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管理论文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一篇优秀的管理论文还可以使作者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突破性的思想观点、学术成果得以传播,供业界人士、广大读者参考、借鉴,有助于提升作者在本行业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亦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寻求发展,企业不断优化组织结构、调整运营方式,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以提高产品生产率和员工效能、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在这种多变、激烈的市场和企业环境中,企业员工在承担不断增加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要面对竞争、绩效考核、工资分配、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加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降低工作效率和绩效,削弱工作满意度,增加离职倾向,对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研报告指出:员工的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和消极的工作精神状态可能会使国民生产总值降低 10%~20%[1]。员工长期超负荷的压力感受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生理疾病,损害员工心身健康。研究显示,40%的职业疾病都是由压力引起的。2012 年办公服务商雷格斯公布了一项针对中国企业员工压力的调研结果:75%的职场人都感到自身压力水平逐年增加,其中与工作有关的压力占比达到了 73%。2017 年前程无忧网对职场人群的压力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参与本次调研的 22935 名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堪忧,67%的员工表示压力较大且难以承受,4%的被调查员工由于压力过大而患有疾病,轻则失眠、焦虑,严重者甚至患有抑郁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本节将从信息技术压力的影响因素、信息技术压力对员工工作结果的影响机制以及信息技术压力管理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为本研究提供支撑和方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有关,导致员工产生心理、生理和行为不适感的因素被定义为信息技术压力源 (Information Technology-stress Creator)。Raitoharju(2005)在西方背景下最早研究并归纳了六种工作中导致信息技术压力产生的因素,分别为信息技术导致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高的绩效要求、信息超载、频繁的信息技术变革、增加的信息技术胜任力要求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不足[5]。Alqallaf (2006)研究表明,缺乏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发展过快、信息技术故障以及信息技术过载等都会导致员工信息技术压力的产生[6]。其中,缺乏全面的信息技术培训被认为是信息技术压力产生的首要原因,这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7-9]( Hoeven, et al., 2016; Nagarajah, 2017; Turel, &Gaudioso, 2018)。Hatice 等 (2012)认为,员工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软硬件技术问题,也是导致员工信息技术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0]。美国学者 ( Tarafdar, Tu , Ragu-Nathan TS, Ragu-Nathan BS, 2007)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赞助下共同开发了信息技术压力量表(Information Techno-stress Questionnaire)[11],并基于美国本土数据,系统的界定并验证了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导致员工信息技术压力产生的五个因素,即信息技术压力源的五个维度,分别为:(1)信息技术入侵,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侵入私人生活,工作时间和地点更加不受限制,模糊了员工的工作-家庭边界,产生工作-家庭冲突,进而产生压力感受;(2)信息技术过载,信息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对员工的工作要求,增加工作量,加快了工作速度,使员工产生不适应感;(3)信息技术的不安全感,面对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员工不能及时的学习和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可能被高技术素养员工取代,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程序化的工作被机器替代,而使员工感到工作安全受到威胁;(4)信息技术的复杂性,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员工来说较为难懂和掌握,迫使员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掌握它们,甚至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受挫,而带来压力;(5)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伴随着员工工作流程和方式的改变,增加了工作的不确定性。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本节将梳理现有相关文献中对信息技术压力、员工工作结果以及影响机制的界定,归纳不同研究中概念界定的差异,结合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对本研究中信息技术压力、员工工作结果和影响机制进行界定。压力一词最早被定义和用于工程学和物理学中,主要指在物体上施加外力而导致的物体的扭曲形变。20 世纪初,压力的概念被引入生理医学界,美国著名生理医学家 Cannon对压力的生理病理反应作了深入研究,并指出压力是在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打破机体稳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的生理现象。随后,被誉为“现代压力学之父”的加拿大学者 Selye(1950)从生理学角度对压力进一步研究后认为“压力是身体对伤害性刺激做出的非特定反应”,并通过区分“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概念,对压力的内涵做出改进,他指出:压力源是一种刺激,会威胁机体平衡;而压力反应则是机体在环境刺激中保持和恢复平衡的过程[47]。随着各类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学科边缘越来越模糊,“压力”开始进入心理学、社会学领域,进而延展细化,进入管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压力的内涵也不断深化和丰富,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压力是个体感知到自己的能力或资源不足以应对环境中的刺激、威胁或挑战时,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的过程。信息技术压力既是存在于企业员工中的一种压力反应,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信息技术压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和新技术顾问 Brod 在 1984 年提出,他把许多信息技术使用者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归纳为他创造的一个词语 InformationTechno-stess,之后在其著作《信息技术压力:新信息技术革命的人类代价》中对信息技术压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他认为:“信息技术压力是一种由于不能以有效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和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而导致的现代适应性疾病[48]”。明显的症状表现有: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某件事,情绪暴躁和抑郁焦虑等。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缓解信息技术压力,心理和情绪的不良反应还会导致某些生理疾病,如恶心、疼痛、头晕、失眠等。此后这一问题引起了西方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Anderson (1985)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会给使用者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会诱导产生心身障碍[49]。之后,心理学家 Weil 和 Rosen (1997)经过长达 16 年的研究,在其著作《信息技术:存在于工作、家庭和游戏中的技术》中对信息技术压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压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其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心理状态、生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带来的所有不良影响”[50]。很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压力这一概念的涵盖范围和内涵标准都发生了变化。
.........
2.2 理论基础
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基础,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压力理论,Cox(2007)按照压力理论研究历史,将压力理论划分为:早期压力理论和当代压力理论。早期压力理论主要包括应激理论和反应理论[74]。应激理论是由工程学衍生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是:外部环境刺激作用于个体并使其产生连续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当这种反应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水平,就会产生压力。反应理论则源自于医学,该理论从生理学的角度认为压力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症状,即一种生理症状。早期压力理论主要强调个体的实际感受,忽视了个体能力和认知差异的影响,其假定所有个体在面对压力环境时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而没有考虑个体对于威胁和刺激的感知和承受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当代压力理论是由相互作用理论和交互作用理论构成的,当代压力理论更注重压力源、压力感受和压力结果以及压力应对之间的关系,更关注于环境因素和个体认知的相互作用,认为压力源、压力、压力结果以及压力应对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同个体会由于环境、观念、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压力状态。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当代压力理论展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7
3.1 研究的理论模型 .......... 17
3.2 研究变量 ............ 17
3.3 研究假设 ............ 18
3.4 研究工具 ............ 21#p#分页标题#e#
3.5 研究对象 ............ 22
3.6 研究模型 ............ 23
第四章 实证分析.........25
4.1 施测过程.............25
4.2 测量量表分析.....25
4.2.1 信度分析 .....26
4.2.2 效度分析 .....26
4.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0
4.3 研究变量分析.....30
4.4 影响机制分析 .....34
4.4.1 直接影响机制分析 .........34
4.4.2 间接影响机制分析 .........38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39
5.1 研究结论.............39
5.2 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建议.........42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44
第四章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包括施测过程、测量量表分析、变量分析和影响机制分析。其中量表分析、变量分析以及间接影响机制分析使用 SPSS22.0,直接影响机制分析使用 Amos17.0 进行。
4.1 施测过程
问卷调研的样本抽样方法主要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样本总体特征;而非随机抽样是依据一定的主观标准进行抽样,因此代表性较差,并且会导致偏差的产生。但由于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选择非随机抽样。便利抽样是一种在管理学研究中常用且典型的非随机抽样法,即依据调查者的方便与否进行抽样。便利抽样简单便利、易于获得被试的配合且调查进度易于掌控、省时省力,成本较低,在国内外调查研究中运用广泛。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进行正式测量样本的选取,通过导师项目合作关系联系了陕西省 5 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大连一家互联网企业作为抽样单位。调研问卷的发放共分三次进行,前两次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式,最后一次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代为发放并收回。由于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单位的领导牵头实施,调研对象能够认真填写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率均较高。本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 818 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和无效问卷 172 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646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 78.97%。样本的主要特征见表 4-1。
..........
结论
女性员工信息技术压力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受中国“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我国女性被更多赋予“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虽然现代社会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大量女性不断走出以往“家庭主妇”的模式,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女性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照顾责任和面临更多的家庭琐事处理,更易产生工作与家庭角色冲突。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员工工作更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加大了工作入侵家庭生活的程度。基于女性社会角色特点,使女性员工感到更大程度的信息技术压力。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员工工作量,加快了员工的工作速度。加之员工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式,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要求,导致员工工作超负荷。另外性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女性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局限性,高负荷的工作会使其更容易感到体力透支,力不从心。同时,工作要求的增多使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 IT 胜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性员工工作-家庭冲突,进而表现出更高的信息技术压力水平。有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多变性的工作流程与方式,以削弱工作的枯燥感;而女性员工则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且规律的工作方式,减少适应变化和学习新方法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基于此,信息技术发展的复杂多变,亦是加剧女性员工信息技术压力的主要因素。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