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90319090217710
  • 日期:2018-08-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用水第一大户。近年来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表明,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产业中,农业所消耗的水资源占社会水资源消耗总量的一半以上。2016 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年我国农业用水达 3768 亿立方米,占整个社会用水量(6040 亿立方)的 62.4%,农业成为全社会举足轻重的“用水大户”1。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水资源十分短缺,农业缺水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尤其是我国北方,农业缺水形式更为严峻。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并且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用水效率低等现状[1],都是影响我国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是立国之本,而水资源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资源关系到粮食安全和民生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破解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短缺,是实现农业健康发展乃至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环节。纵观国际农业水价的平均水平,反观我国的农业水价则非常低,虽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农业生产的负担,但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反过来导致了农业用水效率低且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市场成熟的价格调节机制,导致农户节水理念不足,甚至成为催生农户浪费水资源的重要“帮凶”。长久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错误认识以及固有的供需方式使得人们对水资源的商品属性认识不到位,同样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使得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无污染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经之路,如何建立和实现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成为目前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对水价的改革势在必行。
.........
 
1.2 相关文献述评
本文的文献述评主要围绕公共政策绩效评价1、绩效偏差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三个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为使文献分析的结果更加直观与科学,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公共政策的绩效评价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并围绕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本文研究更具前沿性,笔者以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进行精确检索,并借助文献计量工具 CiteSpace 形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具体如下所示1。目前对于公共政策绩效评价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于某个具体的政策进行的绩效评价,一般是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绩效评价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会形成不同的指标体系,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我国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实践与研究都起步较晚,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更多是围绕政策实施效果展开的定量研究,而关于这一主题的质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关于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基础性研究。作为现代化政府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应当将“公共”的价值判断理念放在首位,且基于考量政策最初目标和其最终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引导政府当局注重效益、效能两个方面[2];喻锋(2013)则指出借助政策绩效评估对公共政策各阶段、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分析某项公共政策是否很好的贯彻执行了应有的公共价值,并决定该项政策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延续和执行下去,或者需要从哪些地方予以调整,为以后的政策运转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的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政策的产出和效果之外,更应该注重考察政策背后是否能让公民满意,能否实现他们的预期和利益诉求[3];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主要方式,公共政策的绩效产出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霍春龙等,2015)[4],郑方辉等(2010)指出作为绩效目标导向下的公共政策评价,它会像“看不见的手”指导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创新,同时向更具责任的政府迈进[5],所以在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的充分性、公平性、适宜性,并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确保各个阶段评估的客观、科学性(毛劲歌等,2008)[6]。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公共政策绩效偏差
实践中,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相应在学界,公共政策也日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上个世纪70 年代,学界逐渐兴起对政策的绩效评价尤其是政策制定和实施后评价的研究。伍德罗·威尔逊(2003)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相关行政人员落实的过程[66]。公共政策绩效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即“量”和“质”,强调某一时间段内某项政策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益。完整的政策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从时间演进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和政策的评价,而评价则是政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郑方辉等,2014)[67]。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政策绩效和政府绩效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评价标准、对象和评价流程、指标、方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种种客观因素表明,公共政策绩效的测度有较大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公共政策绩效偏差的产生。何文盛等(2013)基于三维视角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偏差的理论框架,并系统的界定了绩效偏差的概念,认为政府在现实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政策执行的应然和实然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构成了政府绩效偏差,并进一步指出政府绩效偏差存在纯偏差和准偏差,其中前者是无法消除的,而后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减小或消除[68]。因为在政策绩效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原则、方法、目标和指标体系的不同,导致政府绩效偏差客观存在,但因为政府绩效评价会影响政府实际的政策管理,所以政府绩效偏差也会影响公众对绩效评价结果的信任程度,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政府功能的发挥。要真正缩小或消除政府绩效偏差,必须优化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影响绩效评估的各个主体,即政府、市场和公民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良性运转,其中重中之重是构建一个能实现有效合作治理的制度框架,从而推动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处理好各主体之间关系(何文盛等,2014)[69]。
........
 
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
农业水价是水作为一种商品资源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流动和交易而产生的价格,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产品养殖等方面。通过农业水价可以借助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农户的用水行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当前我国农业水价改革实际上是逐步演化而来的,其过程先后经历了无偿用水阶段,这个阶段时间相对较长;有偿供水的低标准收费阶段,这个阶段是农业用水科学合理化探索阶段;以及当前的综合改革探索阶段,其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是现阶段重要任务。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其中农田水利薄弱、运行经费不足、价格调节机制失灵、农业水价整体偏低等因素,导致农业水价改革障碍重重,很难形成一个良性的水价机制,缓解农业用水紧张与低效利用甚至浪费之间的矛盾。对此,中央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布局是通过构建农田水利的良性运转制度,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支撑;并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来探索和试验合理的水价改革制度。截止 2013 年年底,累计耗资18.8亿元,在27个省的150多个县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示范);2016 年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全国选取 80 个试点县(区)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打造“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引导建立以水价调节机制为核心的,实现供水总量有效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制度,同时降低农户负担;2017 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080 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各地在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对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程度认识不够,除此之外,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用水管理体制,资金筹集等方面问题较多,阻碍了农业水价机制的建立,同时指出在未来要不断完善奖补机制,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促进农业节水发展。总体来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是改革传统的供水方式,实行定额分配与管理,树立水资源的商品概念,通过试点推广的形式改善农村用水环境,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有效的引导和协调农民用水行为。同时,借助市场经济价格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水权,鼓励水权流转与交易,实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与农业发展并举的水价形成机制。#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7
3.1 研究方法......17
3.2 研究对象......18
3.3 数据来源......20
第四章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4.1 资料分析过程...........22
4.2 结果分析......27
4.2.1 政策环境维度.....28
4.2.2 政策认知维度.....35
4.2.3 政策偏好维度.....38
4.2.4 政策执行维度.....41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47
第五章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矫正 ......49
5.1 优化政策环境...........49
5.1.1 探索多元筹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50
5.1.2 完善政策制度设计,降低改革特征的影响作用....50
5.2 强化政策认知...........51
5.2.1 强化组织领导,提高部门配合.........51
5.2.2 加强宣传力度,重视对农户认知的引导..........51
5.3 平衡政策偏好...........52
5.4 加强政策执行...........53
 
第五章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矫正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是我国对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改革的一个缩影,对其政策偏差影响因素的探究,发现政策的实施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背离,政策的真实绩效与理想绩效之间存在差距,亟需加以矫正和控制。结合前文的分析,从政策环境维度、政策认知维度、政策偏好维度以及政策执行维度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矫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具体路径。基于分析结果与理论框架的构建都重点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公众诉求的体现,要提高公共政策的绩效既要关注公民的价值诉求,又要保证有良好的组织环境做依托。而公共价值的实现,则要求不同利益主体做好各自的协同与领导工作,保证有良好的绩效生成内部环境。同时,良好的政治、经济支持也是公共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保障。本文绩效偏差的矫正对策主要从公共价值的实现与组织环境的优化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前文得出的各影响因素的节点数大小,有的放矢的更加关注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以便得到更加合理、有力的矫正对策。
 
5.1 优化政策环境
政策落实离不开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支持。从甘肃省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的情况来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规定和意见,以保障该政策的推行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就现实而言,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到不少的阻力与困境,值得政策的设计者系统反思政策制定中需要加以完善和优化的方面。需要加强对政策实施的资金支持,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设计,以及针对政策呈现出的改革特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农业水价改革政策顺利实施的前提,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证。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重点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自身经济水平落后,中央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以保证政策能够顺利的推行下去。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PPP 等方式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根据中央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确保改革向参与积极性高、改革进展快、实施效果好的试点县(区)倾斜。要完善资金的筹集渠道和方式,同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政策的实施。上级拨付的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政策中要求进行的改革任务,通过对改革效果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资金拨付制度,以资促行,提高试点县(区)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提供经济基础。
........
 
结论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深入甘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试点县(区)走访调查,对获得的一手访谈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探讨了影响该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关纠正政策绩效偏差、提高政策绩效的建议。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政策实施的具体村落,进行走访调查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对访谈所获文本进行整理以及编码分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提炼,进而构建起理论框架。基于政策实施过程中多方因素的相互影响,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借助Nvivo11 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和处理后,分析得到 15 个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资金支持、自然区位、政策制定、改革特征、领导认识、农户思想认识、宣传机制、部门配合、政府偏好、水管单位偏好、农户偏好、政策落实、工程建设、机制形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改革特征、政策落实、工程建设这三个影响因素是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绩效偏差的核心要素。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