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深化了信息保护行为的前因机制的研究。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保护行为是社交网络用户相互依存的两种信息行为。信息披露行为主要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强化分享个人信息的行为,而信息保护行为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减弱分享个人信息的行为以达到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鉴别了社交网络平台的三种类型的信息保护行为:信息提供式保护行为、私人行动式保护行为和公众行动式保护行为。该分类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保护行为。此外,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探讨了信息隐私威胁引起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过程如何研究用户的信息保护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平台上信息保护行为的形成过程。总结这些研究,本研究发现现有的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披露行为文献有两个研究不足之处。第一,现有的研究主要探讨自我展示、关系维护、隐私收益、隐私担忧、用户个性特征以及用户情感等因素对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较少有研究关注到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特征,如访问可供性、检索可供性、编辑可供性以及关联可供性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第二,社交网络的技术压力情境,如角色冲突,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很少探讨信息隐私威胁对用户信息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针对以上三个研究不足之处,本研究开展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实证研究。为了解决第一个研究不足之处,研究一主要探讨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供性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
管理论文范文
角色冲突分类

 

2.2信息保护行为
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如微信、脸书和推特,在过去十年中显著增加。目前社交网络的全球用户数量为31亿,平均每位用户每天花费2.5小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尽管社交网络行业发展迅猛,但如何促进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是一个持续的挑战。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指的是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中自愿地、有意地向他人披露个人信息。虽然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痕迹和浏览记录可以收集到某些类型的个人信息,但社交网络平台增加用户粘性所需的许多重要个人信息,只能通过用户的自愿披露获得。由于收集和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是社交网络平台不可避免的一个要素,如何促进用户在社交网络上信息披露是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最近的十年内,用户的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己经开始得到信息系统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用户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的一般社会心理动机,如自我呈现、关系维护、互惠、隐私风险、隐私担忧以及用户情感等。然而,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一般的社会心理因素并不能为社交网络的设计和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去促使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同时,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强调信息披露行为的研究应逐渐减少对一般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而更多地关注情境化的技术特征。社交网络作为一项典型的技术对象,具有多种多样的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征显著影响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披露个人信息的决策。因此,有必要识别和检验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如何影响信息披露行为。本研究相信通过探讨社交网络的技术特征可以强化对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理解。

 

第3章基于功能可供性理论的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研究...........15
3.1前言...........17
3.2研究模型与假设...........18
3.3研究方法...........21
3.4定性研究设计...........22
第4章基于角色冲突理论的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研究........41
4.1前言...........41
4.2研究模型与假设...........42
第5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社交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研究...........65
5.1前言...........65
5.2研究模型与假设...........66
5.3研究方法...........70

........

 

第5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社交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研究

 

5.1前言
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社交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的形成机制。基于之前的信息保护行为研究,本研究确定了三种类型的信息保护行为:信息提供式保护行为、私人行动式保护行为和公众行动式保护行为。然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本研究分析威胁评估过程和应对评估过程如何共同影响社交网络的用户信息保护行为。本研究有以下几点贡献。第一,信息保护行为在信息系统领域己经逐渐得到一些主流学者的关注。然而,信息保护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本质却没有受到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保护行为,并对信息提供式保护行为、私人行动式保护行为和公众行动式保护行为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测项。第二,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交网络信息保护行为。根据保护动机理论,本研究认为在应对信息隐私威胁时,用户信息保护行为是威胁评估过程和应对评估过程的共同作用结果。第三,本研究扩展了保护动机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保护动机理论应用于信息隐私安全保护的研究中。第三,感知威胁正向影响用户信息保护行为,感知可避免性对用户信息保护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当用户认为信息隐私威胁是危险的,或者认为隐私设置对策不能有效地避免信息隐私威胁时,用户很可能会采取信息保护行为来避免自己的损失或者伤害。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供性为用户提供了独立操作的可能性,这些操作是独立的,并不一定涉及到其他人的操作,比如编辑可供性。非自我为中心的可供性为用户提供了社会性操作的可能性,这些操作需要有其他人的参与,例如访问可供性、检索可供性和关联可供性。
管理论文格式
研究模型

 

5.2研究模型与假设
本研究通过在线调查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目标研究样本为当前中国社交网络用户。本研究在了一个很受欢迎的第三方调查平台上设计调查问卷。生成的问卷通过统一的链接发给社交网络用户。为确保被访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社交网络平台,研究人员请被访者选择他们最常用于信息共享的社交网络平台。为了方便对受访者进行威胁评估,本研究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私隐威胁,如数据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二次使用以及病毒攻击。本研究还通过提供授权设置、屏蔽列表设置、公共帖子设置、地理位置设置以及好友请求设置等一系列隐私对策,触发了被调查者的应对评估过程。为了鼓励受访者完成调查问卷,本研究向提交完整信息的受访者提供价值2-10元的经济奖励。共发放问卷约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回复有效率为55.2%。如表5.1所示,552名回应者中,48.4%为男性,99.1%为二十岁或以上,78.3%拥有学士学位或以上,64.3%年收入为3万或以上。在使用经验方面,大部份受访者曾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至少三年,其中有14.5%有三年使用经验,18.1%有四年使用经验,47.1%有五年使用经验。在使用频率方面,45.8%每个月至少使用社交网络两、三次,12%每周至少使用社交网络三、四次,6.5%每天至少使用社交网络一次。

.......
 

第6章结论与展望

 

研究一基于功能可供性理论和心理所有权理论,研究四种功能可供性,即访问可供性、检索可供性、编辑可供性和关联可供性,和心理所有权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一发现,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供性是用户社交网络信息披露的重要决定因素。特别的是,访问可供性、检索可供性以及关联可供性积极影响心理所有权,进而促使用户的信息披露行为。社交网络的功能可供性激励用户参与信息披露,因为社交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家”领域来表达他们的自我身份和自我能力,这些功能使用户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激励他们在平台上披露个人信息。但是,编辑可供性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不显著。心理所有权对可编辑性可供性与用户社交网络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没有中介作用。对于这些不显著的影响,个可能的解释是社交网络功能可供性可以分为两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供性和非自我中心的可供性。用户的心理所有权需求是一种社会心理需求,需通过非自我为中心的可供性而不是自我中心的可供性来满足。研究一探索了社交网络平台的技术因素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但忽视了技术压力情境如角色冲突对用户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二基于应对理论探讨角色冲突对社交网络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首先,基于角色冲突理论,本研究确定了两种类型的角色冲突,即角色内冲突与角色间冲突。其次,基于应对理论,本研究依据不同的应对方法(问题导向和情绪导向)与应对资源,提出了四种应对策略即内延式问题处理、外延式问题处理、内延式情绪处理和外延式情绪处理。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