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电气工程在高职高专热动类的广泛探讨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6191048589639
  • 日期:2018-05-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一、“新技术课程群”建设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建设速度加快,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多种发电新技术纷纷用于火力发电,如大型超临界机组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烟气脱硫技术以及其他节能环保技术等,发电新技术商业化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发电新技术的大量出现对传统热动类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很大挑战。作为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人才的电力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发电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把新技术引入课堂,适应新形势下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学校要积极改造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淘汰陈旧技术内容,增添新技术内容,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跟上生产实际的需要。但是要想把发电新技术系统地引入课堂,仅靠改造传统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开发新课程的形式给予推动。因为大部分传统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相对独立完整的,课时是有限的,而许多新技术也自成体系,加入到传统课程中不能进行深入讲解,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新技术内容仅仅作为传统课程的一部分,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系统深入地消化新技术,会减缓新技术走进课堂的速度。

鉴于以上原因,该校在深入分析研究发电新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一批应用推广潜力大、与现有课程衔接好、自己具备开发能力的新技术方向,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这批新课程,被命名为“新技术课程群”。

二、“新技术课程群”建设的过程

1.确定方向

在电力新技术门类繁多、学校师资数量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进入“新技术课程群”的技术有:超临界锅炉技术、超临界汽轮机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火电厂泵与风机新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方向的特点是:技术符合能源环保要求、应用推广潜力大、与现有课程衔接好、教师具备开发能力。

2.恰当定位

新课程确定方向后,还需要为新课程恰当定位。这批新课程的定位是: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特色是:紧跟新技术发展、注重实用性。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调研以及参加科研消化吸收新技术,最重要的是多下现场,接触工程实际。

3.以开设选修课为切入点,全方位促进课程建设

“新技术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最好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更方便开发工作的开展。选择以开设新技术选修课为切入点,以课程小组的形式进行“新技术课程群”各门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选修课为切入点有以下优点:

(1)起步快,教师可以用新技术讲座的形式启动课程,容易组织讲义;也使学生尽早接触到新技术知识,尽早发挥新课程的作用。

(2)在开设选修课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促进课程建设,教师需要编写讲义,为教材建设做准备;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等,为形成立体化教材做准备。通过对两届以上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一门新技术课程基本可以建成,一般包括由讲义(或教材)、多媒体课件甚至网络课件、教辅资料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有条件的还配套建设了实验室、仿真机等,全方位促进了课程建设。

4.给予“新技术课程”合适的地位

为了促进教师投入新技术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必须给予“新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不能看成可有可无,或是传统课程的附属。而要把“新技术课程”看成是独立的新课程体系,是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所必需,是提升教师实力和学校知名度的载体。在校内以教学研究项目的形式对“新技术课程”进行立项和资助,严格进行检查和验收,领导给予重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新技术课程群”建设的成果

从2000年启动“新技术课程群”建设以来,几年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和课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为了普及新技术,合适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新技术刚出现时,教材一般比较少,尤其是没有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组织人员进行教材的编写,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刻苦进行消化吸收,填补教材空白。几年来通过“新技术课程群”建设,编写了一批适合高职高专及企业培训适用的教材、讲义,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出版。

2.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现在对学生开设的新技术选修课有:《超临界锅炉技术》、《超临界汽轮机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燃气轮机设备及运行》、《火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及运行》、《电厂泵与风机新技术》、《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等,大大丰富了学生选修课的内容。目前开发的“新技术课程群”填补了高职高专课程的多项空白,也成了学校的特色和品牌之一。这些新技术课程除了有自编适用的教材,还配套有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笔者把收集和拍摄到的许多图片反映到课件里,并自己制作了大量的平面动画、三维动画,摄制了许多录像片段,形象地讲解技术原理和关键设备结构,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维护》课件获得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课件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更新,可以不断地把从电厂得到的最新技术动态和设备图片添加到课件中,或针对不同电厂的设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使得教学培训更有针对性,不断更新的课件在教学中起到了比教材更直接的作用。

3.实验室建设和实训环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为避免“纸上谈兵”,强化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在“新技术课程群”建设中应重视实验室和实训环节的建设。

(1)为实现直观教学,及时添置了电厂新设备模型,如超临界锅炉模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模型、燃气轮机模型、新型燃烧器模型等。

(2)自己设计和建造了河南省第一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冷态实验台,既可用于教学演示、实验,又可用于试验研究。实验台的使用使选修课真正“活”了起来,电厂的技术人员在培训时也感觉收获很大,因为在实验中观察到了许多在实际设备上无法观察的现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电厂运行操作是高职高专热动类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仿真培训是广泛使用的教育培训手段,笔者利用拥有相关专业人员的有利条件,购买了商业化的仿真开发平台,自主开发建设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机。目前超临界机组仿真机也正在建设中。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在“新技术课程群”建设过程中,一批专业课教师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与科研,并与生产实践结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些教师多人多次被评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成为了专家和名师。近几年承担了多项与电力新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参与国家“十五”循环流化床锅炉攻关课题一项,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三十余篇,取得了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的双丰收。

5.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因为新技术的大量出现,电力企业也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所以“新技术课程”除在校内开设之外,还在面向企业的“订单”式培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为有合适的教材、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培训效果很好,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近几年仅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就为发电企业培训千余人次,其它如脱硫技术、超临界机组技术等也多次在培训中受到好评。不仅发挥了学校服务电力企业的功能,还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毕业生到用人单位的表现紧跟新技术的培养模式也给毕业生就业增强了竞争力,因为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了发电新技术,在毕业时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毕业生刚到企业就担负起为企业讲课、培训的任务,马上把在校学习的新技术推广到了企业。部分优秀毕业生因为掌握了新技术,在毕业半年后就走上了值长岗位。

四、“新技术课程群”建设取得的经验

通过“新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过程,笔者有以下体会:

(1)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电力新技术门类繁多,应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建设,一般应选择技术应用推广潜力大、与现有课程衔接好、自有师资力量又具备开发能力的新技术方向,集中力量做精做强,突出特色。

(2)确定合适的带头人。每一门新技术课程的建设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必须形成攻关小组共同工作,确定合适的带头人作为团队的核心至关重要。能力强、肯奉献的带头人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开发,否则新技术课程建设可能半途而废。

(3)注重师资培养。通过一门新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关教师都要成长起来。这些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调研以及参加科研才能真正担当起一门新技术课程的主讲,而有了这些经历的教师自然地有了双师素质,甚至成为该领域专家。从这个角度说,新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是高职高专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的重要途径。

(4)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高专新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建设和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教师要深入企业,避免纸上谈兵。这样开发出的课程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才会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通过“新技术课程群”的建立,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将新技术引进高职高专课堂的途径,那就是以开设选修课为切入点,进行教材建设、课件开发以及实验室建设,在此过程中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科研互动,并与生产实践结合,培养他们成为专家和名师,取得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史国有.高等职业教育与双证书制度[Z].https://www.tech.net.cn.2003-10-15.

[2]杨立新.打造高技能电力“蓝领”[J].中国电力教育,2003,(2):4-6.

[3]张静媛,杨志平,焦海峰,等.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0,(1):55-57.

[4]杨和文,马晓坤.论电力院校大学生素质[J].中国电力教育,2001,(2):16-19.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