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工程管理论文,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的研究:(1)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等的梳理,分析了强制性标准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本文所做研究的必要性,建立了相应的技术逻辑框架。(2)通过对工程建设规范属性的分析,从全流程视角构建了规范实施绩效的评价框架。以“规范自身有效性-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全链条展开对规范实施绩效的评价,通过对规范四大应用主体及其行为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以“规范性、科学性、合法性”作为规范自身有效性的评价要素;以过程和结果为评价目标,将规范实施实践过程活动体现于“日常工作状态、实际应用状况、执行效果”三个层面;将实施效果体现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产出。使评价结果更契合规范实施绩效评价的实践,也更具全面性。有利于掌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信息,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和要求。在执行中协调控制偏差,及时准确的获取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将有效信息转化为对信息的控制实现优化的效果。对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提出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方法结合的方式,不仅结合专家意见,也依靠数据定量筛选。即依靠专家价值判断实现重要性程度的首轮筛选;通过计算差异性系数剔除信息含量小的指标,实现指标显著性筛选;相关分析中借助专家经验知识实现指标重复性筛选。
.......
1绪论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随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修订与完善,是建立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衡量强制性标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成为本文探究的主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1)识别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过程的特征以及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识别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涵和特征,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科学、明确的依据。(2)给出反映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3)确定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数据采集来源、数据釆集方法、数据规范化格式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的表达式。(4)建立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评价模型,划分评价等级,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获得评价结果。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工程建设活动必须遵守的重要制度和依据。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总量规模、规划布局、功能、性能、关键技术措施等关键技术指标和要求,涵盖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其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能够反映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投资活动的效率,关系到公众需求以及政府和社会监管要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促使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贯彻落实,加强对标准实施有效性的关注度。
工程建设标准的分类
.......
2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属性分析及实施绩效评价框架
2.1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基本概念界定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除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所体现的综合性强、技术性强、政策性强以及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特征之外,还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影响力度大,在标准化界被更多的认为是“法”,具有法律规范的实质特征,具备法的功能与作用,对相对人具有约束力,强制性规范各相关主体,其推行方式是规范性的影响方式。法律强制力是它的后盾,即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强制执行。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是法律规范的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必须由此三个要素组成。法律规范是否有效力,取决于其授予的权利(力)是否被尊重、且当被侵犯时是否得到相应的保护,以及其限定的义务是否由被限定的对象去遵守、履行。因此,强制性标准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就体现出法的效力。双重视角下设计了考虑优势数与竞争性的综合赋权方式,在引入转换函数的前提下定量计算指标重要性程度,不仅依靠专家主观经验性判断而且更具客观性,为权重确定提供新思路。并针对实施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绩效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表明了规范实施绩效是同时受三大维度协同作用影响的动态系统,涉及过程复杂,各维度变化都会导致最终实施绩效的不平衡。从“任务准备-组织及过程-统计分析”全流程的角度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流程进行研究,并将工程建设规范组织评价的整条链分解为工程建设规范自身有效性-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使评价结果更具全面性,也更契合规范实施绩效评价的实践。
2.2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特征
通过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其实施绩效的概念界定,描述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特征,特别指出强制性标准的独特性,即法律强制力是它的后盾,具备法的功能与作用,具有法律规范的实质特征。并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现状加以说明,总结其面临的问题及其现实情况如图2-3和表2-1和2-2所示。并分别对各个流程的环节加以阐述,分析工程建设规范的四大应用主体及其行为模式,构思了工程建设规范自身有效性评价的主要要素:规范性、科学性、合法性;以过程行为和过程结果为评价目标反应规范的实施状况,并将其体现于日常工作状况、实际应用状态以及执行效果三个层面。将工程建设规范实施效果体现于技术、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产出。为后续章节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确立综合评价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强制性标准存在重复、交叉现象,法律界定不清[2],加上工程建设领域内,各部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由于从事不同的单位(设计、勘察、施工、监理)会体现出差异性,以及对标准的认识不足都会使标准无法充分落实,必然会影响标准实施绩效水平,将实施主体落实标准所耗精力与标准真正执行程度作为关注的焦点,而实施标准的主体是建设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按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实施,可以规范技术人员的活动行为,保障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全过程的规范化,促进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有效实施,提髙实施效果。
3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构建..............24
3.1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总体构想..............24
3.2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指标体系设计..............25
4双重视角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模型..............48
4.1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原理..............48
4.2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G1法的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48
4.3考虑竞争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52
5实证分析..............56
5.1案例背景..............56
5.2数据收集与处理..............56
.....
5实证分析
5.1案例背景
本文的研究主要考察具体《规范》的实施情况,而上述提到有关节能工作在建筑业中关注度高,在该行业领域中节能标准的应用广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覆盖民用建筑领域,从《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向各个气候区有关节能设计不断扩展;从涉及外墙外保温工程向节能工程有关施工、调试及验收、运行及管理等延伸;以及由常规节能向地源能、太阳能等的扩展。并开展了工业建筑领域节能工作,对重点能耗行业如建材、钢铁等的节能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各区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发展情况的地方相关节能标准。节能标准的实施对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影响显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例,对该项规范的实施绩效进行测度,掌握并分析实施状况以及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全文强制,作为控制性底线,使用的对象是全方位的,是参与建设活动各方必须遵守的技术依据,充分体现了人民为中心,利在为人民财产、人民健康、安全、卫生、人民利益和工程质量等各方面提供保障,能源、资源都进一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同时为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而编制;该规范更加全面、系统,相关条文参考了《住宅建筑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条文内容,对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性能及目标加以规定,对满足建筑节能性能要求的通用技术措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等全过程的技术和管理进行了要求,并强调应与该规范相符合。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涉及的范围
5.2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次研究对15个涉及该节能规范使用的工程项目展开调研,各调研项目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三类主体:一是参与单位实施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内部主体),信息资源完整性和经验的丰富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反映规范本身有效性和实施过程。由于对规范自身有效性评估的关键在于规范实施者执行的使用感知,执行者的使用感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规范的实施能否产生相应的效益,是规范产生效应的枢纽,故将主要实施者作为主要的采集对象。第二类是为有效减弱直接参与者在评价过程中对公正性的影响,向规范编制单位、熟悉规范内容和关键技术指标并熟知规范应用情况的专家获取数据(属于独立的第三方),满足评价的客观性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第三类是为了使数据更明显的反映规范实施效果,同时对项目涉及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这类人员既是内部主体,又作为规范作用对象涉及的相关者,是项目实现良好效果的直接相关方,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可以准确反映规范的执行过程。利用双重视角下构建的考虑优势数和竞争力的综合测度模型,对《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有效性,能够对规范实施绩效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三大维度之间的关联强度、互动效应,与通过综合测度模型所得出的规范实施绩效受三大维度交互影响的结论相一致,证明从规范自身有效性、过程维和效益维等三大维度层面对规范实施绩效进行综合测度的合理性。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高规范实施效果的建议。
......
结论
通过核心构成要素的识别,基于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多维度不同层级的规范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系统化的体系构建流程,通过三轮指标筛减实现了最终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对筛减过程进行主观化的改造,避免仅依靠数据的定量化处理而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通过德尔菲法以及反映原始信息含量的80.12%(信息贡献率)验证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并与同类典型代表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终确定了涵盖3大主维度、9大子范畴共34个指标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指标体系,为工程项目考察对规范实施情况提供了一套测量工具。(4)基于实际问题,双重视角下建立了规范实施绩效综合测度模型。本文前述研究基础中所提及的我国工程建设规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所调研项目中同样得到了显现。经上述分析,规范实施绩效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涉及多方人员,环节复杂并相互制约影响。对规范不熟悉、规范先进性缺乏、制修订时间较长导致的不符合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的要求以及实施规范的相关配套和利益相关人的态度等都会对规范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分别从需求驱动和竞争差异两个视角对规范实施绩效进行评价。在需求驱动视角下用于掌握规范的整体实施绩效;竞争差异视角下提出了考虑竞争力的新的客观赋权法衡量规范实施绩效的均衡程度,不仅能够很好的体现调研项目之间的整体差异,又能够明确反映出不同项目在各规范实施绩效指标下的相对优势度,即局部差异。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