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美贸易组织演变及影响要素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3162110525134
  • 日期:2013-03-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中美贸易的理论基础


1.1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两国间的自由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阶段。最早的古典贸易理论始于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作者是被称作经济学始祖的亚当•斯密。18 世纪随着英国资产实业阶级的壮大,代表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并对重商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尤其是对重商主义的关税限制、国家补助、国家的航海制度和国家一些禁令的批判表明了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观点。斯密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简历在劳动分工上,而发展程度则取决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程度。斯密主张所有在国际劳动分工基础上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通过两国的贸易活动,各国按其国家专长进行贸易是都会受益的,他对国际间的自由贸易持着支持的态度。对各国建立贸易壁垒、贸易关税,斯密认为会限制各国的贸易的发展,最终使其利益受损。自由贸易思想指出贸易可以互补,突破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建立在以一国获利是建立在另一国受损的基础上的前提假设。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给出了比较完整的论述。比较利益理论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理论基于 2×2 模型,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贸易在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利益优势会在贸易后获得利益,并且进一步解释即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占优势,贸易后该国仍然会获利的可能性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他进一步扩大了两国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两国专业生产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生产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使自由主义理论又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前进了一步。到了近代自由贸易理论,首先要介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特尔•俄林的理论(H-O 理论)。H-O 理论主张自由贸易理论是基于两国间的要素禀赋不同,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从而导致了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差异。具体的是:当国家间的劳动、资本、土地等一些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就应选择专业化的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进口一国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进行的国际贸易才会使进行贸易的两国受益。换一种说法讲就是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则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此后,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 H-O 理论的前提下有进一步提出要素均等化定理,即H-O-S 定理。要素均等化定理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国际贸易后,国际市场会使进行国际贸易的贸易伙伴间的同质的要素的相对与绝对收入实现均等化。
对于两国的贸易结构(巴格瓦蒂 Bhagwati)的研究,包括几个方面,即由何国出口何种产品,出口产品占本国出口产品的比重是多少等等。最早关注中国贸易模式的外国学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789-1846),在 1841 年的时候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这本著作是比较早期的、系统的提出了一些有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的富有建树的理论。基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本国尚处于落后的工业的理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是德国人,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与英法贸易量很大,而当时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小作坊,境内小邦林立的国家来说,无法与工业革命后英国、法国这样已经在境内形成统一大市场的国家形成竞争。他在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如何在自由贸易中发展自身有潜力的工业而提出,具体来讲共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对原始未开化时期、二是对畜牧业时期、三是对农业时期、四是对农工业时期、五是对农工商业时期,并明确指出一国对外贸易在农工时期应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贸易保护政策,因为此时本国工业并未发展到可以和国外先进技术下生产的产品相抗衡的时期,就应该在财富聚集到一定的时候再逐步放宽管制转为自由贸易。当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第五个时期农工商时期时,国家可以逐步放宽管制限度,由贸易保护政策逐步转为自由贸易政策。


2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美贸易结构的演变分析


2.1 国际金融危机前中美贸易结构
前中美贸易特点加入 WTO 后,入世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多契机,让中国企业的贸易可以往更加广阔的空间来发展,然而入世的一些硬性规定如一些关税、保障性措施、国际经济体制在 15 年内限制为非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待,仍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性影响,所以入世也给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中国在与他国的贸易交往中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以中美贸易来进行讨论,贸易的最大特点是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长期的贸易逆差与贸易摩擦,而且近年来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其迫使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借口。根据 SITC 官方的分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杂项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制品、以原料作为分类的额定的产品、有关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原材料制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大都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再加之一些企业已经由外商控股,主要贸易收入落入外资手中,可以说在入世过渡期后的几年中我国在中美贸易中所获的利润非常有限,虽然总体贸易额表现为中国顺差、美国逆差,但是数值背后却不一定完全对中国有利。
2001 年以后,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加大,据中方统计,出口量最大的产品类别大致为以下几种产品:玩具类.运动器材类、鞋类、轻纺产品、箱包类、塑料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家用电子设备、棉纺制品、纸箱版及纸制、通讯设备,还有一些原材料诸如有色金属、煤炭、焦炭等。这些低附加值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低。中国工人的工资低,廉价劳动力必然会降低产品的成分从而形成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据相关部门统计,2002 年我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美国工人的不到 5%。在低附加值的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产品价格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再从 2002 年左右的美国国家需求来看中美贸易,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仅仅由于美国可以以低价从中国获取国内所需的日用品及原材料,这其实还和美国超前消费的消费文化和低储蓄率有关。据美国《新闻周刊》统计,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 10.1%,从那以后下降趋势逐年增大。到了 90 年代,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是4.6%。到 2004 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是 1.8%。直到 2006 年 11 月份,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已经下降到负数,更确切地说这是美国连续的 20 个月处于负储蓄状态的开始。


2.1.2 国际金融危机前期中美贸易相关数据分析
中国在加入 WTO 后,中美贸易顺差出现加速的势头。从 2001 年的 831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额到 2005 年的 2016 亿美元,4 年间贸易顺差额扩大了近两倍半,这引起了美国政界、商界和理论界等诸多领域内的广泛关注。美国已经把贸易赤字列入了美国国内政治的焦点问题,并且由此引发的对华的“双反”和特保案例也越来越多,对华的高科技贸易输出也越来越谨慎, 同时各种名目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数量也大幅增加,这也恰恰说明了“没有永远的伙伴,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


第3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 22-34
    3.1 样本选取 .................22-26
    3.2 变量设置及衡量................. 26-29
    3.3 模型设计 .................29
    3.4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9-34
第4章 金融危机下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 34-51
    4.1 描述性统计 .................34-37
    4.2 相关性分析................. 37-39
    4.3 因子分析................. 39-40
    4.4 聚类分析 .................40-42
    4.5 LOGISTIC回归:现金股利分配倾向 .................42-47
    4.6 多元回归:现金股利派息水平 .................47-51
第5章 结论................. 51-54
    5.1 结论................. 51-52
    5.2 建议................. 52-53
5.3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 53-54


结论


完善金融体制、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金融预警机制,这不但可以预防危机再次发生并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还可以通过汲取亚洲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泡沫危机、美国经济危机的教训,建立及时、准确反映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的金融监管体制,保证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顺利、有序的进行。以国际惯用法律法规为依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有序的推进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会从真正意义上使中国的经贸利益不受损害,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使我国的国际经贸往来正常、有序的进行。这场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是一次难得一遇的机遇。这更是一次可以转变整个国民发展战略的机遇,一次使中国从经贸大国走向经贸强国的契机。#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 2008 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122-137.
[2] [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231-241.
[3]崔日明.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6—38
[4]崔日明,闫国庆. 世界经济合作[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56—77
[5]崔日明.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 国际贸易,2007(9):107—112
[6]陈文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J].经济研究,1991(2):23-25.
[7]储诚诚.浅析中美贸易摩擦[J].经济研究导刊,2008(5):23-27.
[8]傅自应.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3):70-75.
[9]顾卫平.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36-142
[10]黄益平.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0-14.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