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00522094230423
  • 日期:2010-05-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摘要] 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重要国家战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避免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两种极端的态度。从后发的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来看,不平衡发展是它们通行的发展战略, 而集聚效应则可以推动最初的不平衡发展到最后的平衡发展。上海的远期发展目标应该是建成纽约、东京这样综合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近期和中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在条件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领域大胆的先行先试。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
      
      后危机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发轫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经济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前所未有的政策手段和实施力度来积极应对。中国也迅速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化解危机带来的影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了8.7%,在全球大的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时刻,2009年3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 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p#分页标题#e#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是事关中国尽快完全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并在危机之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全局的国家战略。在后危机时代(Post-crisis era),中国经济将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变对粗放型、资源消耗型和简单出口加工型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需要大力发展和提升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向优先产业配置。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仅不会削弱,只会进一步加强,同时金融业依托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本职能将得到回归。因此,我国金融业需要尽快熟悉、掌握和应用国际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规则,及早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品定价市场,提高国内企业和国内经济对外部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     
      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在这次危机中已经出现了深刻的变革,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巨大冲击,美国对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世界经济和金融多极化格局的呼声再次高涨,加上中国经济率先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而参与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资源配置权的竞争, 需要现实的市场化的主体。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一般都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或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或新的金融、贸易秩序改变。①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中国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承担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责任,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并发挥更强的影响力, 上海有必要加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避免妄自菲薄    
  
     从现实的诸多指标上看,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金融集聚程度,2008年上海金融业产值仅占上海GDP的10%, 而伦敦金融城1平方英里的产值就占到全英国GDP的13%,上海外汇市场一年的交易量还不到伦敦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量。[1](p.9)从条件上来看,上海在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也与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存在差距。如伦敦金融城1平方英里集中了30多万金融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p#分页标题#e#论文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 而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加总才近20万人; 在上海近万名律师中, 仅有20%的律师具有适应现代法律服务的业务素质, 能够从事国际金融法律服务的律师更是少之又少; ②从上市公司中外国公司的比例来看, 伦敦为19.87%,纽约为13.8%,目前还没有外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③即便在国内,上海也并非在所有的金融指标上遥遥领先, 比如全国性龙头金融机构总部大多集中在北京,2008年北京的外汇清算量超过全国的50%, 资金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总部也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广东。④据此,一种观点认为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遥遥无期。      
        但这样的妄自菲薄实在没有必要。从13世纪的威尼斯,到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再到20世纪的纽约,历史上从来没有永远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直是在漂移的过程中。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哪个金融中心是在基础设施、人才、法制等条件都成熟以后才开始发展的, 金融中心的发展总是与相关条件和要素的不断完善同步进行的。按照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A. O. Hirschmann)关于引致投资最大化的理论,基础设施、法制等条件的完善仅仅是为优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反之如果优先产业率先发展,在需求推动下,相关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几乎是必然的。[2](p.32)             更何况上海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目前,上海已拥有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产权等全国性市场,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2008年,包括证券、期货、同业拆借、黄金在内的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量已经达到167.7万亿元,占全国的76%,部分金融产品(如铜和天然橡胶期货)交易量已居世界前列。⑤上海目前已经是国内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截至2008年6月底,外资金融机构数目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44.1%,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六分之一, 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占全国外资银行总数的2/3,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的80%以上。⑥        #p#分页标题#e#

      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避免妄自尊大   
   
       与妄自菲薄同样需要避免的还有另一种态度,即妄自尊大。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来看, 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确与大国的经济崛起密切相关,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巩固同时也是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世界经济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也的确主要集聚在发达经济体及其周边。2009年3月伦敦金融城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5期(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5),列出了全球排名前62名的金融中心。GDP占全球经济30%的欧盟,在其本土及飞行2小时距离范围内有31个金融中心, 其中有11个金融中心排名在全球前20位。GDP占全球经济28%的北美, 在其本土及飞行2小时距离范围内有12个金融中心,其中有5个金融中心排名在全球前20位。⑦     
       但东亚和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实力发展并不相称。东亚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活力的地区,目前经济总量已经占全球的近20%,但在其本土及飞行2小时距离范围内只有8个金融中心, 其中只有3个金融中心排名在全球前20位。中国大陆的经济已经连续保持了30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目前已经占全球的6%; ①从国际贸易来看,2008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8%,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更一举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论文 #p#分页标题#e#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②但中国大陆金融中心只有上海和北京入选,分别列第35和51位。21世纪被称为中国的世纪, 由此也形成了一种过于乐观的态度,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自然会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但这样的妄自尊大同样不可取。的确, 国际金融中心的漂移与大国的经济崛起密切相关, 但两者不是必然相联系的, 更不是同时出现的。法国是重要的发达国家,其GDP曾经长期居世界第4位,但巴黎的金融中心排名一直靠后,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有比较大的差距。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当时的纽约只是刚刚在与芝加哥、费城等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国内的金融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纽约证券交易所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交易所,二次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并最终确定了纽约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的地位。      
     前文已经提到上海作为一个后发的金融中心,在金融的规模、集聚度、国际化程度、相关配套制度和条件等方面与发达金融中心相比, 客观上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不能妄自尊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既不能盲动,更不能瞎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可以给上海很多有益的借鉴。    
            
      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与集聚效应  
      
     从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来看, 不平衡发展是它们的通行路径。金融中心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不是一下子在所有的领域和行业同时大推进发展,而是先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率先发展和突破, 进而带动更多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从横截面分析(Cross section analysis) 来看, 根据2009年3月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如下表1,除了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少数国际金融中心在几乎所有的金融行业和领域都居领先地位以外, 现有的大多数国际金融中心不平衡发展的特征很明显。其中,排名第七的芝加哥拥有着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 在期货和期权交易领域更是独占鳌头; 排名第十一位的多伦多有着世界最大的矿业和能源产权交易所, 集聚了全球超过60%的上市矿业和能源类公司, #p#分页标题#e#论文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矿业和能源融资量占全球的50%以上;[3]排名第十三位的英属泽西岛最为发达是信托与基金管理业, 在45平方英里的小岛上有187家信托公司和1300余家投资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在全球列第六位;③排名第十四位的卢森堡则是欧洲外币债券主要的上市和交易中心; 英属汉密尔顿虽然排名第二十七位,但在保险业单项中排名全球第八位,其再保险业务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居全球第三位。都柏林、英属根西岛、英属泽西岛、英属马恩岛和英属汉密尔顿等都以离岸金融而闻名于世。       
     从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来看,成功的后发国际金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无一例外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的战略。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例。        
      在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 外资银行一直是重要的开拓者。香港最早成立的银行全部是外资银行, 包括1845年的东方汇理银行,1857年的有利银行,1859年的渣打银行,以及1865年成立的第一家将总行设在香港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4](p.21)20世纪中后叶,香港工业化大发展、亚洲经济崛起、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银行涌入香港, 仅在1978年港英当局宣布恢复银行牌照颁布后的一年半内,就有41家外资银行在港开业。外资银行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尤其是外部资金的引入、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业务的国际化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p#分页标题#e#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最初则启动于亚洲美元市场的建设。1965年,刚刚独立的新加坡政府立志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 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位于纽约和伦敦之间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很显然,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在软硬件条件、制度环境、人才等方面远不如先发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抓住当时西方跨国公司投资开始向亚太转移的历史性机遇,1968年10月1日允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在银行内部设立亚洲美元经营单位,以欧洲美元市场方式接收非居民的美元存款, 为非居民提供外汇交易以及资金借贷等各项服务。从此,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成立并逐步发展, 并进一步带动了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资本管理市场等的发展,使新加坡由最初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国际金融中心。[5]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提出, 产业的初始集聚可能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但如果产业集聚能良性发展,集聚效应(Effect of cluster)将会自发的不断强化,带来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中介服务等的进一步聚集,促进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6](p.651)金融中心建设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 一个或几个优先发展的产业一旦形成国际竞争力,往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各种层次的金融人才在此集中,形成技术和信息的集中和外溢、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共同建设和利用、金融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等效应,导致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交易效率不断提高, 进而吸引更多其他行业的金融企业和机构进一步集聚, 最终趋向平衡发展的结果。而香港和新加坡建设金融中心,从最初的不平衡发展到最后各行业平衡发展, 成为综合性金融中心,正是上述集聚效应的典型案例。      
 


 

       
     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大胆先行先试 
    
     上海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上海的远期发展目标应该是建成纽约、伦敦这样综合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期和中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即放眼于国际化,立足于依托和服务我国的实体经济, 在条件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的领域大胆地先行先试, 在边干边学之中不断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p#分页标题#e#
     上海以不平衡发展战略加快金融中心建设应更多地利用现有的优势。论文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上海目前已经是国内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还应放眼于国际化,进一步对外开放:一方面是继续大力引进来,放松管制,吸引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入驻上海, 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继续大力吸引和培育非居民金融需求群体,包括外资企业、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等,以需求的扩大带动国际化金融供给和创新;另一方面是帮助国内资本走出去,包括建立和发展国际矿产、能源和产权交易所,为国内企业投资国际矿产、能源和产权就近提供平台,并以此为平台,争夺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 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和发展非主权类对外投资基金和国际并购投资基金等。     
         人民币逐步国际化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供了突破口和着力点。    
        2009年7月6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率先在上海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还需要解决人民币跨境借贷、境外人民币回流直至人民币最终自由兑换等一系列问题。上海应抓住机遇,在人民币国际化领域先行先试,并以此为动力,加快上海金融发展国际化进程:应加速推进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部际协调机制争取最终在上海建成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国家清算银行;应大力发展人民币基础金融产品,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应放松管制,允许国际开放机构、外商投资企业、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人民币债券;应大力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的建设,尽快启动符合条件的优质境外企业在上交所以人民币计价上市。    #p#分页标题#e#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五大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无一不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同时,航运金融和贸易金融本身也是金融发展重要的支撑点和成长点。与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建设相适应,论文 上海论文网 www.zhonghualw.com 整理提供上海应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和贸易金融:应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级的船舶融资和贸易融资市场;应积极发展海上保险及再保险市场;应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和发展船舶融资证券化、保险风险证券化市场,推出航运燃油期货、运费指数期货、汇率和利率衍生品等新的金融产品;应支持航运企业、贸易企业和金融机构组建航运和贸易产业投资基金等。          
       后发的金融中心建设中政府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上海也应有意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为市场服务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和支付等手段,培育和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投资咨询、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有序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中心漂移的过程可能会加速。相信经过积极而务实的不平衡发展, 上海在202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短期目标一定能实现, 并为在21世纪中叶进一步建成整体平衡发展的全球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 屠光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路径和方法[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6).
[2] Hirschman, A. O.,www.zhonghualw.com 1958.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宋国明.加拿大矿业证券市场[J].国土资源情报,2005,(10).
[4] 赵兰亮.国际金融中心之路香港走了130 年[J].当代金融家,2007,(11).
[5] 孙奉军.新加坡金融中心三部曲[N].上海金融报,2007-12-25(A06).
[6] Krugman, P. R., 1991.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6.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