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导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改革不断深入,公民的需求层次提高和需求差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但与之相对的,由于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层次和处在转型期的特殊发展阶段,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尤其是城乡间的均等化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而差异化作为公共服务的研究视角得到的关注则较少。社会生活涌现出的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已经唤起了私人领域对于差异化需求的关注。从敏捷制造到长尾理论,私人产品的领域对于差异化需求的探索和挖掘已经从单独的供给环节扩展到整条生产线上。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按需生产,以客户的需求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整条产业链都围着差异化的需求精细打造。基于差异化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产品领域已经是常见、普遍的做法。公共产品的需求端有着和私人产品截然不同的产生逻辑,它并不来自于某个单独的个体需求,而是由公共的需求集合而成,所以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研究中,主要的着眼点自然是公共性的部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介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尤其是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不同层次的、差异化的需求逐渐显现,包括养老、教育、体育健康和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反应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化的需求。但是公共产品以此视野所做的研究却与现实状况显现出滞后性,本文的研究就以此视角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明确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后,需要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本节首先对国外公共服务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进而总结多元化的相关研究,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他山之石。国外关于公共服务的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以社会政策和社会法研究为代表的早期研究,以德国的瓦格纳和法国的莱昂为代表的学者,首先提出了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将公共产品的概念纳入到社会政策的学术研究当中。①1954 年,保罗·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的发表标志着公共服务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突破了社会政策和社会法的研究范围,公共服务正式进入了财政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当中。他不仅提出了“非竞争性”和 “非排他性”这两点公共产品的特征,更是为往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分析框架。他还进行了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相关研究,认为由于完整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并不总是存在的,所以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则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更好的促进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低效率,以及论证了公共产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在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准公共产品的概念,推进了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研究的深化。同一时期,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公共经济的概念,在财政学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间的相关关系。第三个主要的研究阶段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被视作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萨瓦斯②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基于近五十个国家的改革实践,论证了民营化是改革政府的最佳途径,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认为市场模式是现代政治家、学者对于代替传统公共模式不约而同的选择。③他认为至少在激励机制、公共部门的扩张性和控制成本三个方面,市场化的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事实上并未有单一的市场模式。④詹姆斯·诺西瑙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来自于政府又不局限于政府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虽然治理的概念仍然缺乏规范统一的界定,但其指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主的网络,自此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
二、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一般概述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相关研究。首先是从我国和国外关于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的实践出发,提炼出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理论概念。其次,简单梳理了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差异化之间的关系后,从满足公民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为何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
(一)核心概念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但公共服务的概念本身就是多元的甚至是模糊,直接给出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概念则更为困难。本节从公共服务的概念着手,一并分析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以及本文所选择的概念内涵。第二个重要概念是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供需关系是公共服务研究一直以来的重要议题,只有明确供需间的关系,才能明确脱胎于差异化需求的,公共服务差异化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本节具体分为从差异化需求入手,进而总结出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特点。关于国外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国内外学界均是众说纷纭。对于西方公共服务概念的兴起,据我国学者的相关考证,最早可以追述到二十世纪出的公共法中的概念。①而现代公共管理研究的公共服务的概念则是脱胎于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这一方面的理论在前文国外研究状况中已经有所介绍。国内学者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时,国家行政学院的马庆钰教授认为包括三种不同的理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首先是认为公共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与人群群众相关的一切党政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公共服务的内容,其次是认为公共服务是国家职能之一和国家机关的基本属性之一,最后认为是政府“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的一切工作。②这一方面显示出各位学者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的莫衷一是,另一方面也从政府职能角度为公共服务的概念做出了定义。
.........
(二)理论基础
在明确完主要概念后,本节主要介绍支撑这一概念以及后文论述的两个主要理论,即有效供给理论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需求和供给以及供给平衡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需求导向的经济理论和供给导向的经济理论交替出现杂经济学史中。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供给的有效性是供给决定需求的前提,“商品爱货币,但是真正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①生产的产品只有在功能、质量、品种等等方面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有效的生产。也正应如此,商品如果想要吸引消费和货币则必须使消费者心满意足。这一有效供给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即使是在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多个轮次的西方国家,公共服务的生产过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仍然不能像市场经济下的产品一样达到充分满足公民需求的有效供给的状态,而为了达到这一状态,市场化的改革也成为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一个核心议题。公共服务市场化这一解决机制的核心就是赋予公民在公共服务间的选择权,在不同的公共服务间的选择,给予“用脚投票”的权利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议题。准公共产品因为 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强的缘故,一方面有着“公共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在供给方式上应当有着更倾向于市场经济下产品的特征,在这类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差异性,则公民就会丧失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类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就会出现非效率的特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另一个难题则是公共服务需求的非真实性,正如萨缪尔森所言,公共服务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虚假的曲线。由于“搭便车”的现象的普遍存在,公共服务的需求难以量定,相应的公共服务的估计也长期处于不足的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中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萨缪尔森对林达尔均衡的批评指出,每个公民都有潜在的为其边际收益支付契机。①在《经济分析、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中讨论在公共领域的经济和道德的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伦理学中对于经济学的关联。#p#分页标题#e#
.........
三、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类型和条件...........23
(一)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类型...........23
(二)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条件...........28
四、公共服务差异化面临的挑战和实例...........34
(一)供给主体的挑战和实例........34
(二)需求表达的充分性的挑战和实例..............37
(三)供给决策的承载能力的挑战和实例..........40
(四)供给结构的挑战和实例........42
五、对策与建议.......45
(一)多元主体的培育与合作........45
(二)需求表达的双向互动............48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9
(四)完善监督评估机制.....50
(五)本章小结..........50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应上文的分析思路,本章试图从多元主体、需求表达、行政体制改革和监督评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于我国差异化公共服务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多元主体的培育与合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离不开多元主体间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是差异化供给得以实现的基础所在,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有效性、解决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关键。具体的本节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两个主要主体着眼,进而提出政府和包括前两者在内的其他主体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建议。公民的个体需求是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的起点和终点,差异化公共服务是基于公民需求的差异性产生,其也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公民的参与可以直接有效的表达自身的需求,有效的行使公民的权利。培育公民参与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公民对于公民权利、公共服务等观念的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公民意识。按照《政治哲学关键词》中对于公民词条的解释,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包括参与意识在内的主体意识要求公民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平等、自由、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在本文即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来。公共意识则包括了法律意识、协商意识、功德意识和爱国意识。这些公民意识为公民如何有序的参与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来,提供了基础性的准则。其次,应当拓宽公民参与的形式和渠道。在此方面,可以广泛的借鉴发达国家公民参与的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公民参与形式。依托协商民主的平台和渠道,鼓励公民就包括教育、健康、养老等在内的福利及相关问题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来。
.......
结语
本文的主要论点包括:首先,公共服务的差异化是有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其次,公共服务的差异化研究面临着理论和实践,国外理论适应性两个主要矛盾。第三,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和治理理论的通约性是公共服务差异化研究的方向,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的结构导向的是多中心的治理体系,而公共物品本身也就是当代治理的“元叙事”。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有限,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本文的研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对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这些概念虽然在理论概念部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本文研究起初的意图是采用服务是过程,产品是结果;服务是无形,产品是有形,这种并列的划分方式来使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概念,试图使用这一划分方式来论述服务和公民需求间的紧密联系。但当涉及到政府职能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理论中的公共产品概念时,这一划分方式则不再适用。虽然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分析在文中都有表述,而且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这组概念的定义和区分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就存在不同的用法,但是本文对于这些理论概念的使用显然不够严谨,进一步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实际差别必然会对本文的研究有所裨益,也是进一步研究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