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格式哪里有?笔者认为清代新疆城市景观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多元一体景观格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景观要素丰富多元,城市空间布局愈加集中,城市内地化及近代化趋势明显增强。新疆城市景观向着多元交融的趋势发展,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为加强新疆地区汉文化传播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绪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景观”概念的研究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中,与汉语“风景”含义一致,属于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19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von Humboldt)将“景观”一词作为术语引入地理学研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整体特征”。“景观”与历史地理学的结合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最早提出地理学景观的概念,景观成为地理学研究问题之一。苏联地理学贝尔格等创立并发展了景观地理学派。在德国景观学派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苏俄景观流派和美国景观流派等主要流派。早期苏俄景观学以伊萨钦科和卡列斯尼克为代表,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Carl Sauer)作为美国景观学说的奠基者,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②关于“景观”的概念,地理学中有几种不同解释,即将景观视为人地互动的综合产物或文化载体。景观概念从视觉美学意义向地学意义转变。
被诸多欧美国家称之为景观学或景观地理学的研究,属于地理学传统的综合研究领域,与现代的景观地理学有所区别③。历史景观地理学的研究最先于欧美国家进行,研究成果也已美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居多,龚胜生等通过对《历史地理学杂志》所发表论文分析,历史景观地理研究成果欧美化现象明显①。拉采尔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卡尔·索尔最早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特定时期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是动态变化的,后又进一步阐释了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后又进一步指出,文化景观是某一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在文化景观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他将城市意象看作由边界、道路、区域、节点、标志物五种要素构成,来展现城市景观的“可读性”,由此构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理论体系,深化了城市景观研究②。
第三章 清代新疆城市城墙内景观构成
第一节 政治景观
城池,最重要的是其军事防御功能,城里面驻有官员、官兵,保卫疆土,保卫人民,“扞寇而为民”。与城池军政功能相对应的是政治景观的出现,包括衙署、兵房、后勤设施和公馆。
一、衙署景观
衙署,也称为衙门、公署,是政府工作人员办理公务的行政机构,如马大正先生所说:“作为地方政治统治的中心城市,设置有完整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均有自己规模宏大的衙门和附属机构,占地广阔”①。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关于衙署的相关记载,即“以八法治官府”②,新疆地区的衙署建造以清代为主,以代中央行使管辖职权。为满足各种公务的需要,不同衙署的职能也不同,清代新疆地区设置的衙署有都统大人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理事通判衙署、提督衙署、千总衙署、游击衙署、守备衙署、印房司员衙署、粮饷处司员衙署等。
第四章 清代新疆城市景观变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影响城市景观变迁的内部因素
清代新疆城市景观要素及组合特征的变迁,受到深刻的内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主体需求。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指地理位置和山水形势。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看,处于西北内陆的新疆,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其中,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在干旱的新疆地区,盆地周围形成的绿洲,是城市建筑的首选之地。
自然景观作为空间开放系统,是塑造整个城市景观空间布局的基础。①新疆城市景观的塑造,受到了自然景观要素的影响。山水形胜是城市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为文化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塔里木河、伊犁河等,作为新疆的地理标识,是城市景观形成的地理基础,也是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三座高大的山脉将两大盆地环绕,而城市多分布于盆地边缘水资源丰富的绿洲或条件优越的河谷。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之地,影响着整个区域内城市的分布和景观的构成。
自然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决定了新疆城市的空间分布,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类型及组合特征。将城市视为开阔的区域空间,其边界及境内的山川将人们的视线向四周延伸,城市周围典型的山川成为城市重要的自然景观,甚者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伊犁河,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汗腾格里主峰北坡,东流入中国境,流经伊犁河谷,为伊犁地区的重要景观。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记述为“亦列”河,为大河。
第二节 影响城市景观变迁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外因,政治决策决定着城市景观的发展方向,战争影响着城市景观整体布局,俄英势力的介入将外国景观带入新疆。
一、政治决策
清代,新疆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统治体系之中,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开发的政策,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对新疆城市景观变迁及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人对新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其中,在政治决策方面,军事与屯田是影响新疆城市景观变迁的重要外部因素。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加强对新疆的控制,设兵驻防,建筑了很多驻防城,即满城,满汉双城布局成为新疆城市景观一大特点,城市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宏观上看,北疆地区满城、汉城的双城结构与南疆地区回城、汉城的双城布局,是基于天山南北的具体情况而做的军事决策。城市军政地位的差异,导致城市景观也存在差异。如满城作为驻防城,城市景观中以军政景观为代表,有衙署营房、教场、军器库、火药局等。回城居民多为信仰伊斯兰教者,城内标志性景观是清真寺和拥挤的八栅尔街。汉城为汉人居住,城市景观更加多样,汉族商人的迁入,诸多城市成为繁华之区,“自伊犁之驻兵设防,商贾往来,军民辐辏,数城寰市,鳞次雁排,附郭郊垌,星罗棋布”。
从新疆城市景观的形成过程来看,同治年间的回民事件、阿古柏入侵,使乾隆以来形成的“繁华富庶”的城市景观惨遭破坏,城池坍塌,城内混乱,荒凉萧瑟,城市景观状况变化巨大。
结语
城市景观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通过对清代新疆城市景观要素变化及组合关系的梳理,为揭示新疆城市景观的变迁特征,探析城市景观变迁的动力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城市整体景观形象通过城市景观的各种构成要素来体现,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并且相互依存的。①清代新疆城市景观以城墙为界,将城市景观置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空间,空间内景观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组合关系。就城墙外景观而言,首先,城市选址时的山水形胜决定了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的外廓形态、城门的数量和城市的拓展方向。山水景观作为城市地域特征形成的基础,成为城市整体景观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城墙作为城市的标识性景观,其墙体高矮、厚度由城市的主要功能决定,军政型城市的墙体比一般城市的厚重,其护城河、城楼、角楼、雉堞、女墙、垛口、瓮城等城墙附属设施也相对完善。就城内景观而言,各类景观要素在城市整体景观布局中的地位与城市功能相关。如伊犁初建时为全疆政治军事中心,政治景观要素类型及组合特征最为明显。清后期,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城市景观的多元性更加凸显。比如乌鲁木齐成为省治,也是北疆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政治景观强化,新型商贸景观出现,外国领事馆、贸易圈、洋行等外国建筑景观设立,景观要素与城市功能相对应。多种宗教共存发展的宗教景观,逐渐独立的学校景观,促进了新疆文化的多元交融。
清代新疆城市景观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多元一体景观格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景观要素丰富多元,城市空间布局愈加集中,城市内地化及近代化趋势明显增强。新疆城市景观向着多元交融的趋势发展,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为加强新疆地区汉文化传播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